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四節氣之養生之道——小寒

作者:金城程藥師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幹支曆子月的結束與醜月的起始。

民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

《黃帝内經》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中醫認為大多數疾病的發生,都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氣的變幻和轉化所緻。如不注意日常自我保護和調攝,即可發生季節性的多發病,或誘發某些慢性宿疾的複發和發展。

一、從飲食養生的角度來講:依據體質進補

1、陽虛體質:

此類人群面色蒼白,氣息微弱,體倦嗜卧,畏寒肢冷,全身無力,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淡白,脈沉微無力。小寒時節要多吃些性質溫熱的食物以溫補身體。同時也可适量增加蛋白、高鈣、高熱量食品的攝入,為抵禦嚴寒做足身體上的準備。

如:扁豆、青菜、黃芽菜、芥菜、香菜、辣椒、韭菜、南瓜、蒜苗、蒜苔、大蒜、大蔥、生姜、熟藕、熟白蘿蔔。羊肉、狗肉、黃鳝、河蝦、雀肉、鵝蛋、豬肝。荔枝、龍眼、桃子、大棗、楊梅、杏子、桔子、櫻桃。幹果類:栗子、核桃、葵花子、荔枝幹、桂圓。調味品: 酒、酒釀、紅糖、饴糖、芥末、茴香、花椒、胡椒、桂花、咖啡。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适量。将羊肉洗淨,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炖煮1~2小時,食肉喝湯。

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适用于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怕冷的人群。

核桃酪:

核桃仁用清水浸泡,剝去衣皮;糯米淘洗後浸泡約1小時;紅棗洗淨浸泡約30分鐘後去核。三物放入破壁機中,加入等量的純淨水或涼白開,攪打成漿。過濾後倒入不鏽鋼鍋或砂鍋中,加水和冰糖碎,用木勺攪動,燒沸即可,出鍋前加入适量蜂蜜。

核桃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同時還富含銅、鎂、 鉀、磷、鐵和多種B族維生素,可助老年人健腦益智、定喘潤腸,緩解疲勞還可益壽延年。

2、陰虛體質

此類人常表現為形體消瘦,兩顴潮紅,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心煩易怒,口幹,頭發、皮膚幹枯,舌幹紅、少苔,甚至光滑無苔。小寒時節應食用能夠滋陰、生津養陰、富含蛋白質的清補類食物,以及含纖維素和維生素較高的新鮮蔬菜和水果。

如糯米、西米、芝麻、豬肉、鴨肉、蚌肉、蛙肉、蚬肉、牡蛎肉、蹄筋、龜肉、鲛魚、烏賊魚、梨、橘子、柑、橙子、柚子、甘蔗、葡萄、草莓、香蕉、枸杞子、無花果、酸梅湯、蜂蜜、蜂王漿、各種奶類、雞蛋、菠菜、青菜、淡菜、黃花菜、蘑菇、草菇、平菇、綠豆芽、山藥、番茄、木耳、燕窩、水煮花生、豆漿、百合、白芍、地黃、阿膠、幹貝、何首烏、海參、西洋參、南北沙參等。

二、從日常生活習慣來講:去寒就溫

《素問•痹論》:“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寒主收引,凝滞氣機,阻滞不通,進而引起各種疼痛,比如:肩頸痛、腰背痛、關節痛、胃痛等等。如果寒氣引起氣血的凝滞,形成淤血,就會發生痛經,甚至惡性良性腫瘤等。如果寒遇上濕,則導緻體内的濕濁無法排出,引起水腫、咳嗽、濕疹、風濕等症狀,甚至誘發心髒相關疾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去寒就溫。”也就是說,冬季則要避免嚴寒,不使皮膚開洩出汗。

手段一:及時調整衣着。

适時調整衣着可以保護機體免受外界因素的刺激和侵襲,維護機體内外陰陽的動态平衡。

尤其要勸誡女性朋友,切不可為了美而凍壞了自己。

手段二:泡腳。

冬季堅持每天睡前泡腳,能促進腿腳血液循環,有利于驅寒而保護陽氣,還能促進睡眠,增強體質。也可添加一些諸如艾葉、當歸、花椒等中藥泡腳,有助于益氣活血,生發陽氣。

建議體質虛的人泡10分鐘,體質好的人泡15分鐘即可。最終以身體微微有汗為宜,不可過久或者大汗淋漓。

手段三:日光浴

選擇舒适無風的場所進行日光浴。人體背部為陽,是督脈和諸陽經循行的位置,尤其是大椎穴,是陽氣最旺的地方,多曬曬背、脊柱,有助于振奮陽氣。

手段四:适宜運動

在較暖和的時候,在空氣新鮮的地方,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散步、慢跑、廣播操等較為舒緩的鍛煉項目。

中醫認為,人生在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以特别強調因時養生,即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從日常生活着手,調整飲食,保證良好的生活習慣,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才能保證健康,提高生命品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