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蘇聯在結束對德作戰後,宣布對日開戰,派出150多萬大軍,從西伯利亞,突入中國東北邊境,向駐紮在此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在蘇軍的進攻下,本來強盛一時的關東軍瞬間潰不成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70餘萬關東軍迅速繳械投降。
自1919年起,關東軍就不斷擴大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勢力範圍,并于1931年,徹底占據了這一地區。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裡,關東軍掠奪東北資源壯大自身,号稱是日本軍隊中的精銳之師,足以“以一敵百”。
但是就是這麼一支軍隊,卻在瞬息之間就被蘇軍徹底擊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蘇聯軍隊的戰鬥力真的要比日軍強上這麼多?

一、盤踞中國東北的關東軍
1919年,日本政府為了更好地對中國東北地區實行殖民統治,将原先的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這便是關東軍的由來。因為那時日本隻占領了遼東半島,并未完全占據整個東北,是以這一時期的關東軍實力并不強盛,隻有區區一萬餘人。
直至1931年,關東軍的人數也增加至兩萬人,與東北地區的數十萬中國大軍相比,數量相差懸殊。但是九一八事變之時,東北軍不放一槍,拱手讓出了東北地區,使日本得以不費力氣就占據了這麼廣闊的土地。
這件事讓關東軍在日本國内的地位不斷提高,關東軍司令部很快便成了日本統治東北地區的最高權力機構,成為了僞滿洲國的“太上皇”。自此,日本為了徹底占據東北,迅速從國内調集兵力,侵入東北。
在短短半年時間,日軍就向中國東北地區增派了11個旅師團,并将關東軍的編制進行了擴充。截止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前,關東軍的總人數已經達到了20餘萬。
在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争之後,為了達到“三個月占領中國”的戰略目标,日本将原來駐守在東北地區的關東軍,派往了華北等地區。但是,為了防止蘇軍和東北抗聯的進攻,日本又不得不擴充關東軍的編制,到1940年末,關東軍已經下轄11個師團,總兵力高達40餘萬人。
1941年,蘇德戰争爆發之後,日本企圖與德國聯合,東西夾擊蘇聯。在日軍大學營的決策中就提到,如果蘇德間的戰争發展對日本有利,那麼日本将行使武力,解決掉蘇聯,以確定北方邊界的穩定。為了得以實作這一目标,日本開始對關東軍進行瘋狂的擴充計劃,在短短一年時間裡,關東軍便擴充到了34個師團,總兵力達到驚人的70餘萬人。
按照日本此時的預計,這一規模的關東軍,已經足夠勝任北上進攻蘇聯的作戰任務。但是随着蘇德戰争的發展,日本認為貿然對蘇發起戰争是極其不明智的,遂打消了這一念頭。但是,日本打消了攻打蘇聯的念頭,并不代表蘇聯會繼續縱容日本的法西斯行徑。
1945年,百萬蘇聯紅軍湧入中國東北地區,迅速擊潰了關東軍。在此戰中,關東軍的表現令不少人大跌眼鏡,因為它實在是太弱了。在蘇軍發起進攻後,這支部隊迅速全線潰敗,蘇聯在不到一個月時間裡,基本結束了戰事。
在蘇聯進攻之前,關東軍的威懾力還是很大的,因為日軍的戰鬥力實際上并不弱。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也曾讓英美等國的軍隊吃盡苦頭。關東軍戰鬥力在日本軍隊中又是數一數二的。那麼關東軍為何無法抵擋住蘇聯的進攻,曆史上衆說紛纭,總結下來主要有兩點原因。
二、關東軍實力銳減
1904年,日本和俄國曾因為争奪遼東半島大打出手,自此結下了梁子。日本也一直以俄國為假想敵,謀劃要進攻俄國。雖然說後來蘇聯推翻了沙皇俄國的統治,但是日本并沒有放松對蘇聯的警惕,繼續将蘇聯作為假想敵。
是以,關東軍的目标,不僅僅是對中國東北地區進行殖民侵略活動,還是以東北地區為戰略基地,抵禦蘇軍的南下,甚至是伺機進攻蘇聯。關東軍,實際上是日本針對蘇聯,特意設定的一支“邊防部隊”。
前文提到,在1941年,日本就曾打算主動進攻蘇聯,為此将關東軍的兵力擴充到70餘萬人。但是因為蘇軍的勇猛表現,日本取消了這一作戰任務。但在此之後,日本并沒有将這70餘萬關東軍解散,還将這一兵力一直維持到了1943年底。
1943年,随着塞班島、關島等戰略要地被美軍相繼攻克,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陷入困境。此外,因為日本同時向多國開戰,各個戰場都需要大量的兵力維持局面,是以兵力逐漸捉襟見肘。面對如此困境,日本決策層認為中國東北地區暫時不需要太多兵力,便從關東軍中抽調出了精銳部隊,迅速派往太平洋戰場。
但是,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局面并沒有是以有所好轉,這些關東軍抽調出去之後,基本都死在了那裡,再也回不來了。這樣一來,關東軍實力就遭到嚴重削弱。據統計,在1943年下半年,日本決策層從關東軍中,抽調出了20個完整師團,兵力高達25萬餘人。而且不光光是士兵,關東軍的主要重型裝備,如坦克、重炮、重機槍等也都基本被運往太平洋戰場。
1945年,日軍眼見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回天無力,并且蘇聯也已經攻入德國,勝利在即,便急急忙忙在國内進行了戰争總動員,又組建了8個師團,7個混成旅團補充進關東軍中,此外還從中國關内戰場上,抽調出4個師團前往關外。
這樣一來,關東軍的人數又從45萬餘人,擴充到了原先的70餘萬人。但是人數雖然補充上去了,實力卻遠遠不及之前的那70萬大軍。因為1943年抽調走的那批部隊,是最為精銳的部隊,現在補充進來的卻是臨時組建起來,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蛋子。
而且,這次緊急補充,并沒有将重型裝備補回來。在蘇聯進攻之前,關東軍可以使用的坦克總量僅有150餘輛,作戰飛機不足200架,甚至連步槍都無法全員列裝,隻能用獵槍充數。這支部隊已經從原來兵強馬壯的70萬大軍,變成了缺乏重型裝備和精銳部隊的空殼子。
三、蘇聯軍隊的絕對實力碾壓
蘇聯方面很早就已經下定了打擊日本法西斯的決心。在1944年秋季就已着手準備對日作戰計劃。在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表示将在歐戰結束二到三個月後對日作戰。4月初,蘇聯将大批從蘇德戰場上下來的精銳部隊調往遠東。
6月底,蘇聯最高統帥部制定完成了“對日本作戰計劃”,決定從外蒙的塔姆查格布拉格,中蘇邊境的伯力以及濱海地區三個方向實施突擊,将日本關東軍分割,孤立于中、南滿地區,然後徹底殲滅。
7月,蘇聯組建了遠東司令部,基本完成了對日作戰準備。此時在遠東地區,蘇聯共有作戰部隊128個師和40多個旅,總兵力高達157萬。此外,還有各種火炮26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00輛,軍用飛機3900架。無論從兵員數量,還是武器裝備上來看,蘇軍實力都遠超關東軍。
8月9日,150多萬蘇軍兵分三路,突入中國東北地區。按照蘇聯遠東司令部的部署。在西線,擔任主攻的後貝爾加爾方面軍,作戰區域為丹東、長春、齊齊哈爾一線以西地區,包括長春、沈陽。該方面軍分北、中南三路,越過中蘇、中蒙邊境。
在短短數日時間内,該方面軍中路右翼便越過大興安嶺,占領開魯、通遼,進抵沈陽、長春,左翼進抵赤峰。該方面軍北路很快便占領了滿洲裡,緊接着又擊破日軍的堅固工事,占領海拉爾。在博克圖與日軍激戰3日,才得以攻克博克圖,進抵齊齊哈爾。南路,蘇軍迅速占領多倫,張北,進抵承德。
在東線,負責主攻的是遠東第一方面軍,作戰區域為丹東、長春、哈爾濱一線以東,虎頭、哈爾濱一線以南地區,包括哈爾濱、吉林。該方面分為南北兩路進攻。南路部隊同樣兵分三路,向關東軍發起進攻,在激戰數日之後,中央主攻部隊占領牡丹江,右翼與空降部隊配合,突入哈爾濱,左翼攻克東甯,進抵吉林。
東線北路,第35集團軍渡過烏蘇裡江,向密山方向關東軍第135師團防區進攻。這支部隊遇到關東軍第15國境守備隊憑借國境陣地的頑強抵抗,激戰一禮拜才将其全部殲滅。此後,在數日時間内,占領密山,東安,勃利等地。負責北線作戰的是遠東第2方面軍,作戰區域為虎頭、哈爾濱之線以北,齊齊哈爾、嫩江之線以東地區。該方面軍很快便突破黑龍江、牡丹江防線,進抵哈爾濱、齊齊哈爾。
從蘇軍對關東軍的作戰過程上看,蘇軍基本沒有遇到太大抵抗。一方面是由于關東軍的人數、武器裝備不及蘇軍,另一方面,在兵員素質上,關東軍也是大大不如蘇軍。參加此戰的蘇軍大多都在蘇德戰場上經曆過屍山血海,戰鬥經驗十分豐富,根本不是關東軍中那些剛剛組建起來的新部隊可以比拟。
此外,在蘇軍發起進攻之後,長期在此堅持抗戰的東北抗日聯軍,也緊密配合蘇軍行動,不斷襲擊日軍,切斷日軍補給線。并且憑借熟悉地形的優勢,為蘇軍擔任向導,極大增強了蘇軍的作戰優勢。
在此情形下,關東軍自然是節節敗退,很快便失去了之前所占據的地盤。與此同時,美國向日本投降了兩顆原子彈,徹底擊潰了日本政府的戰鬥意志,宣布無條件投降,指令各地日軍停止抵抗,就地投降。在此情形下,關東軍自然生不出任何抵抗之心,紛紛繳械投降。
不到一個月時間内,蘇軍在中國軍民的緊密配合下,打垮了令人談之色變的關東軍,結束其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殖民曆史。這一戰,蘇聯軍隊展現出來的勇猛戰鬥力,中國軍民不畏犧牲的愛國熱情,都是關東軍無法抵擋進攻的主要原因。
關東軍在戰前的實力削弱,雖然使得戰争結束得更迅速,但是實際上,日本戰敗也僅僅隻是時間問題。日軍并不是因為衰弱而最終戰敗,而是因為他發起的不正義戰争,勢必會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對,最終徹底滅亡。
文/樂宇
參考資料:
1、《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目标和結果》,沈志華
2、《蘇軍對日作戰前日本關東軍實力的變化及其結果》,鄧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