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斯拉為什麼不“聽話”?

我們知道,關于無人駕駛的實作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兩大技術路線上。

一種是大部分車企所采用的“雷達”路線,另一種是特斯拉死犟死犟一定要堅持的“攝像頭”路線。

之是以這般執着,馬斯克的理由頗具中醫吃啥補啥的古典思想,認為“人既然是靠眼睛就能分辨萬物,那麼隻要給汽車裝上眼睛也可以”。

特斯拉為什麼不“聽話”?

馬斯克所說的這個眼睛,便是“攝像頭”,而各種雷達,就是他所認為畫蛇添足、并不可取的“耳朵”。

從邏輯上似乎沒什麼問題,但在技術難度上,馬斯克的攝像頭路線其實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人類科學發展至今都還不是十厘清楚,人的眼睛究竟是怎麼識别萬物的?

舉個我們覺得再平常不過的例子,請問,在人頭攢動的步行街裡,你是怎麼一眼就認出你在等的人的?

你會說:廢話,因為我認識他,不認識别人啊,大腦肯定會把我熟悉的肖像調動出來啊。

事實上不是。我們其實不認識任何人。

一 資料生成技術

因為光學原理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上一秒和下一秒都是不一樣的,就是再牛叉的攝影師也不可能拍出兩張一模一樣的照片。

“因為大腦見過,是以我們認知”,這在技術路線中叫做“固定規則算法”,比如我們要識别一個西瓜,固定規則就是要找到描述這個西瓜的準确定義,然後編寫程式,這樣計算機就能根據固定規則識别出任何一個西瓜。這就比較符合我們的直覺,因為我們大腦記住了某個規則和定義,就能識别出某人某物。

特斯拉為什麼不“聽話”?

但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實踐與研究,科學家們發現自己錯了。

通過對大腦的深入研究,他們發現:我們的感覺系統一直在通過調整自身去适應自然界的統計規律,這個規律指的就是在視覺輸入中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特征。同時,感覺系統會通過數以億計的神經連接配接,對這些規律施以強大的可塑性。

而可塑性則指大腦重新組織神經之間連接配接的能力。可塑性不僅讓大腦能從損傷中修複,還能讓大腦把資源配置設定給當下最重要的任務。

特斯拉為什麼不“聽話”?

簡單講,就是有些細胞對一張臉的長寬比敏感,另一些細胞則對眼睛之間的距離敏感,還有一些對眼睛的位置參數更感興趣。如果我們單獨來看每一個參數,沒有一個參數是很直白地告訴這些細胞“臉的存在”,但是如果用某種方式把這些參數組合在一起,細胞就能做出判斷,眼前的對象是否是一張臉。

這在技術領域叫什麼算法呢?

你可能已經有了答案——這就是這些年最熱門的“機器學習算法”,即“人工智能”。也就是說,機器學習算法更符合人類的大腦視覺的認知模式,它核心理念,就是通過模仿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建立複雜的神經網絡,進而逐漸擁有人類的智能。

從20世紀後期發展到現在,借助資料資源的發展,也就是樣本量的劇增,和大型專用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利用軟體來快速識别人臉,已經不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人工智能的各種應用,包括語音識别、智能翻譯、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已經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特斯拉為什麼不“聽話”?

機器學習算法就不要需要像固定規則那般人為地下定義,同樣以西瓜為例,機器學習算法的做法是,提供大量的各式各樣的西瓜圖檔,或者再提供一些反面案例的,比如說草莓、西瓜的圖檔等,讓計算機自己通過學習找到規律。

這也就是告訴我們,想要隻靠幾個攝像頭而非雷射雷達就實作無人駕駛,那麼必須給自家的人工智能投喂海量的資料用以學習才行。

嗯,這就是特斯拉真正讓人無從下手的地方。

二 資料之争是主權之争

技術路線的差異,本質上是資源禀賦的差異。

我們知道,作為世界僅有的兩個網際網路大國,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還存在着巨大差異。我們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服務的人口極限基本就在14億左右,而美國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服務的人口極限大概在45億左右(世界的上網人數)。

這就給了馬斯克“吹牛”的底氣和可行性。我們并不知道通過“視覺”就實作無人駕駛的人工智能究竟要吃多少資料,但顯然多多益善,45億肯定是一個優先選擇的數字。

特斯拉為什麼不“聽話”?

大衆CEO就曾表達過自己的“恐慌”:現在每天有50萬輛特斯拉在世界各地收集收據,這是其他車企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

多雲君曾不止一次地說,我們國家的電動汽車之是以能異軍突起,這得益于過去十幾年在網際網路和智能手機領域的龐大積累,這促使我們在這一新時代的資源禀賦遠勝于傳統汽車強國的日本和德國。

同樣,美國也擁有這樣強大的資源禀賦,且并不比我們差(事實上目前除了美國本土車企可以選擇“視覺”路線,其他國家的車企并不具備這樣的資源禀賦)。是以多雲也曾表達過:未來電動和智能化汽車的發展隻用盯着中國和美國就可以了。

是以在大的時代背景上,近一年來我們其實能感受到另一個微妙的變化,那就是中國越來越重視“資料主權”,從整治網際網路金融到滴滴事件,資料日益成為國際博弈的必争之地。有關部門更是直接出台了“超過100萬使用者的公司境外上市必須接受審查”,同時要求“資料不離境”,任何公司在中國采集的資料都必須在中國本土儲存。

特斯拉為什麼不“聽話”?

誰掌握更多的資料,誰就掌握更大的主動權,任何一個公司都能憑借可觀的資料一飛沖天,如今的國家競争亦是如此。馬斯克之是以在各種場合公開推廣“視覺”路線,本質上是想勸導各國向自身開放資料采集,同時給消費者灌輸“資料理當全世界共享”的價值觀。

是以,特斯拉的“視覺路線”來自自身的資料自信,而我們的車企主要還依賴雷達路線,則是對資料現狀的務實與實事求是。

但國家的資料保護也将決定那句“未來三十年自主品牌将成為中國市場主流”的論斷将是真的,沒有任何一個車企将比自主車企更了解中國資料。

汽車行業的時代之變,是一項全民戰争,争在能源、争在智慧、争在魄力、争在時機、争在稀有金屬,更争在每個人的資料之上。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