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基本是從宋朝開始的。當時程朱理學興起,提倡存天理,滅人欲。女子不僅沒有政治地位,而且在出嫁後還被要求從一而終。丈夫死後守寡,那是儒家和官府都提倡的。也是從此時開始,中國古代女子成為了儒家學說的犧牲品。而北宋宰相王安石卻不拘一格,在兒子還活着時,便安排兒媳改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聽小編給大家慢慢道來。

王安石一生共有三子三女,但第三子和第三女統統夭折,是以存活下來的子女,就隻有四人。其中長子王雱是最受他看重的。王雱,字元澤,年少聰敏,擅長作書論事。在他小時候,家裡來了一個客人,帶來了兩隻動物,一獐和一鹿。客人問王雱:“你知道哪個是獐,哪個是鹿麼?”這兩種動物王雱都沒有見過,但他思考了片刻便回答道:“獐旁邊的那隻是鹿,鹿旁邊的那隻是獐。”客人為王雱的機智而感到欽佩。
長大後的王雱才志高遠,積極支援父親王安石變法,在20多歲時便著書數萬言。治平四年,23歲的王雱中了進士,出任旌德尉一職。宋神宗時期,他曾任太子中允、祟政殿說書,受诏撰寫《詩義》、《書義》等書。雖然王雱才華橫溢,在仕途上也是一帆風順,但他卻難以應對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時間一長,他性格變得敏感多疑,乖張而暴戾。
性格大變的王雱将怒氣都發到了妻子龐氏身上,甚至開始懷疑妻子對自己不忠。他看着兒子,總感覺和自己不像,是以想方設法把剛出生沒多久的兒子給折騰死了。龐氏苦不堪言,又不敢對外人訴說,每天躲在一小樓内以淚洗面。因為心靈的扭曲,是以王雱的身子也變得孱弱起來,眼看就沒幾天活頭了。
王安石看兒子已無藥可救,又擔心兒媳被折騰死,是以便做主讓龐氏與兒子離了婚。因為龐氏并無過錯,王安石也不願讓龐氏背上被休掉的名聲,是以便親自為她挑選了一位夫婿,将她風風光光的“嫁”了過去。百姓們聽說了王安石的善舉,都拍手叫好,稱贊他的大公無私。而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卻對父親頗為怨恨,寫了一首《眼兒媚》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
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隻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熙甯九年,王雱卒,死時年僅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