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意志君王譜】神聖羅馬帝國(一):曆史沿革1

神聖羅馬帝國(一):曆史沿革1

神聖羅馬帝國(德語:HeiligesR misches Reich;拉丁語:Sacrum Romanum Imperium),1512年以後的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Heiliges R 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語:Sacrum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文簡稱“神羅”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版圖以德意志王國為核心,包括德國和奧地利的周邊地區(捷克、瑞士、波蘭的西半部),在巅峰時期包括了還有弗裡西亞王國(今日所有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勃艮第王國(法國東部)、意大利王國(現在的北意大利)。

【德意志君王譜】神聖羅馬帝國(一):曆史沿革1

神聖羅馬帝國初期為統一的國家;但是它在曆史上的的大部分時間,是一個“徒有國家之名”,實際由“數百個更小的親王國、公國、郡縣、帝國自由城市、主教國、教會領地”組成的多國集團,帝國内的小國都各自獨立為政,相當于一個成員松散的政治聯盟。

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由擁有實權的皇帝來統治,和其它正常國家無異;到了中世紀時,演變成“僅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最高權威,皇帝需要七大選帝侯選舉”的聯盟型國家,皇帝對國内諸侯沒有直接權力;因為國家衆多,是以在宗教改革時代神羅成為新舊教派的沖突之地,在三十年戰争結束之後,新舊教聯盟互相和解并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讓帝國皇帝永遠不能幹涉國内小國的内政,讓神羅名存實亡;在帝國中後期,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通過皇室聯姻和金錢賄賂,長期壟斷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長達400年之久,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也成為帝國的實際上的首都。

神聖羅馬帝國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被法蘭西帝國的拿破侖一世強制解散,神羅由此解體、不複存在,原本的神聖羅馬皇帝退位、并轉移皇位至奧地利帝國,而舊有政治疆域則排除了最強大的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王國兩國,其餘所有小國全部統一到法國的附庸國萊茵聯邦之内。

納粹德國稱神羅為“德意志第一帝國”,而現代的聯邦德國、奧地利共和國兩國視神聖羅馬帝國為德國曆史、奧地利曆史以及德意志民族曆史的一部分,捷克共和國也視神聖羅馬帝國為其前身波希米亞王國的曆史中一個不可替代的成分。

【德意志君王譜】神聖羅馬帝國(一):曆史沿革1

1.鄂圖一世成立帝國

大約在900年,東法蘭克王國地方勢力崛起,形成并分别以四大日耳曼部落為母體的四大公國:薩克森(薩克森人)、法蘭克尼亞(老法蘭克人)、士瓦本(阿勒曼尼人)和巴伐利亞(巴伐利亞人)。911年,加洛林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孩童路易去世,但東法蘭克貴族沒有選擇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家族成員作為繼任者,而是選舉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為新一任國王。康拉德臨終之時,指定宿敵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為繼任者。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在衆多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當中,被推舉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薩克森王朝),他的後代們繼續統治東法蘭克王國一個世紀左右。亨利一世将東法蘭克王國改名為德意志王國。936年,亨利去世,他指定的繼承人,也是他的兒子,鄂圖一世在亞琛被選為國王。他平定一系列由其長兄和一些公爵發動的叛亂。在那之後,國王成功掌握公爵的任免權,并經常任命主教來管理行政事務。951年,鄂圖一世幫助阿德萊德(Adelaide),一位意大利的寡婦王後擊敗她的敵人。迎娶她并控制意大利。955年,鄂圖一世在對陣匈牙利霍爾卡布爾斯蘇和雷爾酋長、蘇爾酋長的列希菲德戰役中赢得一場決定性勝利。

962年,德意志國王鄂圖一世在羅馬由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那時起,帝國的事務就與意大利和羅馬教廷的事務纏繞在一起。鄂圖的加冕儀式使日耳曼國王們成為查理曼帝國的繼承人,并通過帝國繼承原則也使他們成為古羅馬的繼承人。帝國沒有固定的首都,而且國王不斷往返與各個住處之間來處理政務(被稱為Kaiserpfalz)。然而每位國王都有偏愛的地點,對鄂圖一世來說是馬格德堡。

王位繼續以選舉的形式傳遞着,不過在國王們死亡前,他們的子嗣常常被選為下一任國王,這就使他們的家族長期保有王位成為可能。這一特點一直持續到12世紀薩利安家族統治結束。這也重新引發與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皇帝的沖突,尤其是在鄂圖一世的兒子鄂圖二世自稱為羅馬人的皇帝之後。盡管如此,奧托仍然以迎娶拜占庭公主賽奧法諾(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的侄孫女)的方式保持與東羅馬帝國的聯姻關系。他們的兒子鄂圖三世把注意力放在意大利和羅馬教廷,并展開廣泛的外交,但卻于1002年英年早逝。

繼位是他的表親亨利二世,他則專注于德意志内部事務。

2.法蘭克尼亞的薩利安家族統治時期

1024年,亨利二世去世後無嗣,來自法蘭克尼亞的康拉德二世當選為東法蘭克國王,并于1027年加冕為皇帝。

康拉德二世在勃艮第國王魯道夫三世(英語:RudolphIII of Burgundy)死後,繼承了勃艮第王國。

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沒有子嗣,薩利安家族統治終結。

在薩利安家族将近100年的統治中,皇帝與教廷之間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叙任權鬥争。

【德意志君王譜】神聖羅馬帝國(一):曆史沿革1

3.主教叙任權之争

中世紀早期至中期,日耳曼貴族普遍缺乏文化教養,是以無法提供高效的行政管理,是以曆代君王常常雇傭谙熟古羅馬法制的天主教主教管理行政事務,也是以,君王經常決定進入教會任職的人選。

在克呂尼改革初期,羅馬教廷愈發認為此種行為是一種不妥當的越權。教宗額我略七世決心反對此類行為,于是引發與皇帝亨利四世的主教叙任權之争,後者反對教宗的幹涉并勸說主教把教宗罷黜。教宗反擊,也對皇帝處以破門律,開除教籍,宣布廢黜國王并解除亨利的忠誠宣誓。得知皇帝被絕罰,為了争取更大權力的德意志諸侯們便選出另一位國王(英語:Anti-king)施瓦本的魯道夫(英語:Rudolf of Rheinfelden)。皇帝發現自己在政治上孤立無援,隻好強迫自己于1077年進行著名的卡諾莎之行,并以背負恥辱的代價使自己恢複教籍。在恢複教藉後,亨利成功擊敗對立國王,更一度将額我略逼上絕路,但最後又遭遇更多的起義、再度被開除教籍,甚至是他自己兒子發動的叛亂等劫難。

1122年,他的次子亨利五世成功與教宗和主教們達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帝國的公權力被保留,但這次沖突顯示所有統治者的權力都有限制,尤其是有關教會的,并取消國王此前享有的聖人身份。教宗和諸侯們自此在帝國的政治體系中占據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期間,“羅馬人的國王”(拉丁語:Rex Romanorum)取代了(東)法蘭克國王(或者單純的“國王”),首次成為未加冕的皇帝當選者的稱号:這是年值沖齡登基為王的亨利四世對教宗額我略七世的回應,後者企圖通過稱呼幼王為“德意志人的國王”或“條頓人的國王”(拉丁語:Rex Teutonicorum)來否定未加冕為皇帝的國王統治的羅馬性與普世性,以此确立教廷對帝國的優越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