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裡的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是幾百年來的忠臣典範的心聲。人終歸會死,是以生死事小,死後曆史對自己的評價才是永恒的。

文天祥在粵東抗元,和元軍激戰數日,幾天水米未進。在海豐的五坡嶺剛立足造飯,飯剛做熟,士卒們剛端上飯來,文天祥未及幾口,結果張弘範的追兵就到了。措手不及,連抗擊的氣力都沒有了,文天祥就這樣被張弘範部千戶王惟義俘虜了。
文天祥被俘後,曾經兩次自殺以圖守節,但畢竟文人,終究狠不下心用刀抹脖子,結果兩次都失敗了。
文天祥被俘後第一件事情想到的就是自殺守節。于是就把随身攜帶的二兩龍腦(冰片)一口氣都吞了。但是龍腦是中藥,其實原本并不會造成中毒身亡,但是若佐之熱酒,就比較容易引起中毒(估計和吃安眠藥和紅酒是一個意思吧)。但很顯然文天祥并沒有能夠及時掌握這種自制毒藥的使用方法,是以文天祥求生未成。而江西安撫副使鄒洬選擇的是用刀自刎,結果短時間内也沒死,異常痛苦,一直到南嶺才死。文天祥被抓之時,有很多和文天祥一起勤王的人先後或自殺,或兵敗被俘殺害,比如此前為了掩護文天祥而假冒文天祥的劉子俊,是在被識破後,給活煮了的。
文天祥自殺未果之後,被押送到了張弘範的帳前。張弘範對文天祥挺客氣,把他帶到崖山讓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結果文天祥就寫了那首著名的《過零丁洋》。張弘範一看之後,還是比較識貨的,這是忠臣。張弘範其實也是飽讀詩書之人,知道“忠臣”意味着什麼?是以勸文天祥,天意如此,你為大宋該盡的忠都盡了,你可以改變下思路,報效大元,必定受到重用。人不能在一顆樹上吊死。結果文天祥哭着說,“國亡不能救,作為一個臣子本來就是死罪。自己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
張弘範也知道自己沒這個臉來勸降,于是派人把他送到元大都去,交給忽必烈去處理。結果在去元大都的路上,文天祥又選擇了第二次自殺。那就是絕食,結果絕食8天,竟然還是沒死。後來有人勸他說,“丞相,活着其實比死還難。”于是文天祥決定開始吃飯。
到了元大都之後,投降元朝并且已經累遷至元朝戶部尚書的王積翁,大力向忽必烈推薦文天祥。是以文天祥在大都被關押期間,實際上并沒有吃過太多的苦,元朝對他的态度和實際待遇都還是可以的。
王積翁既然推薦文天祥,自然也要奉命勸降文天祥,但是文天祥是這樣回答他的。
國亡,吾分一死矣。傥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将焉用我?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南宋亡了,我就應該去死,這是本分。你要我做元朝的官我就去死。但是如果我被假釋了,我能夠回家去做個道士,成為方外之人,說不定什麼時候還可以為元朝在某些治理天下的問題上給點意見和建議。
這看似文天祥有所妥協了,隻要不讓文天祥“事二主”,文天祥也是可以不去為南宋殉節,勉強以方外之士苟活着的。
王積翁得到這個答案之後,立刻聯合了謝昌元等10個人上書元廷,請求放歸文天祥,讓文天祥去做道士。但是偏偏有一個叫留夢炎的提了一嘴,“如果把文天祥放回去之後,他跑到江南再召集人來起兵抗元。那麼我們這十個保他回去的人将會是什麼命運?”此話一出王積翁一身冷汗,于是不再提保文天祥出去這事了。
結果文天祥被一關就是3年。忽必烈也熬鷹熬了文天祥3年,結果發現文天祥是不會屈服的。但是在這3年裡,事态發展得逐漸讓忽必烈開始感到恐懼。
因為文天祥一日在元大都,他的影響就一日存在。不但開始有所謂的天象印證“土星冒犯帝坐星”;而且有人自稱“宋主”,擁兵千人,揚言要救出文天祥。一時間京城裡也出現了各種書信流言。這些變故使得忽必烈清醒地意識到,文天祥已經不适合再存在了。既然不能為己所用,那麼幹脆成全其節吧。最後忽必烈又問了一次文天祥的心願。文天祥說,但求一死。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