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青銅長劍
1993年陝西省秦始皇陵兵馬俑1号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時至今日,
在河南南陽,
有一句罵人很兇的話:
這個人很秦,
表示這個人很惡毒沒人性。
這句話基本代表了
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人對商鞅的評價。
先别驚訝,
往下看文章。
▲商鞅畫像
01
秦國的逆襲
秦國,原本邊陲小國,一直被中原各國瞧不起,還起了個綽号“秦夷”,諸侯開會都不通知秦國,不帶它玩。
秦國的逆襲過程,不再贅述,從幾張地圖就可以看出。
公元前356年,秦國啟動商鞅變法,開始一路逆襲。
三次進攻魏國,收回河西之地;攻占巴蜀,版圖迅速擴大。
公元前307年,擊敗南韓、楚國。
連續攻楚,公元前278年,攻陷楚國首都郢都,楚王不得不東遷。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擊垮趙國,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無可争議的第一強國,東方六國無一敢單獨抗衡秦國。
以長平之戰為标志,武力統一的趨勢已經明朗化,此時距離商鞅變法100年。
在這100年的時間裡,秦國攻城略地,人們不再稱它為“秦夷”,而改稱“虎狼之秦”。
秦國的強大,始于商鞅變法,這幾乎是曆史公論,但是曆史書并沒有告訴我們,秦國人是如何評價商鞅的?
02
秦人恨商鞅
秦國有兩位有名的改革家:百裡奚和商鞅,百裡奚幫助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商鞅讓秦國逆襲成戰國唯一的霸主。但是,秦人對兩人的評價,截然相反。
百裡奚去世時,“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商鞅被車裂時,隻留下了“秦人不憐”的曆史記載。
“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戰國策》
很多人認為秦國的制度是先進的,它使得秦國在國際競争中脫穎而出,而且變法打擊了舊貴族,通過軍爵制的“利出一孔”,為平民提供了一條上升管道。乍一看,有利于平民百姓,他們應該感謝商鞅才是。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秦國人怎麼可能不同情商鞅的悲慘結局呢?他不僅被車裂,而且全家被殺。
白起戰功赫赫,最終被秦昭襄王賜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遂自殺,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白起号稱“人屠”,曾一次性屠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這樣的人都受到秦人的思念,而富國強兵的功臣商鞅卻沒人同情。
商鞅的功勞比白起更大,結局被白起更悲劇,畢竟白起沒有全家被殺。秦人既然同情白起,有一萬個理由也應該同情商鞅啊。
秦國強大是事實,但後人忽視了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
第一次将國家與群眾對立起來,國家的富強建立在百姓的貧窮與愚昧之上。
秦國軍爵制的所謂平等,為平民提供一條上升管道,并不能掩蓋血統等級制。軍爵制隻是血統制的補充,而不是取代了血統制。
是以李學勤先生就在《中國古代文明十講》說:
“有的著作認為秦的社會制度比六國先進,我們不能同意這一看法。從秦人相當普遍地保留野蠻的奴隸制關系來看,事實毋甯說是相反。”
▲秦 陶立射武士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館藏
在戰國時期,各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準并無多大差别,再加上領土和人口也沒有哪一國能占據絕對優勢,是以,秦國要想在軍事競争中取勝,沒法做增量,隻能在存量上下手。
是以,商鞅變法的本質上就是加強國家對群眾的控制和壓榨,以使盡可能多的民力為國家所用。秦國的軍費水漲船高,但群眾承擔的稅負、徭役和兵役十分沉重,人身自由和精神供給幾乎沒有。
可以說,商鞅變法至秦滅,這150年是苦逼的秦民無處可逃的時代。
秦國群眾的稅負之沉重,很多文獻都有記載,比如董仲舒的“三十倍于古”,比如賈誼在《新書》評價秦國:
“秦不能分尺寸之地,欲盡自有之耳。輸将起海上而來,一錢之賦耳,十錢之費,弗輕能緻也,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
群眾繳納10錢,到國家手上的隻有1錢,國家所得甚少,群眾苦不堪言。
秦民人身控制之嚴格,《史記·商君列傳》:“令民為什五,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老百姓實行什伍編制,不得聚族而居,犯法連坐。不主動告發犯罪的人處以腰斬之刑,窩藏犯罪的人與投降敵人同等處罰。私下打鬥鬧事,按各自的輕重程度施以相應的處罰。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以及懶惰而貧窮的人,全家罰為官奴。
秦國推崇“國富而貧治”“民愚則易治也”,将詩書禮儀仁智信(“六虱”)這些東西,看做是危害國家的東西,要鏟除。
總之,秦國的核心就是強化對百姓的管控和汲取。
▲戰國~秦 鎏金螭虎紋銅飾件
長陵車站秦手工業作坊遺址出土
鹹陽博物院藏
是以,雖然秦國的逆襲以商鞅為開端,但秦人對商鞅是恨之入骨。商鞅變法的每一條法令,無不貫徹“逆民之情”這四個字,十幾年下來,秦國百姓對他是怨聲載道。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了趙良與商鞅的一段對話,趙良說:“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阙,非是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身為秦國國相不為百姓造福,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是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
趙良還說商鞅“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你的所作所為就是在積聚老百姓的怨恨。
秦人就用衛國的一首詩《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詛咒商鞅為什麼不去死呢?
很多曆史印象流的人,想當然認為秦國百姓應該感謝商鞅才是,事實恰好相反,他們對商鞅恨得咬牙切齒。
在六國還能磨磨洋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實在不行就依附于貴族,還能少交些賦稅,多留點糧食。但秦國人不行,沒有自己的閑暇時間,能聽的音樂、能看的書,就那麼幾種,他們是帝國的一顆螺絲釘,每天做什麼、想什麼,已經被規劃好了。不聽話,就打斷你的腿。
秦國國家實力是強大了,但群眾就太苦了。
群眾不恨你才怪呢!
當時的秦國百姓,就用腳投票來說明了一切。
▲秦 铠甲武士俑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1号坑出土
03
秦人逃離秦國
縱然秦國用嚴刑酷法阻止群眾離開,但總有秦人冒着生命危險逃離秦國。
出土的嶽麓秦簡《為獄等狀四種》裡,就記載了多例群眾從秦地逃往楚地的案例。
比如,有一個秦國政府抓捕14人的案子。其中4人是秦人,越境“偷渡”到了楚國南郡;另外10人是楚國南郡百姓。公元前279年,秦國占領南郡後,這14人向更東邊的楚地逃亡。
其實,秦國制定嚴刑酷法限制群眾出行,已經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了,如果不是總有人想走,幹嘛用刑罰來限制呢?
▲秦 車馬圖壁畫
陝西鹹陽城鹹陽宮三号宮殿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嶽麓秦簡記載了一個叫“學”的秦國少年,僞造将軍馮毋擇的書信,想從胡陽少内官那借錢、買衣服和兵器,然後“去邦亡荊”,即逃往到楚國去。
除了逃往楚國,也有秦人逃往魏國的,嶽麓秦簡《魏盜殺安、宜等案》簡164記載,一個秦人買了大刀,打算殺人搶錢作為路費,要“亡之魏”,逃到魏國去。被秦國抓住後,判處了“磔”刑,即割裂肢體處死。
從這些材料看,秦人逃亡過程中往往還伴随一些違法犯罪活動,也可見這些秦人的忍無可忍。
正因為大量秦人的逃亡,秦國的統治者專門制定了殘酷的《亡律》。嶽麓書院藏秦簡2088記載,匿藏逃亡者的,與逃亡者同罪。
秦簡2009記載逃走的城旦舂被抓回來,臉上刺字,哪怕自己回來自首,也要鞭笞一百。懷孕的女舂,則用大鐵刑具束縛。
秦簡1997記載,牧馬的城旦逃走被抓回,要砍掉左腿,繼續當城旦。男女百姓逃亡,其家人要被判處遷徙,基層幹部不報告也要被罰款。
除了單獨逃亡,秦簡還記載了“群亡”,即秦民的集體逃亡。
嶽麓秦簡還記載,如果讓秦人逃亡到邊關外的“蠻夷”部落,從提供消息的人到逃亡者,都要被臉上刺字判處為城旦舂勞作。如果是逃到邊關内部的蠻夷部族,就要将提供消息的人臉上刺字判處城旦舂。
從這些記載來看,不僅反映了秦國對逃亡問題的嚴懲不貸,也反映了秦人出逃的頻繁。不但有個體逃亡,還有集體逃亡;不僅逃往六國,還有一些甯願逃亡到邊關外的蠻夷部落去,也不能忍受秦國的殘酷統治。
是這些秦人不愛國了嗎?當然不是,兩千年前古人的國家觀念可沒有今天這麼普及。他們逃離秦國,原因隻有一個:“秦士戚而民苦也。”
秦國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啊。
▲秦 龜鹿雁紋瓦當
出土于秦鹹陽宮一号宮殿
04
外國人不願做秦民
本人開頭用地圖直覺展示了秦國版圖的逐漸擴大,但是,光看地圖是不夠的的,因為地圖無法告訴人們一個事實:
秦國能占領土地,但無法有效擷取土地上的人口。
《商君書·徕民篇》就記載了長平之戰時期一位秦國大臣進谏秦王的話:
“自魏襄以來,野戰不勝,守城必拔,小大之戰,三晉之所亡于秦者,不可勝數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奪其民也。”
自魏襄王(公元前318年)以來,大小戰争,秦國攻必克戰必勝,三晉割給秦國的土地數不勝數。即使這樣,他們還不屈服,是因為秦國僅能取得他們的土地,而不能奪去他們的人民。
真的是這樣嗎?秦國是天下第一強國,統一華夏的“天命所歸”,怎麼可能沒人願意當秦民呢?
但事實确實如此,秦國的強盛與戰功赫赫,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他們都不願意當秦民。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的前兩年,秦國攻占南韓的上黨地區,南韓的上黨郡守馮亭派人前往趙國求助,理由是“其民皆不欲為秦,而願為趙”。最終,上黨歸趙國,群眾無逃亡。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縱橫家蘇代求見秦國丞相範睢,勸說秦國退兵:
“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無幾何人矣。”
秦軍圍困了邢丘和上黨,結果上黨的群眾全跑去了趙國,天下之人不想做秦國的百姓已經很久了,假如現在滅了趙國,那麼,北邊的趙國人定會跑去燕國,東邊的趙國人定會逃往齊國,南邊的趙國人則會遷往韓、魏,秦國能得到多少趙國百姓,想必你心裡也有數。
範睢與白起是政敵,蘇代的目的是離間二人關系,用實際利害關系打動範睢,進而達到退兵的目的。是以,蘇代這番話,必須符合實情,畢竟作為政治家的範睢也不是忽悠過來的。蘇代所說的“其民皆不欲為秦”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秦 陶夔紋大瓦當
1993年陝西省興平市黃山宮遺址出土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蘇代見範雎之後兩年,也就是公元前257年,又有齊國人魯仲連發出了“義不帝秦”的誓言。當時,秦軍圍困趙都邯鄲,有人勸趙尊秦昭王為帝。客遊趙國的魯仲連站出來反對說,“彼秦,棄禮義”秦國乃棄禮儀之地,“虜使其民”,把群眾當成囚犯一樣對待,“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我魯仲連甯願跳東海而死,也不願做秦國的百姓。
蘇代、馮亭、魯仲連的話,或許會因立場不同,多多少少難免對秦國帶有偏見,但《商君書·徕民》不會存在這種問題,《徕民篇》是秦國大臣寫給秦王的一篇政論文章,核心主旨是勸說秦王對群眾好一點,以吸引六國百姓投奔秦國。原話是:
“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晉之無有也信,秦之有餘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群眾無非是希望擁有自己的田宅。三晉各國的田宅不夠配置設定是确鑿的事實,秦國的田宅大量多餘也是确鑿的事實。但即使這樣,群眾卻不願西來,是因為當秦民非常苦啊。
該大臣還批評了秦國“弱民”的執政方針:
“三晉之是以弱者,其民務樂而複爵輕也。秦之是以強者,其民務苦而複爵重也。”
三晉各國之是以弱,是因為那裡的政府放任群眾追求快樂,且動不動就免租免役賜給群眾爵位,秦國之是以強,是因為這裡的政府強迫群眾吃苦耐勞,且很少免租免役和賜予爵位。
正是這種苛政,使得“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奪其民也。”
《徕民篇》認為長平之戰後,秦國的軍事優勢已經确立,現在該對群眾好點了,是以建議秦王頒布優惠政策吸引六國百姓,免除三代人的徭役賦稅,不征發他們參加戰争,墾荒的土地十年不收稅。如此,“足以造作夫百萬”,必可招來大量的百姓入秦。
很顯然,這位大臣的話白說了,秦國不僅沒有實施惠民政策,反而吸納韓非子的愚民思想,在“民務苦”上更進一步。
▲秦 雲紋玉高足杯
1976年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秦阿旁宮遺址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秦國占領楚地後,楚國群眾也是紛紛逃離秦國的“魔爪”。
前面提過的嶽麓秦簡《為獄等狀四種》,那個秦國政府抓捕14人的案子裡,就有10人是楚國南郡百姓。公元前279年,秦國占領南郡後,他們向更東邊的楚地逃亡。
另一個案例,秦軍攻打楚國“荊廬溪”(洞庭湖附近)這個地方時,抓獲了一名叫做“多”的22歲男子。經審問後發現,這個“多”是十年前跟着他的母親一起“亡荊”,從已被秦軍占領的南郡,逃亡到更南邊的楚地來的。
秦軍無論是占領三晉地區,還是占領楚國,他們的百姓都是選擇東遷、南遷或北遷,就是沒有西遷入秦的。迄今為止,無論是傳世的文字資料,還是出土的簡牍,隻有六國百姓不願做秦民,而絕無六國百姓紛紛逃入秦國的記載。
▲公元前260年的戰國形勢
群眾用腳投票,足以說明了秦制政權裡國家與群眾的對立。
秦國對本國群眾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不能随便走動,需要重重關文,一旦發現“非法”離開,就是重罪。秦國群眾沒得選,但六國群眾有得選,隻要有一絲可能,他們都不願意當秦民。
是以,當我們想當然以為戰國群眾對超級大國秦國縱然不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也應該是羨慕秦國時,現實卻是“啪啪”打臉。
甭說羨慕了,逃離都還來不及呢!
他們對秦國避之不及,原因隻有一個:秦國群眾的日子不好過。
你要是回到戰國,你是想去六國自在一點呢,還是願意全年無休,以做秦國的一顆螺絲釘為榮呢?
▲秦 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藏
05
小結
說到底,秦制的目标,顯然不是群眾的利益,而是皇權和皇權周圍少數人的“皇圖霸業”。
是以,流入秦國的,都是秦王欣賞的顯貴,去了有很大可能當官,普通群眾才不會傻傻地去當炮灰呢!
▲秦 跪射陶俑
BY|小炒說
圖|動脈影 網絡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稽核|方天戟
點選往期原創
▼
山西古代壁畫
|眩暈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與山西
錯金鳥篆銅戈
. 妖姬傳奇|嵌玉琉璃帶鈎.魏文侯之歎
請按下面指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