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德意志君王谱】神圣罗马帝国(一):历史沿革1

神圣罗马帝国(一):历史沿革1

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R misches Reich;拉丁语:Sacrum Romanum Imperium),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德语:Heiliges R 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语:Sacrum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文简称“神罗”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封建君主制帝国,版图以德意志王国为核心,包括德国和奥地利的周边地区(捷克、瑞士、波兰的西半部),在巅峰时期包括了还有弗里西亚王国(今日所有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勃艮第王国(法国东部)、意大利王国(现在的北意大利)。

【德意志君王谱】神圣罗马帝国(一):历史沿革1

神圣罗马帝国初期为统一的国家;但是它在历史上的的大部分时间,是一个“徒有国家之名”,实际由“数百个更小的亲王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主教国、教会领地”组成的多国集团,帝国内的小国都各自独立为政,相当于一个成员松散的政治联盟。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由拥有实权的皇帝来统治,和其它正常国家无异;到了中世纪时,演变成“仅承认神圣罗马皇帝为最高权威,皇帝需要七大选帝侯选举”的联盟型国家,皇帝对国内诸侯没有直接权力;因为国家众多,因此在宗教改革时代神罗成为新旧教派的冲突之地,在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新旧教联盟互相和解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让帝国皇帝永远不能干涉国内小国的内政,让神罗名存实亡;在帝国中后期,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皇室联姻和金钱贿赂,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400年之久,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成为帝国的实际上的首都。

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一世强制解散,神罗由此解体、不复存在,原本的神圣罗马皇帝退位、并转移皇位至奥地利帝国,而旧有政治疆域则排除了最强大的奥地利帝国和普鲁士王国两国,其余所有小国全部统一到法国的附庸国莱茵联邦之内。

纳粹德国称神罗为“德意志第一帝国”,而现代的联邦德国、奥地利共和国两国视神圣罗马帝国为德国历史、奥地利历史以及德意志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捷克共和国也视神圣罗马帝国为其前身波希米亚王国的历史中一个不可替代的成分。

【德意志君王谱】神圣罗马帝国(一):历史沿革1

1.鄂图一世成立帝国

大约在900年,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并分别以四大日耳曼部落为母体的四大公国:萨克森(萨克森人)、法兰克尼亚(老法兰克人)、士瓦本(阿勒曼尼人)和巴伐利亚(巴伐利亚人)。911年,加洛林家族的最后一位国王孩童路易去世,但东法兰克贵族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成员作为继任者,而是选举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为新一任国王。康拉德临终之时,指定宿敌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为继任者。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当中,被推举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萨克森王朝),他的后代们继续统治东法兰克王国一个世纪左右。亨利一世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德意志王国。936年,亨利去世,他指定的继承人,也是他的儿子,鄂图一世在亚琛被选为国王。他平定一系列由其长兄和一些公爵发动的叛乱。在那之后,国王成功掌握公爵的任免权,并经常任命主教来管理行政事务。951年,鄂图一世帮助阿德莱德(Adelaide),一位意大利的寡妇王后击败她的敌人。迎娶她并控制意大利。955年,鄂图一世在对阵匈牙利霍尔卡布尔斯苏和雷尔酋长、苏尔酋长的列希菲德战役中赢得一场决定性胜利。

962年,德意志国王鄂图一世在罗马由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罗马的监护人与皇帝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那时起,帝国的事务就与意大利和罗马教廷的事务缠绕在一起。鄂图的加冕仪式使日耳曼国王们成为查理曼帝国的继承人,并通过帝国继承原则也使他们成为古罗马的继承人。帝国没有固定的首都,而且国王不断往返与各个住处之间来处理政务(被称为Kaiserpfalz)。然而每位国王都有偏爱的地点,对鄂图一世来说是马格德堡。

王位继续以选举的形式传递着,不过在国王们死亡前,他们的子嗣常常被选为下一任国王,这就使他们的家族长期保有王位成为可能。这一特点一直持续到12世纪萨利安家族统治结束。这也重新引发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冲突,尤其是在鄂图一世的儿子鄂图二世自称为罗马人的皇帝之后。尽管如此,奥托仍然以迎娶拜占庭公主赛奥法诺(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的侄孙女)的方式保持与东罗马帝国的联姻关系。他们的儿子鄂图三世把注意力放在意大利和罗马教廷,并展开广泛的外交,但却于1002年英年早逝。

继位是他的表亲亨利二世,他则专注于德意志内部事务。

2.法兰克尼亚的萨利安家族统治时期

1024年,亨利二世去世后无嗣,来自法兰克尼亚的康拉德二世当选为东法兰克国王,并于1027年加冕为皇帝。

康拉德二世在勃艮第国王鲁道夫三世(英语:RudolphIII of Burgundy)死后,继承了勃艮第王国。

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没有子嗣,萨利安家族统治终结。

在萨利安家族将近100年的统治中,皇帝与教廷之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叙任权斗争。

【德意志君王谱】神圣罗马帝国(一):历史沿革1

3.主教叙任权之争

中世纪早期至中期,日耳曼贵族普遍缺乏文化教养,因此无法提供高效的行政管理,因此历代君王常常雇佣谙熟古罗马法制的天主教主教管理行政事务,也因此,君王经常决定进入教会任职的人选。

在克吕尼改革初期,罗马教廷愈发认为此种行为是一种不妥当的越权。教宗额我略七世决心反对此类行为,于是引发与皇帝亨利四世的主教叙任权之争,后者反对教宗的干涉并劝说主教把教宗罢黜。教宗反击,也对皇帝处以破门律,开除教籍,宣布废黜国王并解除亨利的忠诚宣誓。得知皇帝被绝罚,为了争取更大权力的德意志诸侯们便选出另一位国王(英语:Anti-king)施瓦本的鲁道夫(英语:Rudolf of Rheinfelden)。皇帝发现自己在政治上孤立无援,只好强迫自己于1077年进行著名的卡诺莎之行,并以背负耻辱的代价使自己恢复教籍。在恢复教藉后,亨利成功击败对立国王,更一度将额我略逼上绝路,但最后又遭遇更多的起义、再度被开除教籍,甚至是他自己儿子发动的叛乱等劫难。

1122年,他的次子亨利五世成功与教宗和主教们达成《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帝国的政治权力被保留,但这次冲突显示所有统治者的权力都有限制,尤其是有关教会的,并取消国王此前享有的圣人身份。教宗和诸侯们自此在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期间,“罗马人的国王”(拉丁语:Rex Romanorum)取代了(东)法兰克国王(或者单纯的“国王”),首次成为未加冕的皇帝当选者的称号:这是年值冲龄登基为王的亨利四世对教宗额我略七世的回应,后者企图通过称呼幼王为“德意志人的国王”或“条顿人的国王”(拉丁语:Rex Teutonicorum)来否定未加冕为皇帝的国王统治的罗马性与普世性,以此确立教廷对帝国的优越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