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桓公的智慧:生前托孤于宋襄公與高傒,死後兩人果然平亂

大約2700年前,興起于中亞草原的犬戎,攻克了周朝都城鎬京,覆滅了西周王朝,之後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最為危險時,楚國北上與犬戎南下,兩個周人眼裡的“蠻夷”隻有一線之隔。就在這時,位于東方的齊國出現了一位雄主——齊桓公,在他“尊王攘夷”的旗号下,北上打擊犬戎、南下壓制楚國,中原諸侯慢慢度過了存亡危機,同時他也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

猶如中國王朝“興、盛、衰、亡”的曆史規律一樣,齊桓公的人生也是這一條曲線,早年英姿勃發、奮發向上,中年号令諸侯,晚年卻昏聩不已、重用奸臣,以至于他被活活餓死在宮内,甚至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無人料理,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即便後來同樣被餓死的趙武靈王,死後就有人收斂屍體了,可以說中國曆史上有名有姓的君王,沒有一個比齊桓公死的更恥辱了。

那麼,齊桓公恥辱死後,齊國政局如何了,是不是就此被餓死齊桓公的奸臣們把持?其實并沒有,因為齊桓公生前早已有所安排,很有遠見地将身後事托付給了兩個人,其中一人竟是有名的迂腐之君宋襄公!

齊桓公的智慧:生前托孤于宋襄公與高傒,死後兩人果然平亂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得了重病,獨自卧于寝室之中,五位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争奪君王,第六子公子雍沒有參與,可能是年齡小,可能是死去了。

對于接班人,齊桓公實際上早有安排,就是第三子公子昭。但當時管仲(前 645年去世)、鮑叔牙(前 644年)等都剛去世,一時之間朝堂上青黃不接,公子昭缺乏足夠的支援,如今加上齊桓公病重,這就給了其他公子們機會,于是諸子激烈争奪君王。

内侍易牙見齊桓公病重,認為他時日無多,就與豎刁商議出一條計策,即假傳齊桓公的指令,大概意思是“從今以後,不論是群臣還是諸位公子,一概不許入宮。病好之後再向我禀告國政”,并将守衛任務全部交給他倆。借助這一手段,易牙與豎刁成功地封鎖了王宮。

易牙與豎刁不可能自己做齊國國君,他們是想借此投靠大王子公子無虧,由此攫取最大的政治利益。于是,其他人都見不到齊桓公,也不能進入宮中,唯獨公子無虧可以。一旦齊桓公駕崩,那麼公子無虧就可以立即繼位,而立下大功的易牙與豎刁,在未來繼續能得到重用。

起初十多天,病重的齊桓公熬了過來,讓雍巫、豎刁、公子無虧都等不及了,于是他們就将宮女、侍者全部驅逐出去,然後将宮門封死,又在寝宮周圍築起三丈高牆,隔絕内外,隻留一個小洞,早晚讓人鑽進去探查齊桓公生死。就這樣,沒過幾天,73歲的齊桓公就被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的智慧:生前托孤于宋襄公與高傒,死後兩人果然平亂

易牙與豎刁将齊桓公餓死之後,他們真的達成所願了嗎?其實并沒有,因為他們忽略了齊桓公生前的兩項重大安排。

齊桓公死後,易牙與豎刁聲稱齊桓公遺旨改立公子無虧,而不是先前的公子昭。于是,除了支援公子無虧的,其他大臣都出來反對,其中以高傒影響力最大、态度最為激烈。随後,易牙與豎刁惱羞成怒,直接發動兵變,殺了十幾個大臣,但沒有殺高傒,之後公子無虧成為齊國第17位國君。易牙與豎刁之是以不殺高傒,和他的身份與生平關系很大,說到底是不敢殺。

高傒是齊文公的曾孫,高姓始祖,齊桓公繼位的第一功臣,又參與管仲改革、齊桓公稱霸,曆經齊桓公43年執政期,還長期是齊國上卿(猶如宰相),是一位資格老、地位高、影響力大的齊國重臣。更重要的是,從齊桓公還未繼位時,高傒就一直輔佐他,數十年來一無二心,可謂是對齊桓公最忠心的大臣,是以齊桓公生前非常信任高傒,就将公子昭托付給了高傒。

齊國突然爆發内亂時,高傒已經85歲了,盡管帶頭反對公子無虧繼位,但易牙與豎刁發動兵變,讓他看到短時間内很難平定叛亂,于是開始另做打算:首先,安排公子昭立即逃往宋國,尋求宋襄公的幫助,自己在國内做内應;其次,挑撥其他公子的野心,讓他們與公子無虧争位,以拖延時間。

齊桓公的智慧:生前托孤于宋襄公與高傒,死後兩人果然平亂

果不其然,四位公子打了67天,導緻齊桓公屍體無人收斂,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高傒實在看不下去了,冒着生命危險前去痛罵了四個公子,之後出現了神奇的一幕,四位公子立即不打了,而是帶人争搶齊桓公的屍體,争着給齊桓公發喪,最終由公子無虧成功搶到。當公子無虧将齊桓公草草安葬之後,宋襄公、公子昭率領的宋國大軍到了。

齊國與宋國并不接壤,宋襄公為何還會派兵為公子昭撐腰?這裡面原因很多,既有宋襄公想要繼承齊桓公号令諸侯的霸主地位,又有齊桓公對宋襄公的囑托。原來,在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召開諸侯大會,周襄王也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史稱“葵丘會盟”,這是一場勝利的大會、圓滿的大會,标志着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葵丘會盟上,齊桓公确立了公子昭的太子地位,并請求宋襄公照顧公子昭,宋襄公答應将來對太子昭予以照應。

我們都知道,宋襄公是一個迂腐卻守信之人,泓水之戰(宋襄之仁)中将他性格展現得淋漓盡緻,是以齊桓公單單囑托宋襄公做這件事,而不囑托其他國家國君,可能不單單隻是大國博弈,更大的原因是齊桓公看透了宋襄公為人,知道這是一位言出必行之人。

果然,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兩度全力發兵,作為内應的高傒,先是設計殺死豎刁,之後聯合其他大臣攻打齊國王宮,攻打公子無虧,高傒與宋襄公裡應外合之下,最終易牙逃到魯國,公子無虧被殺,公子昭進入齊都臨淄繼位,之後宋襄公還幫助公子昭肅清了反對勢力。

齊桓公的智慧:生前托孤于宋襄公與高傒,死後兩人果然平亂

齊桓公是非常之人,為確定太子繼位的兩個安排,都展現了他的大智慧,最終高傒與宋襄公也的确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但齊國經此内亂後,政局開始長期混亂,齊國到底有多亂呢?看一看國君就明白了,第17位國君是公子無虧,第18位是公子昭,第19位是公子潘(齊桓公第四子),第21位是公子商人(齊桓公第五子),第22位是公子元(齊桓公第二子),即齊桓公六個兒子中,五個先後成為齊國國君,原因在于互相争鬥,一人上台,其他兄弟都在謀劃奪位。不斷的内耗,葬送了齊國的大好局面,也丢掉了霸主的地位,晉國從此開始成為長達150餘年的霸主。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