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不喜歡林黛玉,随着《紅樓夢》的故事越往後鋪陳,越是明确。等到王夫人借“繡春囊”攆走晴雯時,已經毫不遮掩心中的那層厭惡。

(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原是天真爛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飾詞掩意之人,今既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便冷笑道:“好個美人!真象個病西施了。你天天作這輕狂樣兒給誰看?你幹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兒揭你的皮!寶玉今日可好些?”
王夫人口口聲聲“好個美人,真像個病西施了”,句句都是借晴雯宣洩着對林黛玉的不滿。
如果林黛玉能像晴雯那樣被王夫人随便處置,這些話早都丢給她了。
晴雯被無情攆走,王夫人咬牙切齒地吩咐“隻許把他貼身衣服撂出去,餘者好衣服留下給好丫頭們穿”。等于将她“光着”攆出去不說,死後也不得善終,王夫人吩咐:“即刻送到外頭焚化了罷。女兒痨死的,斷不可留!”
晴雯究竟是不是女兒痨根本不知道。但王夫人一口咬定她是女兒痨,兩隻挫骨揚灰,無疑是對一年到頭咳嗽不休的林黛玉的感情發洩。
那麼,王夫人何以如此恨林黛玉,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既不顧她貴夫人的身份,又不符合親緣關系?歸根結底就是三件事,都與賈寶玉有關。
一,林黛玉拴着賈寶玉
林黛玉一來,賈寶玉就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從此二人一處吃,一處住,一處長大。
小時候的林黛玉敏感多疑,常發小性,賈寶玉又是一等的“風流癡病”,經常是惹了妹妹生氣,又上去低三下四的哄。
二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看在王夫人眼中卻不是個滋味。
自己養的兒子,從小被婆婆把持着。好容易長大了,卻又被林黛玉拴住。
王夫人剛失去一兒一女,“老母親”心裡那種妒忌、不甘都會轉化成恨意。她不敢對婆婆賈母如何,隻能“欺軟怕硬”轉向林黛玉,越看越不順眼。
加之黛玉“目下無塵”,與薛家不順眼,更得罪過周瑞家的,李嬷嬷等小人……這些小事以點帶面,都被王夫人認為對自己不敬,也就越來越讨厭她。
二,林黛玉不勸賈寶玉
賈寶玉不愛學習,嘲笑有功名的讀書人是“祿蠹”,不與他們虛與委蛇,更連老師都被他氣走。
賈政王夫人對兒子毫無辦法,有賈母庇護着,也隻能聽之任之。
然而,望子成龍是人心所向。王夫人自己無能為力,卻會遷怒别人。
賈寶玉“不學習”,襲人苦口婆心、薛寶钗軟語寬言都被賈寶玉當做耳旁風。反而四處宣揚“林姑娘可曾說過這些混賬話”!
林黛玉不勸賈寶玉讀書,非是不勸,而是知己之人,知道勸說無用。賈寶玉認為林黛玉是知己,不勸自己是“懂我”。
可王夫人不明是以,不免誤會林黛玉縱容賈寶玉不學習。這就像晴雯教唆賈寶玉“裝病”逃學一樣,不可饒恕!
是以,王夫人越滿意襲人、薛寶钗的賢德,越恨林黛玉的輕浮和壞榜樣。
她不說自己教子無方,反而将賈寶玉不學習,離經叛道都歸罪于林黛玉身上,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三,林黛玉情定賈寶玉
如果說以上兩點王夫人還能隐忍,但寶黛愛情的發生,讓她堅決忍不了。
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親近,超過了正常範疇。王夫人等過來人,寶黛的感情根本瞞不住她們這些長輩的眼睛。
于是,怡紅院的麝月和潇湘館的春纖都是王夫人的眼線,作為她伸在大觀園的手和眼睛,監視着寶黛的一舉一動。
當初襲人在賈寶玉被打後進言,要将他擇機搬出大觀園,王夫人馬上就知道寶黛感情被襲人發現了。
都說是襲人“告密”破壞了寶黛愛情,并不公平,襲人什麼都沒說,王夫人早都心知肚明!
《紅樓夢》時代的男女之情,是“傷風敗俗”的醜禍和不才之事。稍一不慎就會讓人身敗名裂。
寶黛愛情發乎情止乎禮,但對外人來說解釋不通,就是“醜事”。
王夫人一方面擔心害怕,當大觀園繡春囊的事一出來,她吓得六神無主,就是主觀認定此物是賈寶玉帶進去的。不敢承認而已。萬一與林黛玉發生了什麼事……根本不敢想象。
一方面她更是深恨林黛玉!
如果沒有林黛玉,她也不至于整日擔驚受怕。
如果林黛玉莊重點,賈寶玉也不會被“迷惑”!
如果林黛玉“死了”,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王夫人對林黛玉的“怨怼”是不理性,也無法理性。
她隻是個封建時代的母親,思想有局限性。即便放在現在,王夫人這種母親也不鮮見。
王夫人不認可林黛玉,與人品好壞無關。盡管有些事黛玉很冤枉,但隻寶黛愛情這一條,就足以讓王夫人恨她入骨。
在那個“男女私情”是洪水猛獸的時代。不但對當事男女、父母、家族、門楣甚至社會形象都是“醜聞”。一旦傳開不堪設想。王夫人越不敢想,就越恨林黛玉!
文|君箋雅侃紅樓
關注作者、點贊、收藏很重要,文章每日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