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完顔阿骨打和耶律阿保機成為了史書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而忽必烈更是家喻戶曉,然而在一衆英雄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是漢族人,也并不是在中原地帶發揮才能,于是他的身影就被人忘記,埋藏于曆史的黃沙之中,他不是成吉思汗,他的名字是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出生于1087年,他是著名名人耶律阿保機的第八代孫子,因而名字也讓人覺得耳熟。由于契丹人的特殊身份,他在小時候便展示了出衆的騎射才能。但是他并不滿足于騎射,年輕的他還想着要學習文化,于是他掌握了一口流利的漢語,并且還在1115年考中了進士,成為唯一一個契丹進士。
這時候的他已經在中原做官了,然而當時宋、金等國連年戰争,耶律大石并沒有安穩地做着官,他夾在中間左右為難。這時候的他決定擁護耶律淳,幫他建立了北遼。這時的大石開始展示自己的才華,他多次防禦了宋軍的攻擊,甚至發動奇襲,将宋軍打得落花流水。
好景不長的是,1123年,他被金人抓獲,而後還被要挾着去攻擊遼國。雖然大石和遼國天祚帝關系并不好,但好歹是一脈同宗,又怎麼會願意幫助另一個民族來攻打他們呢?于是,大石趁着一個月黑風高夜,逃跑去找天祚帝了。這時候天祚帝并不歡迎他,畢竟他可是另立了一個皇帝,而且對他的政見也大不贊同。
大石審時度勢,趁着天祚帝準備去打金時,率領兩百多人跑了。也正是因為這兩百人,他打下了攻打中亞的基礎,邁出了他獲得成功的第一步。這時的他憑借着出色的口才和超高的威望集結了一大批人馬,将隊伍迅速擴張到一萬多人。
在風沙彌漫中,大石一路北行,收獲人心,最終自立為王。而當時金得知在這麼遠的地方竟然有人建立了一個國家,對他們非常忌憚。但是由于當時沒有閑暇,隻能主力攻擊宋軍,這一偏差也讓大石茁壯成長了。
自1130年起,大石或通過武力,或通過口才,征服了很多個地方。而到了1132年,他在百官的擁護下,自稱為帝,建立了西遼。但是他并沒有停住腳步,他決定向南出發,擴大疆域,後來他還率軍往西,由于伊斯蘭教教徒展開了劇烈的鬥争。
在伊斯蘭教的史書中還記載着這一幕,他們沉重地回憶,在曆史上再也沒有這樣的鬥争了,也再也沒有死這麼多人了。最終,大石建立了囊括了中亞大部分地區的王國。不幸的是,在1143年,大石得了重病,離開了人世。而他立下的霸業,正在他孩子繼位後,也正式隕落。
耶律大石的一生,可謂是英雄的一生,他并沒有一直參與遼宋金中的戰争,反而将視線放在了中亞,當時歐洲人聽到他都聞風喪膽,如果他沒有死的話,說不定歐洲都是他管轄的疆域了。隻可惜,他一己之力敵不過曆史的車輪,最終也隻能含恨而死,而關于他的一切,隻有微末而又冰冷的文字記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