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人而改變戰争勝負的戰役在曆史上還不少,最出名的就是項羽的破釜沉舟和李景隆在靖難中的一系列送人頭。
其中項羽這一戰也是他生平最為得意的一戰-巨鹿之戰。
這一戰充分利用了全軍,上下同欲的兵法要訣,數萬軍隊,但求一勝。最終絕處逢生,全部以一當十,激戰數天,以五萬楚軍大破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
項羽也正是這一戰封神,是以清代文學家蒲松齡還把他的故事和勾踐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做了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是一個正面的案例,因一人得勝,扭轉了起義軍的形勢,使得曾經橫掃六合的強秦,在農民起義三年後即宣告滅亡!
而我前面提到的反面就是在靖難中,李景隆率軍五十萬大敗而回,間接導緻了靖難結果的事例!
李景隆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老爸是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朱元璋的外甥,連帶李景隆也是朱元璋的外侄孫,朱棣的小表弟!估計靖難的時候,兩人一碰面就會打聲招呼:來了,表弟!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也許因為親戚的原因,表侄兒建文帝不管了,畢竟還是表哥親點,他在靖難中每次讨伐朱棣都失敗,估計換成你是建文帝都會懷疑他放水!
但是建文帝長于深宮婦人之手,身邊又是齊泰,黃子澄等酸儒文人,果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臭味相投”。
估計想着,親戚總比外人來得實在,失敗一次繼續讓他帶兵出征,屢敗屢戰,屢戰屢敗,不知不覺,到了建文帝的末日,建文四年,朱棣兵至南京,李景隆發揮了他的最後一點利用價值,開城迎降,後建文帝不知所終。
發揮如此穩定,也是沒有誰了!因為李景隆,不光一戰失敗,更直接導緻明朝帝系變更,也是極端的一個反例了。而之後李景隆的底細,大家都知道了,之後直到死的那一天也沒有再獲重用,畢竟這個表哥是個老狐狸,哪裡像那個表侄兒,簡直就是個小白鼠!
項羽和李景隆,一正一反,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個人何止可以影響戰争勝負,就是國家命運也可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