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場詭異的戰争,暴露了勾踐的人品問題,卧薪嘗膽也掩蓋不住

兩千年前的春秋時代,吳越大地上發生了一場别開生面,卻又血腥殘忍的戰争。

一場詭異的戰争,暴露了勾踐的人品問題,卧薪嘗膽也掩蓋不住

吳王阖廬興師伐越。越王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呼而自刭。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師敗于槜李,射傷吳王阖廬。--《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這段文字初看時平淡無常,戰場上奮勇向前,殺敵報國,不失男兒血性。

但奇怪之處在于,三個大隊的陷陣死士,氣勢洶洶地向吳軍殺來。他們手中所拿刀劍砍的卻不是敵人,而是大喝一聲後集體抹脖子。

正準備抵死拼殺的吳國部隊,被這突如其來的自殺表演整不會了,本該蕭殺的戰場,平添了一絲詭異。

吳軍集體懵逼,打了多少年的仗,有臨陣尿褲子逃跑的,但臨陣自殺卻還是第一次見,其震撼性一時奪了将士們的心神。

越王勾踐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帶着大部隊趁機掩殺,将吳王阖廬打得狼狽逃竄,并負了箭傷,回國之後便郁郁而終。

一場詭異的戰争,暴露了勾踐的人品問題,卧薪嘗膽也掩蓋不住

這場戰争的勝利帶着血性,也帶着詭異,同時暴露了勾踐的人品問題。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來瞧瞧範蠡對勾踐的看法。範蠡當年功成身退離開越國,遺書另一位越國功臣大夫種。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長頸鳥喙說的是面相,對于古人來說可能是重要的論據,暫且放到一邊不做讨論。但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卻說到了點子上。大夫種見到範蠡的書信後,心有所感選擇激流勇退,以為這樣便可相安無事,不成想勾踐的狠毒超出了他的想。

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勾踐将大夫種賜死,最後的話語帶着得意洋洋的調侃,讓他帶着剩下的伐吳四術找先王報道,試一試能不能在陰界冥土打下大大的疆域。

這種态度是對生命的漠視,其人的性格便帶着狠毒。

一場詭異的戰争,暴露了勾踐的人品問題,卧薪嘗膽也掩蓋不住

是以我們再回到開頭的那場表演秀。兩軍對壘,若是倒在沖鋒的路上,一了百了死得其所。若是沒到絕望處,便要揮劍自戕,則需要莫大的勇氣。

千百年來,戰場上奇計百出臨敵制勝的案例不少,但以自殺來迷惑敵人的,卻是少見。勾踐能想出這麼别開生面的作戰方案,全都是因為他的狠辣和對生命的漠視。

那些陷陣死士,到底經曆了怎樣的絕望才會摸脖子自殺。大機率是因為受到了勾踐的威脅,今天不死明天也得死,而且是全家老小一起死。

也許勾踐沒有這麼狠心,弄來的是一幹囚徒,但他們不會有這樣的紀律性。

或者可能是這樣,勾踐有一副好口才,施展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于理,明之于義。将道理掰爛了,揉碎了,讓這些将士豁然明悟,積極踴躍地組成了三個自殺大隊。

不管怎樣,雖說戰場無情,但如此做法多少有點違背人倫道德。

一場詭異的戰争,暴露了勾踐的人品問題,卧薪嘗膽也掩蓋不住

當年吳王夫差帶兵将越國部隊圍在會稽,勾踐第一次求和,吳王不許,他便說下狠話。

願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踐将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盡殺妻子,焚燒寶器,沒有兇性的人是幹不出這種事的。吳王夫差可能貪圖美女寶器,也可能是見到困獸的咆哮,心生恻隐,便接受勾踐的請降,卻不想殺身之禍也于此時埋下。

如今我們說起越王勾踐,腦袋中浮現的便是卧薪嘗膽,但細細品讀他的傳記,字裡行間潛藏的卻是人品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