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經濟的發展,移民已經成了一種十分常見的事,移民不僅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還能增加兩國之間友好交往,根據統計,分布在海外的華人已經達到了6000萬,遍布全球198個國家,是以人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華人”。

華人移民的曆史最早可查是在漢朝,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建立中西交通,西域各國派遣使者來漢朝進貢,從漢朝開始,華人已經遠走印度和伊斯蘭卡,一些商人就留在了當地,他們也成了第一代海外移民。
華人開始大量移居是在鄭和開始七下西洋時、西方工業革命期間、鴉片戰争之後,當華人開始移民後,當地的經濟也開始發展,但當時清朝在國際地位上并不算高,在外的華人也一直飽受欺淩,馬來西亞華人就遭到了刁難。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構成,在馬來西亞總人口為3170萬,當地華人就占了664萬,自18世紀到20世紀,華人不斷來到馬來西亞後,就表現出了十足的辛勤。
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相繼建立,三者被并稱為華社三大支柱,也是被公認為傳承中華文化和凝聚華人間力量的重要工具,1957年,自從馬來西亞獨立之後,當局一直都在堅持單一文化政策,但三大華社的影響力太大,馬來各界都在通用。
是以馬來西亞特定創辦了《馬來亞通報》,但《馬來亞通報》在宣傳力和影響上都難以趕超中國報,它也逐漸走進了曆史,但馬來西亞還是不死心,打算強行征收報社,不過引起了500個華人社團的不滿。
參與移民的印度人也是支援華人,印度人會加入也是因為馬來人有着馬來人至上的種族主義信條,想要得到認可,就必須跟馬來人結婚,還要改名字,信奉伊斯蘭,這對華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是以在馬來西亞有将近20萬馬來西亞華人,在法律上是“無國籍”狀态,既沒有馬來國籍,也不承認中國國籍,不僅如此,馬來西亞政府甚至頒布“保護多民族”的規定,看起來是促進三大民族一同發展。
實則是把馬來西亞華人和其他非馬來人的身份往下推成為“第二等公民”,正所謂兔子急了都要咬人,更何況還是人,一時間,馬來西亞掀起了回國熱潮,當地60萬華人向後相應。
根據統計,馬來西亞50%的稅收,都是來自華人,馬來西亞70%左右的中小型企業都是華人所有,中小型企業可以說是馬來西亞經濟動力,60萬人一走,當地經濟市場遭到了很大的沖擊,一些華人街是人去樓空,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