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你室内不迷路!穗港科研團隊首創真正的消費級室内駕車導航

“人類可以找到去月球的路,但仍然會在商場裡迷路。”孫濤每次去商場都會迷路,“對于我來說,大型商場就像是迷宮,還有高鐵站,總是找不到想去的出口。”

其實,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曆:想在商場裡找到一家網紅店,想在停車場找回自己的車,想在機場找到最近的登機路線,想在醫院裡找到要去的科室,但手機裡的GPS導航系統偏偏在這個時候不“香”了。這是因為目前衛星定位信号難以穿透多層建築物,導緻在室内的精确度偏低,實在是愛莫能助。為了幫助大家在停車場、醫院、商場、候機樓等這些大型建築物内順利“識路”,一個集合粵港科研力量的産品在廣州誕生了。

源頭在香港,發展在廣州

碼石,一個讓你不迷路的團隊

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孵化企業——廣州碼石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是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孵化的創新技術型企業。它旗下的标杆産品“識路SeekLane精準位置服務平台”,可以為醫院、博物館、園區、交通樞紐、商業綜合體、停車場等大型室内場景,提供室内外一體化地圖、定位、導航等位置物聯服務。

讓你室内不迷路!穗港科研團隊首創真正的消費級室内駕車導航

碼石科技團隊的諸多成員來自港科大,還有很多是世界各地名校歸國留學生,以及國内一流大學畢業生。由于目前衛星定位信号難以穿透多層建築物,手機裡的GPS導航在室内的精确度偏低。碼石科技看準這一痛點,基于研究院物聯網研發部在室内定位、軌迹跟蹤、多傳感器資料融合算法等方面多年的研發成果,推出精準室内位置服務平台。

讓你室内不迷路!穗港科研團隊首創真正的消費級室内駕車導航

精準的室内定位導航能幫助我們“識路”,迅速找到目的地。而讓實驗室中的研發成果“識路”,成功對接企業實作産業化,也是産學研合作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介紹,這個精準室内位置服務平台最早的技術來源是香港科技大學,後來相關的技術研究轉到了位于廣州市南沙區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再由研究院營運的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入駐團隊将其産業化。這個項目從香港“走到”廣州,從基礎科研成功邁向産業化,高民将這個過程比喻成為“點線面”,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技術科研就像一個點,一個技術就相當于一條線,它可能需要很多個技術點;集合了多個技術研發而成的産品,就相當于一個平面;而一家成功的公司的營運,則需要組合多個方面,相當于一個立方體。”高民表示。

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

每一天都在克服困難

“在地圖引擎方面,我們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廣州碼石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産品及生态合作總監孫濤告訴南都記者,“自行研發室内地圖引擎,這在國内是為數不多的,而且地圖引擎渲染效果好的,更是屈指可數。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才有了今天的在國内絕對領先的地圖引擎渲染效率以及地圖渲染效果;定位算法方面,我們也是獨樹一幟,沒有采用目前普遍被大家使用的指紋定位算法,而是自創了一套Trace+算法,該算法具有定位精度高,實時性好的特點,解決了傳統室内定位算法不能處理車輛高速行駛的室内駕車導航的問題。目前識路的室内駕車導航系統,為全國幾百所大型停車場提供了室内駕車導航服務;藍牙定位硬體方面,我們為了打磨長續航、室内外一體化定位系統,已經推出了六代産品,每一代産品都是工程師們嘔心瀝血的成果。如果說研發中遇到什麼困難,我覺得每一天都是困難的。克服困難靠的是團隊小夥伴們日複一日的堅持,對技術和産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因為大家的執着,才有了我們識路産品今天的值得我們驕傲的模樣。”

讓你室内不迷路!穗港科研團隊首創真正的消費級室内駕車導航

“識路(Seeklane)”精準室内位置服務平台,主要通過微信小程式、公衆号、APP等載體,緻力于在大型園區、交通樞紐、大型醫院、博物館、商業購物中心以及室内停車場等六大場景,提供便利精準的室内位置服務,能夠為這些場景提供精細化的地圖服務、地圖導覽服務,高精度、高可用的定位導航服務,與場景資訊系統整合,以及支援基于位置的管理服務。滿足找人、找車、找地方、找服務等需求,以及日常營運管理需求。

碼石科技已經通過了中國賽寶實驗室的權威認證,真正實作了米級的藍牙室内定位導航,首創真正的消費級室内駕車導航,獨創的Trace+算法能保證室内外一體化定位導航服務具有極高的魯棒性、極好的場景相容性和極佳的互動性。

碼石科技自主研發的SeekLaneMap地圖引擎,可以在面對多棟建築等複雜的場景下,高度還原建築模型與精細化定制内飾模型,為使用者呈現建築物、裝修内飾、展品等更真實的立體多元形象。

觀察

粵港科研力量正不斷走向融合

大灣區已是世界級科創中心

在2021年12月落幕的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上,高民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的粵港科研合作已經不能和幾年前同日而語。他分析道,近年來,掌握前沿科研成果的多所香港高校紛紛來到大灣區内地城市辦學,包括位于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學、東莞的香港城市大學等。在這一種趨勢下,粵港兩地進一步實作優勢互補,兩地科研力量正不斷走向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一個世界級的科創中心”,高民認為,雖然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跟國際最頂尖水準仍然有一些差距,但大灣區已經集聚了很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在基礎科研上面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成果,也湧現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公司和企業,其中一些逐漸進入甚至完全進入了“無人區”。

高民高度評價了大灣區近年來在推進粵港澳三地之間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方面所做的工作。他說,大灣區的科技合作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以前存在的科研資金過境問題,現在已經得到了解決,香港的科學家可以在香港申請國家科研項目并且獲得資金,對于科研的開展是很大的推動和促進。此外,在資料關聯和科研裝置共享共用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過去五年裡,共有超過200個港澳及海外科研團隊使用廣州超算,大大促進了香港的科研,也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廣州超算有光纖專線連接配接到霍英東研究院,而研究院方面又有專線連到港科大,可以說,香港的大學任何一個老師使用廣州超算跟使用區域網路差不多。”高民說。

高民還表示,目前很多專家學者都很關心如何将科研成果實作産業化,這裡面有很多方法和思路,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希望能夠在廣州南沙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轉化路徑,也期望能夠将南沙打造成“矽谷”,大量的創新型企業可以圍繞在大學周邊成長、壯大,變成世界級的公司。

采寫:南都記者 許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