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出現了三大戰役,分别是夷陵之戰、官渡之戰以及赤壁之戰,在這三場戰争中,每一場都影響了三國的局勢。現如今看來,每一場戰争都影響了三國的局勢,這一點毋庸置疑。赤壁之戰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官渡之戰讓曹操一統北方。
三大戰役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實力大大減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漢沒有了一統天下的能力。正因如此,劉備因為夷陵之戰的失敗,走向了病逝。最終的劉備在白帝城病逝。現如今看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無疑是錯誤的。

在當時的環境下,蜀漢應該休養生息,或者是聯合東吳一起抗擊曹魏。劉備打破了孫劉聯盟,這一點無疑是錯誤的,更不是明智的。曹魏的實力一直是三國最強的,可是劉備卻要為關羽報仇,于是開始興兵伐吳,這無疑導緻了蜀漢走向滅亡。
夷陵之戰中,劉備損失慘重。東吳獲勝,那麼蜀漢就損失慘重了。章武二年六月,劉備在夷陵被吳将陸遜擊敗.此時的蜀漢元氣大傷。劉備當初想要進攻東吳,是受到了蜀漢朝廷大臣以及武将的反對,這其中包括諸葛亮、趙雲等等。
總之反對的人是不計其數的。夷陵之戰在章武二年六月失敗,到了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逝白帝城。這不到十個月的時間中,劉備為何總是在白帝城,而不是回到成都呢?要知道成都可是劉備發迹的地點,按理說回到成都劉備有機會東山再起。
劉備至死不回成都,原因有四點。第一就是猇亭一戰,蜀軍精銳盡失,幾乎全軍覆沒。這無疑是讓蜀漢損失慘重。此戰結束後,蜀漢的大軍加起來也不過兩萬。劉備一生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與曹操、孫權等人相比,絲毫不遜色。
此次伐吳之前,蜀漢内部一直充滿了反對的聲音。諸葛亮建議劉備不要進攻東吳,這樣做違背了“聯吳抗曹”的基本戰略方針。當時的趙雲對劉備說到了“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其次秦宓也冒着下獄的危險上書谏阻。面對這樣反對的聲音,劉備不以為然。
在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肯定是悔不當初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根本沒有臉面回成都。相比較來說,劉備與項羽倒是有幾分相似。項羽是恥見江東父老,劉備是羞見蜀中諸臣。其次劉備退到了白帝城,之是以沒有再一次退軍,這與當時的戰場情況有關。
東吳大軍一路追擊劉備,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劉備到了白帝城,也不得安甯,當時徐盛、潘璋、宋謙等吳軍将領紛紛追擊劉備。更為重要的是,曹魏也想要坐收漁翁之利。劉備所處的白帝城是蜀漢的門戶要地,四面八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蜀漢大軍在失敗的情況下,士氣低落。假如在這關鍵時刻,劉備選擇繼續撤退的話,那麼問題肯定是更為嚴重的。猇亭慘敗,劉備并不服氣,當時的劉備大喊道“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可以說劉備将失敗的原因歸于天意。
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駐守在白帝城,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劉備仍然能夠震懾孫權。當時的孫權沒有繼續進攻,孫權遣使與劉備達成了和平協定。事實上,孫權與劉備仍然沒有停戰的打算。劉備在當時來說,面臨很多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元氣尚未恢複,更重要的是出于全局的考慮。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之外,劉備還有一點原因,就是身體原因。在當時來說,劉備已經年過六旬,三國時期,這樣的年齡已經是高齡了。是以夷陵之戰的失敗讓劉備身心備受打擊。不久就一病不起。如果要回到成都養病,恐怕也會病死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