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地戰嘿道地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冉莊“地下長城”抗戰奇觀

“道地戰嘿道地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冉莊“地下長城”抗戰奇觀

走進冉莊,看到的不僅是曾經交錯在冀東平原的道地,更是一條生動的群衆路線,連接配接着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著名的冉莊道地戰,便是騰躍其中的一朵浪花。在中國廣闊的敵後戰場上,共産黨人緊緊依靠人民,迅速發展壯大。

1935年10月,紅軍抵達陝北,在遙遠的大西北開辟了新的根據地,随後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次年雙十二西安事變爆發,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暫時中止了國共内戰;僅僅半年後,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三個月後,1938年10月,八路軍一一五師躍出敵後,向晉察冀地區展開。

在抗戰初期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政府及其上司的正面戰場迅速從東部沿海向内地退卻,不難想見,緊鄰東北淪陷區的河北平原首當兵鋒。傳統中國社會,群衆一盤散沙,一旦在黨的團結帶領下組織起來,便是不可戰勝的力量。在保家衛國、赢得解放的正義鬥争中,原本無險可守的河北平原,上演了一幕道地戰的奇迹。

“道地戰嘿道地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冉莊“地下長城”抗戰奇觀

倭寇的燒殺擄掠,喚醒了中國人民,激起了中華民族無堅不摧的生存意志。八路軍進取晉察冀後,倭寇随即抽出兵力,試圖将敵後抗戰撲滅在萌芽中。面對敵強我弱的态勢,八路軍根據“儲存力量、消滅敵人”的作戰思想,在廣袤的農村地區開展了靈活的遊擊戰。幾經較量,倭寇無法消滅敵後軍民,隻能龜縮在鐵路沿線的據點之中,農村包圍城市的宏大布局逐漸展開。

抗日戰争進入相持階段後,倭寇發起“治安強化運動”,企圖集中力量消滅敵後抗戰,建立穩固的後方。對所謂“非治安區”進行殘酷掃蕩,實施野蠻的三光政策和“囚籠政策”,以“縱橫梳篦、“鐵壁合圍”的戰術,在包括冀中平原在内的廣大戰區,修建了大量公路、炮樓、封鎖溝,企圖将之細細切碎,絞殺敵後抗戰。

“道地戰嘿道地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冉莊“地下長城”抗戰奇觀

在此背景下,從群衆躲避追殺的單口洞“蛤蟆蹲”開始,曆經無數血的教訓,冀中人民的道地戰逐漸發展成熟起來,挖掘出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地下長城。僅冉莊人民便修築了長達32華裡的道地,作戰157次,殲敵達2100餘人,顯示了人民戰争強大的威力。不可一世的倭寇不得不哀歎:“甯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迄今走進冉莊道地戰遺址,地面、地下巧妙而實用的工事,令人歎為觀止,俨然全民皆兵的堡壘。

“道地戰嘿道地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冉莊“地下長城”抗戰奇觀

武裝鬥争的刀鋒,厚實的刀背來自于群衆路線,統一戰線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針對中國社會“兩頭小、中間大”的結構,“争取中間階級的群衆,按情況使之各得其所”,成為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總方針的重要基礎。在決定成敗的土地政策上,根據地采用減租減息與交租交息相結合的政策,調和了農村社會的關系,争取了最大公約數。事實證明,與人民群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成為根據地政權蓬勃發展的民意基礎。

回顧曆史,“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放手發動群衆”乃中國共産黨人無可比拟的政治優勢,在抗日戰争中,将黨的生命力紮根于人民群衆之中。(胡春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