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社北京1月4日電 題: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甯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編者按:

中國共産黨第三個曆史決議——《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日前全文釋出。決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必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好。

中新社“東西問”專欄今起推出特别策劃,獨家專訪多位知名學者,深入探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根性,以期向海内外讀者提供了解人類文明新形态的多元視角。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日前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回顧中共百年黨史,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堪稱“兩個結合”的典範。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指出,實事求是的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産物,也是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國曆史每發展到關鍵節點,這一思想往往就得以升華。在中華文明走向複興的今天,中國人再次站在人類文明探索的前沿,未來中國要與世界一起解決未知的難題,還需要繼續堅持和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思想。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漢書·河間獻王傳》最早記載,到嶽麓書院匾額長懸,再到明清“實學”盛行一時,實事求是何以成為中國重要的思想文化傳統?

房甯:在中國曆史上,特别是當代,實事求是作為一種認識論上的哲學思想、一種政治哲學,确實是很獨特的,其在政治實踐、國家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可以說是一種很獨特的“中國現象”。

回顧曆史,實事求是在中國大概經曆了三個階段。

最初,實事求是屬于一種學術思想,是古人在考據學、訓诂學中提出的一種方法。漢初,漢景帝之子、武帝之兄劉德潛心于古文獻整理與考據,《漢書·河間獻王傳》以“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來評價其治學嚴謹,學界一般視之為“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處。

南宋時期,國事艱難,以胡安國為代表的“湖湘學派”強調學術要“康濟時艱”,這種務實學風後來在湖湘文化的殿堂——嶽麓書院得以發揚光大。晚清時國家再次面臨巨大危機,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繼承了這種學風,将實事求是與朱熹主張的“即物窮理”、王夫之提出的“即事窮理”結合起來,作為經綸世事、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和途徑,使實事求是從學術方法上升到認識論的哲學思想層次。1885年,湖南巡撫卞寶第在為《湖南通志》作序時寫下“實事求是之心不敢不勉”。曾國藩長子、近代外交家曾紀澤提出要學習“海國人士深思格物、實事求是之學”,在方法論層面進一步豐富了實事求是的内涵。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2021年,群眾在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參觀。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辛亥革命後,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賓步程将“實事求是”題寫為校訓。該校建于嶽麓書院舊址,青年毛澤東授業于楊昌濟時曾兩度寄讀于此,深受湖湘文化影響。後來毛澤東在上司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将實事求是上升到政治哲學的高度,并将“實事求是”定為中共中央黨校的校訓。一個成語、兩個校訓也傳為美談。

由此可見,在中國曆史上的政治實踐中,實事求是往往在遭遇民族危難、社會危機的關鍵時刻得以升華,并逐漸成為中國思想文化中的精華。

中新社記者: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同曆史階段,實事求是思想是如何展現的?

房甯:中共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确立是漫長的。1930年,毛澤東在江西蘇區發表《反對本本主義》,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名言,并提出,“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讨論和審查,一味盲目執行”,這“完全不是共産黨人從鬥争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可見早在那時,毛澤東已經把“從實際出發”同黨的思想路線聯系起來。

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論新階段》報告中提出,“共産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又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模範。”一般認為,這是毛澤東首次公開提出“實事求是”。當時抗日戰争已全面打響,經曆了挫折失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血和淚中明白了這個道理,必須反對和擺脫教條主義,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

1941年,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時,對“實事求是”做了理論概括:“‘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内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此後,實事求是思想不斷發展和發揚光大,成為中共長期堅持的思想路線。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2014年4月,衆多參觀者在陝西延安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中新社記者 熊然 攝

改革開放時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上司集體恢複确立和進一步發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再次起到關鍵性作用。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緻向前看》的著名講話,強調“隻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思想上的充分準備。

鄧小平講實事求是有兩個特點,一是承認落後,一是堅持原則。他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在當時的思想環境中承認落後需要極大的勇氣,但這才是實事求是思想的精髓。更重要的是,鄧小平同時強調,實作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兩個特點正是“實事求是”與“遠見卓識”相結合的展現,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政治邏輯的起點。

如今,中共和中國人民開始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為什麼要堅持實事求是、怎樣堅持實事求是等問題作出深刻論述。他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再次開創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新境界。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曆史程序中,實事求是也必将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中新社記者:西方哲學思想和政治實踐中,是否存在類似實事求是的主張?實踐唯物主義為何能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組成部分?

房甯:西方哲學中比較接近實事求是思想的,是唯物主義認識論。西方也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傳統,但在馬克思之前,完全沒有近似“實事求是”的理論化概括。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應該說這句話中蘊含着實事求是的思想,這句話也被認為是實踐唯物主義思想的一個起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人的思維是第二性的,人的思維能否反映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和客觀真理性是需要實踐的,這顯然同“實事求是”的含義是一緻的。馬克思提出“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後來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馬克思恩格斯又提出了“實踐的唯物主義”這一主張。不同于西方的舊唯物主義,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具有“實踐”本體的意思,進而能夠更積極地引導人們去改變世界。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内的馬克思與恩格斯像。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中新社記者:在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程序中,應如何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文明層面看,如何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世界意義?

房甯:對中國曆代有關實事求是的思想梳理,使文脈傳承,這本身就是對“第二個結合”的一種踐行。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沖突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沖突。”這也是實事求是得出的重大判斷。為什麼不平衡、不充分?這不是當代中國才有的問題。早在1935年,胡煥庸先生提出的“瑷珲—騰沖線”概念就揭示了中國人口和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客觀現實。曆史上從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到曆代執政者開鑿運河、疏通漕運,再到中華文明的“大一統”傳統都是在應對這種不平衡。這些曆史傳統又成為今天中國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的重要資源。通過“兩個結合”的方法論去解決中國實際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才是現實意義的真正所在。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黑龍江黑河瑷珲—騰沖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主題公園廣場胡煥庸雕塑。受訪者供圖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的國家,富有人類文明中的優秀基因,中華民族經曆和見證了人類曆史上曾經遇到過的各種問題。更重要的是,中華文明從曆史中走了出來,而未湮沒在曆史之中。中華民族一路發展至今,她解決的不是個别問題,而是制度層面、文明層級的複雜問題,是以其借鑒價值是具有世界性的。

中國在從農業文明發展為工業文明的過程中,尚有西方工業化的經驗可循。如今中國已經走到世界文明的前沿,特别是在實作了工業化、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之後,其面臨的許多新情況和新沖突是世界範圍内普遍存在的,再無成功案例可以參考。在中華文明走向複興的今天,中國人再次站在人類文明探索的前沿,未來中國要與世界一起解決未知的難題,是以在這樣的曆史關頭更需要繼續堅持和發揚實事求是的精神與思想。(完)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2021年6月28日晚,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在國家體育場盛大舉行。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劃之一:房甯:實事求是思想何以成為“兩個結合”的範例?

房甯,政治學家,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原所長、原黨委書記、研究員。現任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徒步運動協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多次參加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要調研和理論文章寫作工作。2010年9月,為中共十七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講解《正确處理新時期人民内部沖突》,2013年4月,為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第5次集體學習講解《我國曆史上的反腐倡廉》。 房甯倡導“向實求學”、用腳底闆做學問。2017年曾徒步全程考察京杭大運河,2021年開始實地考察“瑷珲騰沖線”。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