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在詩中寫:“一旦持剪刀,剪我半頭秃。 華人髡為夷,苟活不如死。”這句詩寫的就是清軍入關後,下達剃發令要求全國百姓改漢族蓄發為滿族發型時,人們心中的抵觸之情。

在我們印象中,清朝男子的發型就是“陰陽頭”,即踢掉前半部分頭發,隻留後半部分編成長長的辮子垂在腦後。但其實這都是電視劇給我們塑造的虛假現實,在清朝的絕大部分時期,男子都不是陰陽頭的形象。
1644年,明朝将領吳三桂率領清軍入關,都城北京被占領,自此開始滿人對全國的統治,不久後,清朝頒布剃發令,引起全國各地不滿,又因為政權還沒穩固是以沒有順利執行。次年,多爾衮再次下發剃發令和易服令,明文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孝經》中寫,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是漢人遵循了上千年的禮教習俗,剃發對于當時的百姓而言,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各地人民奮起反抗,遭到清軍的武力鎮壓,駭人聽聞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清朝之是以不惜代價也要實行全民剃發,是因為他們将這一行為看作是人民歸順清朝,歸順滿族統治的标志。那麼清朝初期推行的剃發标準究竟是什麼樣?《七峰遺編》中記載,滿人發式,是金錢小頂,也稱金錢鼠尾辮。
顧名思義,滿人的頭頂隻留下一枚銅錢大小的頭發,編成小辮垂下,辮子粗細以能穿過銅錢中間的孔為标準。如果蓄的頭發面積比一枚銅錢大,就會被處死。順治四年,一個叫丁泉的浒墅關百姓,就因為頭頂留的頭發比銅錢大了一圈被地方官抓起來了。
他寫奏折上訴到順治帝手上,結果皇帝随便一瞥,批上大大的五個字:“着就彼處斬。”不僅丁泉獲罪被斬,連他的家人、附近的鄰居乃至地方縣官都受到了連帶的責任懲罰。這個事件也确實對其他百姓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人們隻能嚴格按照标準剃發。
金錢鼠尾辮一直沿用到乾隆時期,在1793年英國派遣來拜訪的亞曆山大畫師的畫稿中,清朝男子仍然是嚴格銅錢大小發束。到了嘉慶時期,蓄發的要求逐漸放寬,在《清俗紀聞》的繪卷中,男子頭頂的蓄發面積已經有一個巴掌大小。
真正的陰陽頭出現,已經是清軍入關200年之後的事了。這段時間裡,由于清朝建立已久,不再擔心百姓的逆反和明朝遺民的叛亂,再加上畢竟滿人從前剃發也隻是因為經常打獵,頭發少便于清洗,現在也不存在這個隐憂了。是以為了美觀,後來剃發反而隻剃掉一小部分,留下的卻是大部分。這兩者雖然是一脈相承的辮子頭,從外觀上看差别還是很大的。
至于清宮劇中為什麼沒有如實地按照曆史上滿人發型的變化來拍攝,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金錢鼠尾辮實在是太難看了,顔值再逆天的男演員也經不起這樣的考驗。為了讓觀衆們能後将注意力放回劇情上,是以都采用了清末才有的陰陽辮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