天天看點

科舉前三名有特定稱号,這些稱号是怎麼來的?根據又是什麼?

在古代,參加科舉是普通百姓想步入仕途的一個重要途徑。科舉制度在唐朝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為朝廷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有了統一的科舉考試,自然就有了名次先後排名。在一些影視劇中,出現有人高中的場景時,這個人往往會騎着馬,戴着大紅花,遊行的時候令周圍圍觀群衆羨慕不已。尤其是高中狀元的人,其殊榮就顯得更加不同。古代民間百姓對于科舉考試前三名的人,分别取了狀元、榜眼、探花的特指稱号。似乎每當出現科舉考試,就會出現這些代名詞,那麼這些稱号是怎麼出現的呢?

科舉前三名有特定稱号,這些稱号是怎麼來的?根據又是什麼?

狀元這個稱号早在唐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科舉結束後,主考官會将合格的考生檔案呈遞到門下省,寫成狀子再交給皇帝稽核。狀子中的第一名也被叫做“狀頭”,因這個稱号顯得不雅觀,于是就被改成了狀元。第一名相比其他名次的考生自然有較大差別,有一個獨特稱号也情有可原。但第二名沒有那麼特殊,在唐朝時就沒有出現特有的稱号。到了北宋的時候,科舉考試受到朝廷的重視,考試制度上也更加完善,于是便有了榜眼這個稱号來代指第二、三名。

從這個稱号可以看出,它是出于第二、三名在榜上的位置而命名的,狀元排在最前面,第二、三名排在“狀元”左右,是以就稱為“榜眼”。至于探花,一開始它并不是用來指科舉考試中第的人。“探花”這個詞在唐朝時就已經出現了,當時它是用來戲稱“探花使”。新科進士發榜的時候,正值春天杏花盛開的時候,中第的人為了慶祝中第,會舉辦遊園盛會,盛會中會選出兩位進士負責采摘鮮花迎狀元的工作。後來這個稱号被沿用了下去,代指科舉考試第三名。

科舉前三名有特定稱号,這些稱号是怎麼來的?根據又是什麼?

關于前三名的這些特指稱号,主要是民間的叫法,官方在放榜時,并不以這樣的名稱來稱呼前三名。但不管怎麼說,這樣的稱号更能顯得科舉考試前幾名的不同。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參加科舉考試中舉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說高中前三名了。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些稱号的出現,也使得科舉考試變得更加不同。科舉選拔出現之前的官員選拔方式,少部分人享有特權,普通百姓無法涉足其中,是以也就沒有了流傳的稱号。

科舉制度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士族壟斷的局面,更多的普通百姓都有機會步入仕途,将前三名用特定稱号來特指,一定程度上能激勵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的鬥志,也讓更多的人對科舉考試保持極大關注。

科舉前三名有特定稱号,這些稱号是怎麼來的?根據又是什麼?

或許這樣的稱号,還有能顯示出獲得這樣稱号的那個人的能力的作用。進了前三名的人,獲得封官加爵的同時,還多了一個特殊稱号,這讓他們在官員中顯得與衆不同,猶如多了一層特殊的榮耀。但古代科舉選拔出來的狀元那麼多,真正有能力的狀元沒有幾個。很多隻是一時有名氣,為後世所知的狀元寥寥無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