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咄咄逼人,罪行滔天,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擊敗在東北日軍,同時俘虜了很多日軍,其中包括了一萬多日本年輕女兵。沒多久,日本投降,這一萬多女兵俘虜,成了讓蘇聯頭疼的問題。
那麼蘇聯對俘虜的一萬多日本年輕女兵做了怎樣的處理呢?

蘇聯對俘虜發日本年輕女兵用了兩種處理方式。
一、把部分日本年輕女兵留在了東北。
蘇聯這麼做有兩個原因:
1、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蘇聯本身存在着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是以斷然不會把俘虜的一萬多日本年輕女兵帶到蘇聯。
2、占用資源的問題,戰争期間吃穿用度都必須嚴謹以待,如果蘇聯把這一萬多日本女兵帶到了蘇聯國内,很大程度上會占用作戰人員的資金、住所、醫療以及食物等方面的資源。不僅加速男女比例失調,而且作為被俘虜的對象,所發揮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當時留在東北的不僅有這些女兵,還有因資源匮乏而形成的開拓兵團。他們相伴于東北這一寒冷的土地,卻有着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當時的作戰條件都是很差的,更别論作為俘虜人員了。首先是沒有資源,衣食住行很難滿足人體機能的需求;其次環境惡劣,東北大部分時間都是寒冷天氣,在戶外無法禦寒;最後是更不用提的醫療條件了,這些女兵和開拓兵團都是俘虜,沒有一丁點兒的用處,蘇聯怎麼肯會給他們專門留一些醫護人員和醫用藥品。綜合這些差勁的生存環境,可想而知這些作為俘虜的女兵和開拓兵團凄慘的結局要麼是被餓死,要麼是被凍死,要麼是被疾病折磨緻死。
活下來的這部分俘虜或許可以說是花費他們終其一生的好運了。中國的百姓崇尚平等自由、助人為樂,也相信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老化。是以一方面中國的百姓收養了這些俘虜,照顧着他們的衣食住行;另一方面我黨的上司對這些俘虜有着一定的優待政策,讓他們其中具有醫療經驗的人進入軍中的野戰醫院。中國為這些俘虜營造了較好的生存環境,讓他們順利地活了下去。
二、有勞動力者随軍出行。
基于蘇聯國内男女比例失調和作戰需要大批人員的雙重因素,蘇聯軍隊在那些俘虜的日本人員中剔除了女兵和老弱病殘,留下了具有勞動力的俘虜,他們被帶到高加索和西伯利亞等艱苦地區去進行強度較大的工作。這些擁有勞動力的俘虜,無非隻有一種結局——死。
客觀原因是西伯利亞的的天氣比東北的天氣更加寒冷和惡劣,常年冰天雪地;主觀原因是食物缺乏,蘇聯的醫務人員不予以救治。是以這些俘虜注定了有要因高強度的工作而累死、因生病而不治身亡、因忍饑而活活餓死的結局。
這些被蘇聯俘虜的日本女兵和開拓兵團有着對日本的昭然若揭的赤膽和忠心,但卻因日本天皇的投降而慘落落葉不歸根的悲哀。
蘇聯處理這些俘虜的方法以有無勞動力來進行劃分,以客觀的角度來分析:
一方面解決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同時也剔除無用之人;另一方面也確定了俘虜為蘇聯軍隊服務效益的最大化。是以有勞動力的就帶走無疑是一種最優質的方案,不得不死,非常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