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楊柳依依惜别離,蠟炬成灰淚始幹。不似桃李多妩媚,夾道兩岸更溫柔。

2020年10月11日上午十點,原解放軍第三〇四醫院顧問楊炬同志的遺體告别儀式在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告别廳舉行。

楊炬同志作為革命年代的新女性,率先突破藩籬、解放思想,以女子特有的柔韌幻化出對革命的堅定。

作為新中國開國十大大将王樹聲的夫人,楊炬本身也十分優秀,在國家遭遇重大自然災害時曾一次性繳納十萬元特殊黨費,也在2016年組織捐贈30多萬元建立“樹聲希望國小”。

憂民憂國,她用畢生的精力踐行着對革命的神聖職責。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從“大小姐”走向到“革命者”

1921年是中國曆史無法忽視的一年也是中國革命史必須銘記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國共産黨誕生了,楊炬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出生于湖北省南漳縣。

楊炬本名楊宗珍,楊宗珍的家庭在革命年代算得上是高門大戶、書香門第,原本也是地主家庭,後來沒落了。

父親楊吉僧一位中學美術老師,在家裡的十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從小不愁困窘無法上學、不憂家貧短衣縮食,在旁人眼中是無憂無慮的大小姐。

但對楊炬來說,自國小畢業後便被封建禮教困囿住了。父母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在楊炬十三歲那年便為她定下了“娃娃親”。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對象家境也不俗,是傳統富豪的象征——地主家的兒子,于父母而言,做“少奶奶”該是楊炬作為女子非常好的出路吧。

楊炬憂心忡忡卻無計可施,1935年楊炬考上湖北襄陽省立第五中學,接受到了反封建反帝國主義思想,接觸到了先進思想的教育和啟蒙,漸漸将對包辦婚姻的不滿傳遞給父母和家人。

三年後,楊炬完成了中學的學業,恰逢抗戰爆發之際,國家動蕩不安,楊炬一心期待身獻革命,一邊又想逃出封建婚姻的枷鎖,便開始醞釀起了“逃婚”。

未曾想,這一次“逃婚”計劃的實施成為了大家津津樂道的數百裡徒步“小長征”。

對楊炬的“逃婚”計劃影響最大的有三個人:一個是她在中學的老師,一個是她的哥哥楊宗權,還有她的同窗好友金宇。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襄陽五中的老師在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際,向他的學生大聲疾呼救國救民的革命道理,也向學生們講述了一個男女平等、思想進步的聖地——延安,自此,去延安的萌芽便生長在了楊炬心中。

彼時的西安被國民黨封鎖,出行十分不便,而與楊炬同行“逃婚”的還有另一個小姑娘,同窗金宇,兩個小姑娘從西安到延安沒有詳盡的地圖,沒有可搭乘的交通工具,隻憑借朝着西北走的方向。

最終抵達了革命聖地延安,兩個小姑娘終于在1938年參與到新中國的革命旅途中。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初到延安,楊炬被送進陝北公學分校三十八隊進行學習,學習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路線以及一些基本的軍事訓練。

由于思想先進,成績突出,楊炬在四個月後被送到延安醫科大學學習專業的醫療技術,在學第二年,楊炬加入中國共産黨并在1942年成功畢業被配置設定到中央門診部當上了軍醫。

大将與軍醫的“革命烽火情”

漫漫革命征程,紛紛烽火情緣,愛情總會在不經意間不期而至。

在延安,有一項代表着浪漫主義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特殊活動——延安交際舞會,大家在學習與工作、生産與戰鬥之餘,打扮得時髦風光在青石地闆上翩跹。

随着大量青年學生們湧入延安,使得延安交際舞會的擁趸之多、規模之大,令延安這座古樸的城市煥發着年輕與自由的光彩。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但對很多革命“大老粗”來說,參加舞會更像一種政治任務。大多數已經在革命中受過洗禮過的八路軍将領們自尊心都極強,對跳舞有着從心理和生理上的抗拒,王樹聲也是如此。

1942年的王樹聲37歲,在進入延安之前,王樹聲就已經作為司令員在晉、冀、豫等地區組建了抗日革命根據地。

王樹聲屬于少年成名的代表,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就随着堂兄研究馬列主義,參加反帝愛國運動,二十歲擔任國小校長,極具進步思想。

不同于肩不能扛的普通書呆子,王樹聲的武力值也很高,他在二十一歲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後就開始極上司農民進行武裝運動,并在1927年一“槍”驚人。

1927年,王樹聲率領部下參加了“黃麻起義”,上司了著名的麻城“九月暴動”。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據記載,在這場運動中,王樹聲擒賊擒王,登上城門,于蜂擁而至的敵人隊伍中一槍出手擊殺紅衣師爺,暴徒呈鳥獸散,粉碎了地主土豪的武裝進攻,獲封“神射手”。就是這樣一名能文能武的将軍在延安交際舞會上,卻顯得古樸而笨拙。

1942年9月,王樹聲奉命從抗日前線撤退回到延安根據地,進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參與整風運動,任軍事隊隊長。

在黨校學習期間,每周末都要參加交際舞會,不會跳舞也不愛交際的王樹聲卻出現在每場舞會上,甚至連坐的位置都沒有改變過,舞會過後還會出現怅然若失的神态,而這一切的根源就來自于中共中央門診部“一枝花”楊炬。

楊炬的落落大方進退有度吸引了王樹聲,他甚至查了這位“軍醫”的資料,了解到了這位徒步到延安的進步女性的事迹,眼神就更難以離開。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襄王有夢,神女無心,悶葫蘆肚子裡的話就算有千言萬語卻無法表達給他心儀的對象。在革命年代,“大齡未婚青年”很多,而這些大齡單身漢的終身大事是連上司都要過問的。

戰功赫赫的王樹聲的婚事自然備受關注,毛澤東、周恩來都來過問過。老戰友唐明春知道王樹聲的心事後就向王樹聲打了牽媒包票,王樹聲本人卻很是着急。

一來自己年紀不小了,37歲對他而言已經不叫“大齡青年”了,而是該叫中年單身漢;二來楊炬氣質容貌出衆、業務能力也很強,是不少真正單身青年們“虎視眈眈”的對象,是以王樹聲未等到媒人出馬,便親自上陣去門診部“告白”。

王樹聲按着相親的規矩潔面打扮、整理儀容,如同奔赴戰場一般進入了軍醫楊炬的診室以足部開裂開啟了自己的告白之旅。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在楊炬問診期間,答非所問地說道:“我對你印象很好”,面對突如其來的告白,吓得年輕的軍醫落荒而逃。

正在王樹聲苦惱之際,媒人們終于覺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唐明春的夫妻連軍、醫生同僚王玉環甚至是中央醫院院長“紅軍醫聖”傅連暲都來替王樹聲說好話,是以面臨王樹聲的第二次告白。

這個21歲的軍醫終于同意交往了,在後來的交往中,楊炬漸漸被王樹聲的沉穩氣魄所折服。兩年後,在1944年的中秋之夜,23歲的小姑娘不慎被“套路”了。

這一天,王樹聲帶着楊炬來到西北聯防軍司令部,司令員賀龍和副司令員徐向前熱情招待了他們,湖南的賀龍以半個老鄉的身份做了楊炬的娘家人,徐向前則作為王樹聲的上司人為二人舉行了一場莊重而簡樸的婚禮。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徐向前更是将自己的卧室貢獻出來作為洞房,至此,二人的革命友誼升華成了革命伴侶,時評:“調皮遇厲害,花好見月圓”。

歸途:此心安處是吾鄉

二人在婚後并沒有特别多的獨處時間,抗戰勝利前夕,王樹聲接毛澤東指令率領部隊渡過黃河進入豫西戰場建立革命根據地,組建了河南軍區,之後國民黨挑起内戰,進入了解放戰争,這對新人一會處于聚少離多的狀态。

楊炬跟随丈夫的步伐,在1946年的中原大突圍戰鬥中,與丈夫和革命隊伍患難與共,當時她已經懷孕六個月,卻甯願打胎也一直行使着自己作為軍醫的職責。

在警衛員對打胎藥“偷梁換柱”之下,王樹聲與楊炬的第一個孩子保住了。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這對革命伴侶就一直在革命中互相扶植,每一次革命轉移楊炬能同行就絕無二話;不能同行,就含淚送親人出征。

1955年9月,王樹聲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将軍銜,正式肯定了這名軍人在中國曆史上的功勞。

王樹聲夫人楊炬,曾任304醫院副院長,離休後低調生活,享年99歲

王樹聲與楊炬共同走過了戰火紛飛的年代,孕育了四個子女:

長子王魯光,在警衛員的保胎之下于1946年11月出生于山東戰場之中,王魯光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卻不想在他26歲之際,結婚前四天被汽車撞殘,他主動與女方解除婚事,創辦了中國殘障人士福利基金會,并為殘障人士事業而奮鬥終身;

二子王楚還,1948年出生,自幼體弱,後來因腦溢血變成植物人,四十多歲便去世了;

三子王建初的經曆是令王樹聲最為遺憾之事,王建初出生于1950年,成年後加入海軍,成為北海艦隊的戰士,在訓練中出現頭痛、精神恍惚的狀态,卻被父親誤以為是太嬌氣而延誤了治療;

而楊炬在面臨着次子、三子久病不愈、丈夫胃癌去世、長子高位截癱的痛楚之後,依舊以革命女性的堅韌守護着自己的家庭與革命成果。

從1966年開始擔任解放軍304醫院副院長,直到1983年退休還一直擔任醫院顧問。

經曆過炮火硝煙的考驗,退休後的楊炬的平和低調,晚年的她愛侍弄花草,或許是為紀念逝去多時卻酷愛蘭草的丈夫吧。

2020年10月7日,楊炬因病長逝,享年99歲,在離開丈夫46年之後,二人終可以另一種方式會面。

文/林伯南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