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懂廣州·老廣州說|培育城市文化必須連接配接古今

近日,古典文學教授董就雄用粵語朗誦的《廣州塔賦》引發網友關注。有網友稱:“《廣州塔賦》融古樸與新潮為一爐,揚廣府百姓的驕傲與自信。《廣州塔賦》是清新可喜之作,朗讀該賦,可讀懂廣州!更加熱愛廣州!”

5年前,一個署名為“雍平”的作者,寫下這篇脍炙人口的《廣州塔賦》:楚目舒遲,覽山川之勝狀。蠻腰綽約,立城郭之高标。玉帶橫沙,金琶浮水。嘉木流丹,秾華映翠。萬舶連樯,渺渺煙濤入攬……四六骈文以凝練清麗的詩句,抒發了當代廣州人的情懷。《廣州塔賦》作者雍平是誰?《廣州塔賦》背後有怎樣的創作故事?

讀懂廣州·老廣州說|培育城市文化必須連接配接古今

雍平

其人:幼承家學 擅古文辭

網絡上的公開資料顯示,《廣州塔賦》作者雍平,别字右溪。1959年,生于廣州,學者、詩人。有多種著作行世,先後出版了《雍子寓言》《玉屑珠塵》《右溪叢稿》等。通過荔灣區文聯,記者終于聯系上了雍平先生。

在海珠區一座老舊小區裡的右溪草堂,雍平先生身着傳統便服,眉目間透露着儒雅之氣。采訪開始,先生便忙不疊地張羅泡茶,還不小心跌碎一個茶杯,他告訴記者,“這些年光顧做着學術,很少見客人,實在抱歉……”

這次采訪,有兩點讓記者頗為驚歎:其一,書香門第出身的雍平從未上過大學,從小就以私塾的方式求學于國内衆多著名學者;其二,他的父親是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岑麒祥的門下弟子。

據雍平自述,明清之前,祖上均靠考取功名傳家,他從小就立志傳承家學。為弘揚家學,他放棄讀大學的機會,年輕時,其祖輩便向他推薦了衆多名師。

在采訪過程中,他分享了自己成為餘藻華先生入室弟子的故事:“1982年6月,伯父歸休不久,我懷揣山西大學羅元貞教授的介紹信去拜訪餘老。說來真巧,當我第一次尋找餘老住處,要經過興甯大街時,不禁欣慨交集,我祖籍興甯,莫非這就是與先生之宿緣。到了餘老的家,我恭敬地向先生問候,将羅元貞教授的介紹信和自作詩文呈上,并向先生請教。”

餘老閱過介紹信及詩文後,和藹可親地問雍平:“願結為忘年交嗎?”初次見面就得到先生的垂青,雍平欣喜萬分,當即答應。老人家旋即鋪紙研墨,書就一聯贈雍平,聯曰:文能華國非無價;友是忘年亦有名。“我被先生獎掖後學的精神所感動,立下扢揚詩學的宏願。就是這次會晤,我有幸成為餘老的入室弟子,受益終生。”

雍平著有《殷鑑》《文心發義》《文心雕龍解诂舉隅》《老子帛書異字通訓》《經史糾擿》《國小引端》《商王事迹契考》等著作;古文代表作有《雍子寓言》《韶陽樓記》;碑文代表作有《竹銀水庫粵澳供水主題雕塑紀念園碑文》;辭賦代表作則有《廣州塔賦》等。其中,《殷鑑》為殷商史、古文字學、古典文獻研究者提供便利,對先秦史和出土文獻研究做出貢獻。

其言:創作《廣州塔賦》是我為廣州付出的綿薄之力

廣州日報:最近,董就雄用粵語朗誦的《廣州塔賦》在網上引發關注,這首賦創作于5年前,能談談你的創作緣起嗎?

雍平:其實我一直就想寫一篇關于廣州地标的賦。每當我從遠處看見廣州塔就内心澎湃;每當經過廣州塔下更是激動不已,于是暗下決心,一定要創作一篇能流傳後世的作品,讓世人通過廣州塔讀懂廣州,讓世界通過廣州讀懂中國。

廣州日報:創作這首賦,您應該花費了不少心血吧?

雍平:有時候,詩人有感而發,創作一首詩幾分鐘就可以。但創作《廣州塔賦》,我用了3個小時,寫完後我又反複潤色打磨了5天。剛剛寫完時篇幅有600字,我覺得有點長,又删減到300多字,最終的篇幅是500餘字。為了配合這個篇幅,有些地方沒有押韻。創作《廣州塔賦》是我為廣州付出的綿薄之力,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讓廣州變得更加美好。

廣州日報:作為《廣州塔賦》的作者,很少人了解你的學術造詣及書法功力,能否談談學術人生的經曆?

雍平:因為傳承家學,我的學習模式基本以私塾為主,我涉及的領域主要是訓诂學及詩歌和書法方面。讀者不了解我,是因為我一直堅持用文言文創作,閱聽人較少。但用文言文創作,并不代表食古不化,我的研究目的是活化古典漢語,發揚其流傳千年之美,彰顯時代風尚。

廣州日報:網友評論認為:《廣州塔賦》用傳統詩歌的表現形式,将詩人風骨氣韻與學者的涵養材積融彙其中,将哲學家的哲思與史學家的考據交替其中,這篇賦恰恰是“讀懂廣州、熱愛廣州、奉獻廣州”的展現,在讀懂廣州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雍平:廣州文化從未斷裂過的,隻是受到五嶺阻隔不為外人知曉。要讀懂廣州,就明确一點,文化是城市的根脈和靈魂,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展現,是城市的張力和生命力。城市要與衆不同,提升競争力,就要傳承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樹立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城市文化,必須連接配接城市的古今曆史,發掘具有本土文化特質的人文曆史精神,通過各種文學藝術載體充分展現出來,用以激發人們對城市傳統文化的關注與熱情。

廣州日報:除了《廣州塔賦》外,您友善介紹一下其他作品嗎?

雍平:在詩歌方面,我主要寫了《羊城百詠》和“廣州十賦”,包括:《廣州塔賦》《木棉賦》《中山紀念堂賦》《農講所賦》《鎮海樓賦》《南海神廟》《荔枝灣賦》《廣州原點賦》《海心橋賦》《白雲山賦》。其中,我個人比較滿意的是《木棉賦》。

讀懂廣州·老廣州說|培育城市文化必須連接配接古今

廣州塔賦

其文:廣州塔賦

秦開故郡,越據雄藩。地窮漲海,天極浮山。踞三江之門戶,延五嶺之疆輿。仙迹芒芒,南武造端阛阓。佗功烈烈,任嚣經始番禺。曆滄桑而歲遠,遷物象而日殊。

楚目舒遲,覽山川之勝狀。蠻腰綽約,立城郭之高标。玉帶橫沙,金琶浮水。嘉木流丹,秾華映翠。萬舶連樯,渺渺煙濤入攬。一輪懸塔,茫茫珠石登尋。秋色空明,泛平潭之桂影。春光韶麗,凝環渚之花蔭。樓林崛岉,衢路參差。衣冠雲集,車轸風馳。

白雲騰鶴,碧浪浮鵝。樵歌蕩霭,漁唱驚波。津橋迢遞,訪灣洄之瓊苑。岡榭寂寥,覓岑嶺之瑤台。風浴重親,花港尚馀雲桂。霜操獨守,桃溪猶憶雪梅。行持清節,迹踵沉香之浦。坐抱淵懷,景憐拾翠之洲。潑霞乍染,遙想紅雲宴集。霁月初臨,閑追碧水吟酬。王勃鴻文,燦若龍光射鬥。元章健筆,宕如虎勢奔霆。銅琶響而笠屐過,木铎振而鼓鐘鳴。藻耀天南,五子斐斐采麗。韻流峤外,三家卓卓聲雄。丹井氤氲,曾止浮邱之躅。泥城缥缈,甯忘陸賈之功。星移骥逐,風厲龍骧。越麓堂高,揭地人開史乘。禺陬阙壯,掀天世起蒼黃。

嗚呼!鑒往思來,馳雲心而撫慨。登高緻遠,立風骨以标鳴。得一時之興會,留千古之文章。陳榻高懸,韬筆益增銘篆。沈轅久駐,負書尤歎幹軒。夙期山水,愍知音之難逢。晚惜桑榆,感垂景之易逝。

且夫時序推移,和六氣而交泰。春秋更疊,協三光以昭華。趁花朝而暢叙,待菊節以清遊。放達之間,看雲煙之曆曆。憑臨之際,念天地之悠悠。

嗚呼!浩氣淩虛,志士豈潛于世。高情聳壑,才人莫負于時。

讀懂廣州·老廣州說|培育城市文化必須連接配接古今

廣州塔

采訪手記:

看見嶺南文化的堅韌與磅礴

《廣州塔賦》寓意新穎,富時代感,将廣州塔的形象和登臨其上的所見所聞,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采訪過程中,雍平老師一直講述着對于廣州的熱愛及對深厚嶺南文化的推崇。他告訴記者,作為詩人,他與老師曾經參與中華詩詞學會的發起工作,但他從不加入任何詩歌協會;他的書法作品頗受好評,但他從不加入任何書法家協會;他從不申請任何補助,粗茶淡飯更心安。他說,他就像生長在嶺南的一棵小草,沉浸于學術與文化研究中的快樂,為歌頌廣州而感到自豪。

在廣府這方熱土,曾經湧現出過屈大均、梁啟超、容闳等文人,他們傳承了千年廣州的文化品質,采訪《廣州塔賦》背後的故事,記者發現,廣州不管是象牙塔内還是“草根”學者,他們身上都融入了嶺南文化的精髓,正積極向上譜寫廣府精神圖譜,努力打造新的嶺南文化精神的高原。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駱昌威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