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個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相信聽過這首歌的人都知道,這首歌裡面提到的這位老人,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鄧小平同志。這是一名流芳百世的偉人,我國的開國元勳,他的名字也是我國人民聽了都立馬心生至高無上的敬意,并且會控制不住感激的淚水的名字。
鄧小平同志這一生的豐功偉績,并不是幾句話就能概括的,一直以來,他都在為我國不斷地做貢獻,我國之是以能夠有今天,跟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他帶領着我們改革開放,帶領着中國走向富強,抓起了中國的教育,也正是因為有他,才有了希望工程。
前人沒有說過的話,他敢說,前人沒做過的事,他敢做,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他敢走。”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鄧小平同志,一個坦蕩無私的世紀偉人。我們都知道,鄧小平同志身上的很多精神,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他這一生,影響了太多的人。
并且在當時,也有很多人以他為榜樣。這其中,就包括他自己的親弟弟,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人物——鄧墾老先生,受哥哥鄧小平的影響,他也是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兄長踏上革命道路,鄧墾追随其後
1911年,在四川廣安,鄧卲昌喜得一子,此人便是鄧小平同志的弟弟鄧墾,他出生的時候,鄧小平同志已經七歲有餘。由于父親讀過書,并且曾經還是教書先生,是以鄧墾以及其他幾個兄弟姐妹都受到了父親的悉心教導,雖然自己的父親生活在舊社會年代,但卻是一個思想進步的人。
除此以外,并且一直以來鄧小平同志的言行一直影響着這個弟弟,鄧墾也一直把這個哥哥當做他學習的榜樣。在兄弟姐妹當中,鄧卲昌最為器重的,就是自己的長子鄧小平。并且當時家裡人都對他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他此後定會有一番大作為。
是以在鄧小平同志剛上國中沒多久,父親就将他安排去了法國,據說當時鄧小平同志為了湊錢讓他出國,又是變賣田産,又是給别人借錢的。湊齊資金以後,鄧小平隻身一人前往法國,在那裡,勤奮刻苦的鄧小平開始勤工儉學,後來又選擇了走革命道路,當時誰會想到,鄧卲昌讓鄧小平去法國留學的決定,影響了他兒子的一生甚至整個中國的命運。
知道哥哥鄧小平要去離開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家庭完成自己的偉大抱負,鄧墾自然是萬分不舍的,但是他知道哥哥是一個有着雄心壯志的人,是以也隻能支援他,并且還要向他看齊,跟他走一樣的道路。雖然遠在國外,但是鄧小平同志一直挂念着鄧墾,也一直家中的鄧墾以書信來往,并且還會給他寄過去一些有共産主義思想的書籍,主要就是希望弟弟能跟自己一樣選擇一條光明的大道。
由于從小受到哥哥鄧小平的影響,鄧墾讀書也十分刻苦,并且愛好鑽研,特别是還了解了哥哥給自己寄的書和雜志的要義,并且也在心裡面埋下了想要投身革命的種子。後來,鄧墾先是去了上海暨南大學上學,之後又在上海政法大學求學。
隻不過那時候的他已經有9年沒有跟自己的哥哥聯系了,在打聽到哥哥有可能在上海的消息以後。鄧墾興奮不已,但是上海畢竟不是小地方,要找一個人談何容易,更何況鄧墾在這個地方還人生地不熟的,更不知道自己該從何找起。
突然,鄧墾靈機一動,想到了報紙上的“尋人啟事”,或許通過這個方式,就可以很快找到哥哥了。于是鄧墾便開始登報,最初,登報一段時間以後,鄧墾一直沒有等到哥哥的消息,以為他不在上海。
然而,當時的鄧墾并不知道,他登的這篇“尋人啟事”早就出現在了鄧小平同志的眼前,之是以沒有立馬去見他,主要是因為當時鄧小平同志的身份特殊,上海的特務又多,并且之前也有特務假借尋親來登過類似的尋人啟事。
等到鄧小平同志多次核實完消息的真實性以後,最後鄧墾如願見到了多年未曾聯系的哥哥,隻不過是因為十幾年未見,相貌也有了改變,是以一時間他們還差點沒有認出對方,二人相聚沒多久,鄧小平同志便告别鄧墾,離開了上海。
光榮入黨,與兄長一起為革命做貢獻
鄧墾為人正直,有孝心,并且一直都勤儉節約,也喜歡幫助别人,學習方面更是一絲不苟。隻不過命運總是愛捉弄人,即便鄧墾學習十分優秀他也沒辦法逃避當時時代混亂的社會環境。長此以往,鄧墾的學業也因為混亂時代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到後來連學業也沒辦法順利完成,最終肄業,這對于勤奮好學的鄧墾而言,是極其不公平的。
所幸,鄧墾的努力還是沒有白費,1937年,鄧墾終于如願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黨員。後來,抗戰爆發,在那期間,很多擁有一腔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紛紛往他們夢中的天堂——延安趕去。因為那裡是革命聖地,當然,在這批青年學子當中,也有充滿雄心壯志、想要為國效力的鄧墾。
在鄧墾如願到達延安以後,便被哥哥鄧小平介紹安排到了抗日軍政大學。在那裡學習沒多久,鄧墾就當上了學校的圖書館幹事,不僅如此,他還身兼數職,比如東北勃利縣縣長、延安解放日報社編輯等,還發表了很多出色的文章,深得很多人的一緻好評。
等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以後,在上級的調動下,工作能力出衆的鄧墾來到了東北,并且從事跟宣傳有關的工作,果然,鄧墾沒有辜負上司對他的期望,将上級安排給他的工作做得很出色,還立下了不少功勞。
建國以後,上級特别欣賞鄧墾的辦事能力,再加上他為人正直、做事一絲不苟,是以特别器重他,還讓他擔任過重慶市副市長、武漢市市委副書記等。就這樣,他們兄弟倆都在不同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為革命做貢獻。
一直以來,鄧墾和鄧小平同志兄弟倆都是聚少離多,特别是鄧墾最初來到上海好不容易找到鄧小平同志,沒過多久卻又要分開,并且一分開就是好幾年。上海一别之後,在1945年,鄧小平同志從太行山回延安參加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并且還被選為中央委員,。
那裡,他還見到了多年未見的鄧墾,因為自己父親的去世感慨了一番,還沒等兄弟二人好好坐下來寒暄幾句,鄧小平同志又匆匆忙忙地趕回太行山了,畢竟自己肩上都扛着重要的任務,誰也不敢怠慢。
長此以往,鄧墾也習慣了跟哥哥聚少離多的日子,很多時候跟哥哥相聚的日子,都是兄弟二人從不同的地方到同一個地方開會的時候,這種情況一直到後來才有好轉。
1952年,鄧墾擔任重慶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等職務,并兼任重慶一中校長,面對教育,鄧墾更加是抱着持之以恒的态度來管理這個在建國以後百廢待興的學校,為此,他在這裡投入了自己的大把時間和心血,并且推動了這個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對重慶一中傾注了大量心血,還倡導教育改革為重慶一中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當然,身為校長的鄧墾并不是隻會給老師學生下指令,讓他們怎麼去做,而且經常通過在課堂聽課方法做一些總結,給學校的學生和老師做形勢報告,為他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經過鄧墾和學校師生的不懈努力,重慶一中發展得越來越好,規模也越來越大。
原以為鄧墾會一直留在重慶一中,但是卻沒想到在1953年就離開了這所學校,對于他的離開,學校的老師同學依依不舍,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後來,雖然人不在重慶一中,但是鄧墾的心時時刻刻牽挂着學校的師生,學校的老師和同學們也一直謹記鄧墾的教導。
恪盡職守,在荊楚大地堅守二十年
80年代初,上級将70歲的鄧墾任命為湖北省的副省長,雖然自己年事已高,但是老當益壯的鄧墾仍然還是像以前一樣對工作一絲不苟,他認為,坐在這個位置上,就要盡這個位置應盡的責任。
身為湖北省的父母官,鄧墾深知要處處為老百姓着想才是最主要的,于是他仍然把自己的哥哥當成自己學習的模範,從來不擺官架子,并且對當地的人民一向都是大公無私,體恤民情,他非常樂意為當地的人民群衆解決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雖然在湖北,他就隻當了一年的副省長便辭職了,但是鄧墾還是在堅持不懈地奮鬥,去做了人民政府顧問,準備繼續為人民百姓解決問題,他仿佛已經忘了自己是一名70多歲的老人,他認為,即便自己老了,隻要能為國家和人民貢獻一點力量,都是很有意義的,是以他也受到了湖北人民的愛戴。
不過話又說回來,鄧墾跟湖北的緣分,可不是在這一年結下的,早在1966年6月,鄧墾老人來武漢任職的時候,便開始了跟湖北的不解之緣,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他一直在這片荊楚大地上安家,并且為人民百姓服務,奉獻了整整20年。
2017年的冬日,這位和藹可親、為了人民奉獻一生的百歲老人在深圳離開了人世,他這輩子,舍小我成就大我,一直将哥哥鄧小平當做自己學習的榜樣。鄧墾老人臨終前的心願,就是讓自己的家人别給自己安排葬禮,他更不需要什麼花圈,一切從簡就行。
是的,鄧墾老人這一生,永遠都是那麼地真摯、樸實無華。最後,在鄧墾老先生離開人世以後,家人按照他的遺願将他的喪事一切從簡,并且還在深圳将他葬在了大海裡面,他的骨灰随着一望無際地大概流向中國的每一片山河,他永遠注視着我們國家的蓬勃發展。
回頭看看鄧墾老人的一生,更多的是不容易,生活在那種動蕩的年代,還能一直保持着一顆赤誠的心,的的确确是很難做到的。鄧墾老人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風順,即便在這一路上,有哥哥鄧小平做他的引路人,但是更多的,還是得靠他自己。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能夠生存下來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了,我們所敬仰的鄧墾老人憑借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最後獲得上級上司的認可、人民的愛戴,是以我們可以想象,身為革命者的他在這一路上,不知道經曆了多少風風雨雨才走到今天。
當然,同樣跟他一樣作為革命者随時準備為國效力的哥哥鄧小平,走的也是一條坎坷無比的道路,即便他和鄧墾為國家做出了這麼大的貢獻,他們也從未張揚過,一直以來,他們都低調做事,哪怕他們自己是上司人物,也會用最低的标準來要求自己,絕對不會想着給國家添麻煩。
無論是鄧小平兩兄弟,還是其他的革命英雄,面對前面的艱難險阻,他們從未放棄過,始終堅持着自己心中最初的信念,勇敢無畏的向前進,因為他們知道,革命終究會勝利。是的,現在的盛世如他們所願,甚至發展得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好,這也就是他們奉獻一生最想得到的禮物。
結語
曆史的車輪滾滾前行,回顧曆史,在曆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艱苦的歲月中,湧現出了一批批革命偉人,那些都是讓人敬佩的英雄。面對困難,他們挺身而出,抛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迷失的人指引方向,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他們的豐功偉績,會一直被刻在曆史的裡程碑上。沒有偉大的革命先烈們,中國又怎麼會擁有發展的契機?我們又如何會擁有今天的繁華生活?當然,革命先輩們辛苦打下來的天下,自然是需要人去守護的,這代人就是新一代青年人,雖然沒辦法去真切地感受那些年代的苦難,但是一定不能忘記這些艱辛的曆史。
青春易逝,很多東西轉眼間就沒有了,是以青年人更應該珍惜朝氣蓬勃的青春,學習他們的大無畏精神,像鄧墾老人一樣把那些勇敢無畏的人當做自己學習的榜樣和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