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從一介布衣到開國皇帝,48歲的中年男人何以成功?靠這六個字

引言:

秦因其暴政迅速失敗,曆史迎來劉、項争雄的楚漢戰争。劉邦何以成功?滅掉項羽之後又怎樣應對新一輪的挑戰?劉邦性格裡到底有怎樣的素質,讓他從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随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劉邦從一介布衣到開國皇帝,48歲的中年男人何以成功?靠這六個字

一、秦失其鹿,劉項争雄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以摧枯拉朽之勢兼并了六國,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帝國。但秦政過于嚴苛,橫征暴斂,二世又過于無能,無法收拾局面。“天下苦秦久矣”,随着陳勝吳廣在漁陽點燃火種,全國各地義軍蜂起,秦的統治瞬間土崩瓦解,群雄逐鹿于中原。所謂:“

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并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在山東群雄中,勢力最大當為劉邦與項羽。

劉邦從一介布衣到開國皇帝,48歲的中年男人何以成功?靠這六個字

劉邦劇照

劉邦與項羽都是楚人,而楚人相比他國人民,對秦人的仇恨更加沉重。楚人與秦人的風俗差異是最大的。秦人自商鞅變法以來,奉行嚴酷的法家思想,以嚴刑酷法治民。而楚國疆域遼闊,治理也相對寬松,楚地人民生活很自由。秦法與楚俗形成一對尖銳的沖突。而秦在滅楚戰争中,也遭受了楚人堅強的反抗。楚亡國前,楚南公斷言:“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是以楚地響應陳勝、吳廣的号召最為積極。

劉邦從一介布衣到開國皇帝,48歲的中年男人何以成功?靠這六個字

(楚漢傳奇項羽形象)

人們看待曆史時,經常會割裂曆史,僅把劉邦、項羽放在楚漢相争的曆史環境中。但如果我們細究劉邦的生平,會有一些新的發現。劉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前195年,享年71歲。而秦于前223年滅楚,前221年統一六國,而于前207年滅亡。是以劉邦在33歲之前,屬于楚國治理之下,占他生命的近一半。而他為秦民僅有14年。前209年,他48歲時,拉起反秦大旗。項羽出生于前232年,24歲随叔父項梁起義。這樣來看,我們就能更好探究劉邦與項羽的思想與經曆,而且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劉邦與項羽成敗的原因。

劉邦從一介布衣到開國皇帝,48歲的中年男人何以成功?靠這六個字

項羽劇照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正是他的年輕導緻的心高氣傲、他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造成了他的悲劇。而劉邦作為一個經曆戰國亂世、秦世興衰的長者,更能在合适時候做出合适的選擇。劉項成敗之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曆代不斷有人探讨。但我們還是來聽聽劉邦自己與群臣探讨的作出的總結:“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是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是以為我擒也。

二、六國複起到郡國并行

太史公司馬遷總結秦漢之際的史事時,說道:“

初作難,發于陳涉;虐決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内,卒踐帝柞,成于漢家。五年之間,号令三擅。”

陳勝吳廣本是一介草民,但有鴻鹄之志,感歎“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面對暴政揭竿而起。但由于勢力的薄弱以及秦應對的迅速,很快就失敗。但陳勝一呼而天下應,不光楚地之人迅速地響應,韓、趙、魏、齊、燕各國的舊貴族也紛紛乘亂複國。

雖然六國都有反秦之師,但楚無疑是其中最強的,也是出力最多的。項梁起兵後,擁立楚王的後裔楚懷王,楚懷王成為六國反秦聯盟的盟主,進行反秦的總指揮工作。楚懷王曾與衆将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源自楚地的劉邦拔得頭籌,先占據了關中之地。而此時,項羽正在巨鹿與秦軍主力進行作戰。項羽在巨鹿破釜沉舟,赢得了反秦之役的關鍵性勝利。是以頓時聲名大振,驚動天下。項羽沒有稱帝建立大一統國家的野心,他隻是想恢複戰國時期群雄并立的局面,差別是群雄要臣服自己,西楚霸王有高于其他王的地位。于是,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尊楚懷王為義帝,廣封諸侯。因其強勢,劉邦隻好向項羽屈服,首封為漢王,由關中遷徙漢中。

劉邦從一介布衣到開國皇帝,48歲的中年男人何以成功?靠這六個字

(楚漢傳奇韓信形象)

但劉邦不甘心屈居人下,很快借義帝之死向項羽發動進攻。劉邦進攻霸主項羽,必然要聯合其他諸侯。進軍過程中,他一面派說客遊說和拉攏,一面則借武力來使之屈服,促使戰争迅速的推進。雖然戰争不斷向着有利于劉邦的一面發展,但是劉邦卻也面對着許多難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很關鍵,幾百年諸侯林立的局面使人們心中對于王、侯的執念根深蒂固,很多人追随劉邦建功立業是為了封王封侯。但劉邦心底是不想恢複諸侯的,他想建立秦一樣的大帝國。但現實使他不得不屈服,第一個向他抛來的大難題是張耳請封。張耳、韓信率軍攻破趙地。随即劉邦命韓信進軍齊地,但韓信卻以士卒疲勞為借口按兵不動,同時請求封張耳為趙王。劉邦經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争,半年後答應了這一請求,放棄了在趙地複置郡縣的想法。

但随即他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那就是韓信勢力的不斷壯大。韓信的勢力已經壯大到可以與劉邦、項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方士蒯通就曾勸韓信據齊地而自立,韓信因與劉邦的情誼而拒絕。但劉邦卻始終對韓信持有複雜的情感,韓信在攻破齊地之後,上書劉邦說齊地情況複雜,請求劉邦封他為“假王”,以便有權壓制齊地的反抗。劉邦收到消息之後破口大罵,張良踩了劉邦的腳一下予以暗示。劉邦馬上轉口罵道:“

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劉邦是極不情願的,但為了時局還是勉強接受。

三、從異姓王到同姓王

劉邦戰勝項羽之後,并沒有達到最終目的,因為關東異姓王林立,讓他如鲠在喉。劉邦曾想建都于洛陽,但是張良和劉敬向他上書說明關東諸侯的威脅和關中守備的好處,才讓他改變主意。劉、張二人一緻認為關中具有地理優勢,可以“東制諸侯”。劉邦初稱帝之時,建立的并不是像秦始皇一樣統治天下的秦式帝業,而是同項羽一樣号令天下的楚氏霸業。

劉邦從一介布衣到開國皇帝,48歲的中年男人何以成功?靠這六個字

(楚漢傳奇張良形象)

劉邦緻力于削弱并除掉東方的諸侯,他最初的想法是廢諸侯而立郡縣。韓信在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之後,劉邦便在齊地改設郡縣。臨江王共驩反叛之後,也在其地改置南郡。但現實漸漸讓他放棄了這一想法,因為六國故地的确不像他想的那麼容易直接治理。韓信在請封時講道:“

齊人變詐,難以郡縣治之,而必須立王。

”這是托詞,卻也是事實。六國故地幾百年傳統的治理習慣,難以通過制度迅速調整。而且剛剛覆滅的秦就是前車之鑒,齊、楚、燕、趙之地與秦風俗迥異,卻通用秦法,是以這些地方反抗最為激烈。是以,劉邦再次順應時勢做了妥協,中和的改異姓王為同姓王。

《史記》記載:“

高祖已定天下,諸侯非劉氏而王者七人。欲王盧绾,為群臣觖望。”

盧绾是劉邦的發小,與劉邦的生日在同一天,在群臣看來,他不是像其他王一樣是功臣,而是劉邦的親近,對劉邦想封他為王感到不滿。但燕王臧荼反叛之後,劉邦禦駕親征,故意給盧绾積攢戰功,以給他封王。平定戰亂後,劉邦如願封盧為燕王,在不受他人要挾下第一次自封諸侯王。這是劉邦進行的一次試驗,封自己的親信,而非功臣宿将為王。

劉邦從一介布衣到開國皇帝,48歲的中年男人何以成功?靠這六個字

(楚漢傳奇劉邦形象)

在封盧绾為王成功之後,劉邦開始大力鏟除異姓王,同時大肆分封劉氏宗室為王。從高祖五年始,劉邦先後鏟除了燕、楚、梁、淮南等異姓王,僅留一個勢單力孤的長沙王吳丙。“

高祖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

”,分别為:齊、楚、荊、淮南、燕、趙、梁、代、淮陽。劉邦為了鞏固這一形勢,與群臣立下白馬之盟:“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自此漢建立了西部為郡縣,東部為諸王國的郡國并行制。

文史君說:

劉邦本是楚地一小民,壯年遭遇楚亡國之事,臨近暮年,投入反秦的事業中。早年複雜的經曆與豐富的人生經驗,讓他在與項羽的争雄中,成為最終赢家,威加海内。但劉邦在戰争中,必須拉攏其他諸侯和籠絡功臣宿将,尤其是對大将韓信的處置。面對郡縣理想和功臣請封,他最終妥協,廣封異姓諸侯。待他權勢穩固後,試圖取消諸侯。但是幾百年封建諸侯的傳統以及各地形成的不同風俗,加之秦代覆滅的教訓還在眼前。現實使他再次妥協,廣建同姓諸侯王。劉邦臨終之際,呂後請名醫為他治病。他大罵道:“

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而正是他的

知天命,通人事

,靠這六個字,才讓一介布衣的他手提三尺劍,成為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中華書局,2011年9月。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