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天海間,一台台遠控岸橋一字排開,一個個集裝箱起起落落,一輛輛集裝箱卡車往來穿梭……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一座座現代化港口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如同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海岸線上。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
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港口連接配接着上下遊數以千萬計的外貿企業和市場。多年來,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大陸分别占8席和7席……種種迹象無不展現出港口對于區域乃至國家繁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圖源:中國港口
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賦予了港口格外廣闊的發展前景,相關人才自然也變得炙手可熱。從港口營運、到管理、再到技術創新,各個方面都需要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支撐。而縱觀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裝箱碼頭“洋山深水港”、世界第二大船閘“三峽雙線五級船閘”等一項項具有開創性的港航成就,你會發現有一個名字幾乎無處不在,那就是河海大學。
畢竟,遍覽大陸港口建設的輝煌曆程,河海始終扮演着最為矚目的角色——
圖源:河海大學
港航縱橫,誰領風騷?
2022年,全球首個全自動化碼頭——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運作。作為大陸首例由國内科技力量聯手打造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它集北鬥導航、5G通訊、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前沿技術于一體,除了創造多項“國内首次”之外,還寫下了許多“全球首次”的紀錄。而這些首創之舉,無一例外都有着河海大學的支撐。
圖源:廣東交通
然而,這隻不過是河海助力大陸港口建設的“冰山一角”。第一個風浪譜海洋工程水文規範公式、第一次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第一個核電站港口和取排水口布置方案……諸多港口建設的新中國“第一”,都出自河海之手。
循着這串“第一”回望,一切的開端定格在了1952年。
将時間的指針撥回這一年,一段蕩氣回腸的故事悄然寫下了第一筆:兩院院士嚴恺先生在河海創辦了全國首個水道及港口水利技術建築工程專業,又在此基礎上開辦大陸第一個海洋工程水文專業和軍港建築專業,奠定了港航相關學科建設發展的基礎。後來,根據國家發展需求,河海開辦了船舶與海洋工程、交通工程、海洋技術、海洋科學和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等專業。自此,一大批港航相關專業在河海大學蓬勃興起。也正是從這一時期起,河海在大陸港口建設及相關領域逐漸展現出獨特的上司力和深遠的影響力——
1988年,嚴恺先生在黃河壺口考察 圖源:河海大學
20世紀50年代天津新港回淤研究,開創了大陸淤泥質海岸建港研究工作的先河;60年代東南沿海海塘穩定研究,建立了莆田公式,為海岸防護國家規範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70年代珠江三角洲和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研究,帶動了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新飛躍;
本世紀以來,圍繞沿海開發重大戰略,開展了江蘇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河口海岸水災害預警預報、海岸帶保護與修複、波浪-海工結構物-海床互相作用、港口航道工程泥沙等方面的研究,獲得多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教師們在天津新港進行科研 圖源:河海大學
一項項成果的誕生,一個個人才的湧現,都深深烙印在中國港航事業發展的輝煌史冊上。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河海大學實力引領着全國相關學科、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其顯著地位,透過官方認證和各大榜單亦能得到充分展現和印證——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學科所在一級學科“水利工程”2次入圍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多輪學科評估中位列全國第一;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先後入選江蘇省品牌專業、首批國家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級一流大學專業建設點,江蘇省國際化人才培養品牌專業和江蘇省産教融合型品牌專業,在全國港航專業中率先通過了六年期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近三年在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水利類一流專業排名中榮膺全國7星級,為全國30多個辦學點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專業;在軟科、校友會等中國大學專業排行榜中均位居全國第一……
在2024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河海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居全國第一 圖源:軟科
而除了有目共睹的學科專業實力,如今河海在這一領域還彙集起了4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以及數十位省部級人才;建成了水文水資源與水利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國首個港航綜合模拟平台、全國港航專業唯一的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頂級科研平台。每一個數字、每一項第一,都是河海大學助力大陸港口建設的“底氣”所在。
圖源:河海大學
如今,新質生産力已成為引領大陸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其培育與壯大正被迅速提上日程,而促進港口轉型更新便是其中一環。在航運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浪潮的沖刷下,傳統港口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席卷而來的時代潮流中,河海又将扮演怎樣的角色?相信讀到這裡的你,心中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志在萬裡,勇立潮頭
想要從産業轉型浪潮的淘洗中脫穎而出,先進技術的支撐必不可少,大量具備專業知識與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同樣不可或缺。曾經,河海人為港航行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新時代的浪潮裡,他們的身影依然堅定。時代在變、需求在變,而他們勇往直前的姿态卻從未改變。
圖源:河海大學
1980年,朱利翔選擇到河海學習、成長。後來,他帶領團隊主動出擊、提前謀劃,一舉拿下了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工程項目,樹立了境外工程勘察設計的成功典範,被巴方譽為“中國速度”。在他的帶領下,中交四航院逐漸成為國内首批“走出去”發展的企業之一,他的身影也随之遍布安哥拉、蘇丹、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斯裡蘭卡等許多國家。
朱利翔,港口與航道工程專業1984屆校友,現任中交集團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曆任中交四航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等,圖源:河海大學
……
在河海,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老一輩河海港航人身上那種專業、進取、堅韌不拔的特質,也已為年輕一代所繼承,引領着他們在學業之路上不斷求索,直抵前人所在的“高度”。
在第八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河海大學首次獲得全國金獎,而斬獲此項殊榮的,正是由杜雨昂團隊申報的《探傷專家——水利工程智能缺陷檢測裝置領航者》項目。該團隊聚焦水工檢測智能化、數字化、資訊化轉型更新,研發出檢、運一體的水利工程輸水廊道缺陷檢測系統,解決了現行水工建築人工檢修時精度低、效率低兩大痛點問題。如今,這一成果已服務于江蘇、浙江、廣東、安徽等四省地市,在千島湖引水工程檢修項目等12項工程中得到應用,獲得了企業積極的回報和評價。
杜雨昂,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2019級大學生 圖源:河海大學
從校園出發,一步步走向“碧海藍天”。杜雨昂的足迹,無疑也勾勒出了衆多河海學子共同的選擇。這些新一代的河海港航人,在科技創新、學術競賽上都展現出了極高的專業素養和競技水準。在國家級、省級等各大賽場上屢屢摘金奪銀的亮眼表現,是他們實力的佐證,也是他們通往未來的層層“階梯”。
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 圖源:河海大學
第八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金獎 圖源:河海大學
當我們翻開河海港航的官方資料,映入眼簾的是一連串驚人數字——70餘年來,1.5萬名水運、水利、海洋、海軍等領域的棟梁之才從這裡走出,其中還湧現出近10名新中國将軍、100多名廳局級進階幹部和近1000名總工或副總工。
前人輝煌的事迹猶在眼前,年輕一代學子展現出的實力同樣令人矚目——
近年來,河海港航相關領域畢業生深受用人機關青睐,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大陸一線城市和沿海發達省市,就業崗位供需比達1:20,就業率接近100%,在中交、中建等行業機關中具有極高口碑,去向覆寫各類水利、水運、交通設計院和政府事業機關等。與此同時,也有超過60%的大學畢業生赴劍橋、斯坦福、清華、浙大、天大等國内外知名高校深造。
如此突出的培養成果從何而來?一個最直覺的答案,就是河海在人才培養上所采取的種種舉措。
與水利、水運、海洋等行業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成立首家中交三航校園俱樂部,積極開展校際合作、校企合作、高校與科研院所合作,先後在全國建立了大學生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和研究所學生校外培養基地共計40餘個;
設定了智慧港航、綠色港航等榮譽課程,在保持港口建設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擴充了港口運作智慧化和綠色化方面的新知識;
開展了西非國家港航專業留學大學生培養,對國内學生教學法語、葡萄牙語等小語種……
強化校企合作 圖源:河海大學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 圖源:河海大學
不拒衆流,方為江海。随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作為對外開放和外貿進出口最前沿的港口,正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而河海學子也将用深厚的專業知識、前瞻的創新能力以及紮實的實踐能力,在港口行業的轉型發展中掀起新的波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将乘着時代東風扶搖直上,成長為契合國之所需、引領行業所向的棟梁之材。
“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強大,交通特别是海運首先要強起來。要志在萬裡,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
這句話是期許,也是激勵,将見證更多河海港航人走向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停留、紮根,肩負起推動海洋交通事業騰飛的使命。
向海而行,向海而興。推開港口這扇窗,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世界舞台。而在這個舞台上,河海大學正一如既往地引領着行業發展的浪潮,繼續堅定不移地走着……
文章素材來源:河海大學、網信中國、國際商報、廣東交通、中國交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