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仿古青銅器藝術傳承人季傳志,用傳統的鑄銅術,複制古人的作品,揣摩古人的審美,與三千年前的祖先進行着穿越時空的靈魂交流。

季傳志,男,1955年——2016年3月,濰坊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退休。進階工藝美術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濰坊民間藝術大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濰坊仿古青銅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省市兩級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
1972年随青銅器制作老藝人玄祖基師傅進入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青銅器研究制作40餘年,制作的《毛公鼎》《馬踏飛燕》《羞金長信官燈》《栖畫》等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展覽。設計制作的《青銅器浮雕博古挂屏(有四)》,集銮金、水銀浸、墨漆古、家藏鏽、金銀絲鑲嵌多種工藝于一身,1979年獲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一等獎。
仿鑄銅器前世今生
季傳志的作品做工精細,鏽迹逼真,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他認為,仿古青銅器不僅要形似,還要活靈活現,富有神韻。“要有着深刻的領悟和獨到的見解,如果了解不透徹,作品就會缺少内涵,帶有一股‘匠工氣’。”他制作的“馬踏飛燕”,矯健俊美,腿蹄輕捷,獲得了山東省第一屆旅遊産品設計制作獎;他複制的“長信宮燈”、“菩薩觀音”、“毛公鼎”等仿古銅作品,令人拍案叫絕,并已走出國門;他修複的唐代銅鏡,連北京專家都沒有鑒定出修複的痕迹。甪端,又名獨角獸,這件高17厘米、身長13厘米的仿古青銅器是季傳志最得意的作品。這件作品經過三十年的用手、抹布摩擦,其表面鏽迹已非常光滑,透着一股典雅滄桑的藝術氣息。“它做鏽真實,造型美觀,形制、紋飾和色澤皆屬上品,是我的非賣品。”季傳志已經将其作為鎮宅之寶。
堅持濰坊傳統工藝
古青銅器仿制工藝複雜,各地的技法不一。據季傳志介紹,濰坊仿古青銅器的特點是形象逼真、造型準确、渾厚莊重,特别是做舊工藝,在全國屬于頂級水準,比其他地方的工藝都略高一籌。
“以前也想出去參觀學習一下,看看人家怎麼做的,但是總是忙于制作,無法成行,後來見很多外地人來我們這裡參觀學習,又通過閱讀書籍、曆史資料,才意識到我們濰坊的技術在全國确實是一流的。”季傳志說:“濰坊的銅器修複技術也是全國領先。有些地方的銅器修複太粗糙,破損之處直接用砂輪打了。而我們修複是根據銅器破損程度,先弄出模子,再焊起來,嚴絲合縫,不漏痕迹,就像修複瓷器一樣。”
作為濰坊仿古銅藝術的傳承者,季傳志對濰坊的傳統藝術充滿自信,“現在市場上充斥着很多低劣的仿古青銅器,大多都是在流水線上批量加工的,有些産品的花紋、風格與所屬朝代不比對,顯得不倫不類;有些用硫酸銅做舊,一天就能做出來,一擦鏽迹就掉了,手上還染上綠色。我們的制作要經過制模、翻砂鑄造、修花整理、連接配接、着色等數道工序,僅做舊這一項就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做出來的鏽越放越好看。”
“手工藝品還是純手工的好,不管怎樣,我們一定會按照傳統工藝繼續制作仿古銅器,并想方設法将這門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術傳承下去。”季傳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