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這個瓶子的知名度很低,它沒上過國家寶藏,它也不是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舉世聞名的典藏重器。它毫不知名,它存在感極低,甚至于商人也不屑于拿它做文創,甚至于瓶子的主人也是一個普通人,放在人堆裡幾乎沒有人注意的那類人。

但這個瓶子是當之無愧的國寶,甚至可以說是國寶中的“佼佼者”。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那麼,這個瓶子到底是誰做的?是皇帝指令宮廷皇家匠人集體創作的?還是民間陶瓷的無名大神運用絕學獨創?曆史及文物專家考證至今,找不到答案?

要是宮廷裡面做的,“宮器”必有記載,要是民間做的,技術是如何實作的?

這都是這個瓶子的未解之謎。

故事之謎

我們先來說說這個瓶子主人的故事。這個瓶子曾經的實際擁有者是揚州輕工機械廠一名普通的退休勞工朱立恒,按朱先生的說法,朱先生的祖上曾經是顯赫一時的官員,在朝廷中擔任要職,這個瓶子就是皇帝賞賜他們家先祖的?

可是這個瓶子若是出自宮廷,内務府必有記載,何況是帝王親自賞賜重器,宮廷秘書必譜錄清楚,哪一日?何事賞賜?哪位帝王?賞賜的哪位大臣?又不是私帶出宮,是以,“宮器”出身尚且存疑。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因為按照紫禁城内務府的規矩,皇帝賞賜之物,從來不會是孤品,孤品是隻能留在紫禁城的,帝王賞賜的物品雖然尊貴,但都是可以制作的,這個瓶子是孤品。

是以,來源于帝王賞賜,這個說法站不住腳。

朱先生的說法來源的真實性,朱先生自己也不能肯定,大都是從家族長輩中聽來的。但也有真實的部分,比方說,朱先生說這個瓶子傳了六代到了他的手中,這個瓶子從他小的時候就格外神秘,在家庭中藏在最安全的地方,是傳家之寶。

朱先生說,家庭也發生過許多的變故,但父親、母親一家人從未想過賣了這個傳家寶,貼補家用,說是對不起老祖宗。朱先生是40年代生人,他的父母約1920年生人,1945年朱先生家庭住在江都,江都也是揚州市的一個縣區,曾有人花重金從他母親手中購買,被他母親斷然拒絕。

他們那個時代的人确實可以堅守一個器物堅守到生命終結,甯肯窮困潦倒,也絕不出賣祖傳之物。本來這麼一件國寶重器是不會有重見天日的日子的,大機率會在朱家子孫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轉折來到了1976年。

重見天日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舉國哀嚎,唐山大地震是中國曆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頃刻之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一片瓦礫,人民生命财産及國家财産遭到慘重損失。

地震破壞範圍超過3萬平方公裡,有感範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于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地震共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受重傷,僅唐山市區終身殘廢的就達1700多人。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身處揚州的朱立恒先生也深深感受到了地震的威力,地震來臨的時候,他們家房子晃動厲害,這個瓶子差一點就摔碎在地上。唐山大地震這個事件對朱立恒造成了巨大的陰影,生命的無常,自然災害的無常,朱立恒感慨良多。

萬一地震的時候這個瓶子掉下來我沒接住?那豈不就碎了。朱家的傳家寶不就“香消玉殒”了?朱立恒經過反複的思想鬥争,在房間裡獨自掙紮了半個月,他終于做了一個決定,把這個瓶子賣給文物商店。

趁母親不注意的時候,朱立恒把瓶子抱在懷裡,用報紙裡三層外三層包裝嚴實,到了揚州市著名的文物商店。經過一番讨價還價,這個瓶子文物商店隻出到16元人民币,這在當時已經不少了。

朱立恒不同意,死磨硬泡,硬是把這個瓶子擡到18元。最終,文物商店負責人同意了。這個國寶瓶子第一次走出朱家,走向了社會,以18元人民币的代價。1976年的18元大約相當于今天的2000元。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當時受限于除四舊的政策及文物藝術的不受重視,再加上外部也沒有國寶文物的流通環境,是以,當時的文物隻是一個稍貴的商品,并不是一個無價之寶。

理論上說,一個尋常人家,精打細算,省吃儉用也是可以買的。當然,現在就不行了。買賣文物犯法,好的藝術作品都是幾百萬,低于幾百萬的都沒有入手價值,現在沒有這個機會了。

花落揚州博物館

就這樣,這件國寶文物就光明正大地出現在文物商店的櫥窗内,循環往複整整12年,有人詢問價格,可是就是沒有人購買。文物商店負責人一度以為要砸手裡了。

國寶就是國寶,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屬于國寶的地方終究會來到。時間到了1986年,揚州博物館的一位從業人員去逛文物商店,本來是無心之舉的閑逛,居然發現了一件國之重器。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經過揚州博物館從業人員拿着放大鏡反複觀察細節,确認是正品無疑,這更讓從業人員興奮。因為,這個瓶子的價值實在太大了,一個偌大的揚州博物館的價值也抵不過這個瓶子的價值。

要知道,揚州博物館可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從業人員立即上報上司,經過上司準許,該從業人員以3000元的價格購買了該瓶。就這樣,這個瓶子到了揚州博物館,直接成了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到今日,它依然是無可比拟的“館藏老大”!

專家研究結論:

一、釉料祭祀天地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這個瓶子的全名叫做元霁藍白龍紋梅瓶,霁藍釉是“祭祀”天地之器,為至尊之寶,因為燒制霁藍器所需“钴料”造價極其昂貴,“钴料”也是各種進階顔料的重要原料,沙俄皇帝為了購買昂貴的钴顔料耗盡國力,克裡姆林宮的大廳的藍色顔料,就是钴料。

霁藍所用钴料是青花的許多倍,因接近“天空之色”被皇家列為帝王祈福禦用瓷器,皇宮之内,唯皇帝、皇後和皇太後三者才有資格使用。

二、龍紋叱咤風雲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我們來看看這個瓶子的圖案,首先從造型上說,這個瓶子屬于梅花瓶,高43厘米,屬于梅花瓶中的大器。

它上面的龍紋,可以很自然地看到龍頭上昂,張口翹舌,四腿三爪,剛勁有力流暢自然,尤其是主紋這個地方,矯健巨龍騰空飛舞萬裡藍天之中,頗有叱咤風雲之勢。

三、器形最大

《中國文物鑒賞辭典》:此瓶通體沉着的藍釉,配上神态生動的白龍,是一件極為珍貴的藝術精品。

《中國曆代珍寶鑒賞辭典》:此件梅瓶為器形最大,高達43.8厘米,儲存又最完好,是迄今所見最完美的一件元代梅瓶,實屬稀世珍品。

獨霸揚州博物館一整層

1987年揚州博物館第一次展覽該瓶,它就獲得了空前的關注,立刻引發全國著名博物館的争相搶奪。因為揚州博物館畢竟不能和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九大國家博物館相媲美,館藏文物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

許多上司都希望揚州博物館能将這個瓶子轉到國家級博物館,但揚州博物館肯定不同意。經過多輪争奪,最終揚州市政府出面,一錘定音,決定這個瓶子就放在揚州博物館。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揚州博物館随即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對梅瓶進行了鑒定,他們一緻認定此瓶為江西景德鎮窯元代霁藍釉瓷器精品。直到1992年,霁藍釉白龍紋梅瓶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寶級文物,成了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現在在揚州博物館裡,一個200多平方米的大展廳,隻擺了這一件梅瓶。在這個瓶子的周圍,用了三層護欄把它隔開,參觀者隻能隔着很遠的距離遙望它。

文物争議

現在圍繞着這個瓶子的争議主要是數量上。

揚州博物館說全世界隻有3件。

程美東說全世界隻有5件。

《長江商報》說全世界有6件。

按照揚州博物館的說法,這個瓶子全世界的隻有三件,一個在巴黎,一個在北京的,而保藏于揚州博物館的是尺寸最大的一個,也是最為精美的一個。但這個說法在2006年遭到了程美東的反對。

程美東何許人也,他2001年6月獲北京師範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北京高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基地負責人兼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程美東是社會公知,說話肯定要講究真憑實據,因為2006年11月程美東發文指出這個瓶子全世界有5件,而不是揚州博物館說的3件。

因為拍賣公司曾經拍賣過一個,北京瀚海的拍賣有據可查,還有一個也是經過匿名拍賣,藏家是誰不知道。加上拍賣的這2個,确定是5件。

至于程美東的這個問題,揚州博物院也沒有給出相應的回複和解釋。就在大家都以為這個瓶子有5件的時候,事情又出現了變數。

時間到了2010年。《長江商報》發文指出,武漢的吳興平收藏了一件這個瓶子,可惜底部斷裂了,品相不太好,要是加上這個總共是6件。

這個傳世國寶到底是3件,5件,6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服氣誰,但總歸,這個瓶子也許不隻3件。但收藏于揚州博物館的是最為精美和最為完整的,這是世所公認的。

海外富豪家族,委托蘇富比拍賣行聯系收藏機構,以40億元人民币求購該瓶,當蘇富比拍賣行和揚州博物館透露意向時,被揚州博物院一口回絕。2013年這個瓶子的規格進一步提升,被中國政府列為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

後記

富商40億求購瓶子,揚州博物館嚴詞拒絕

該瓶從元代至今日,曆經六百年歲月更疊,儲存非常完好,它代表了元代瓷器所創造的最高水準。話說朱立恒退休後,在揚州小巷中開了一家面館,過着平淡的生活,閑暇時帶着小孫子來博物館看看這件原屬于他家現在是“鎮館之寶”的元代梅瓶。

好多人覺得今天看來虧大了,而更多的人則對朱先生及其家庭充滿敬意,因為他們将如此國寶級的文物留在了揚州。遠遠地看着原本屬于自家的東西,能看卻也再也不能親自再摸一摸,令人感慨唏噓不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