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3月5日晚,蘇聯最高上司人斯大林去世,在北韓戰場上的中美雙方都松了一口氣,這預示着中美在北韓戰場上的對決,即将迎來和平的曙光。
可在各方都以為戰争即将結束時,有一個不和諧的聲音突然傳出,那就是南韓總統李承晚,他拒絕和談,甚至不惜和自己的主子美國人“翻臉”,這就有了北韓戰場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本不該發生的戰役
金城戰役,自1953年7月13日開始,曆時15天,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兩萬三千人的傷亡代價,殲滅南韓軍隊五萬多人,李承晚最精銳的四個師,被完全打殘,金城戰役的勝利,也為北韓和平協定的簽訂,掃除了最後的障礙。
當我們重新回頭,觀察這場戰役時,不難發現,表面上我們是和“聯合國軍”作戰,實際上我們的對手隻有南韓的部隊,在戰場上,志願軍和美軍心照不宣,将南韓的主力部隊徹底的葬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這次戰役
“聯合國軍”總司令在得知我中國人民志願軍即将發動總攻時,他直接下令讓精銳的美軍步兵第三師從金城防線上撤下來,同時讓李承晚的南韓第六師頂上去,随後在我軍猛烈的攻勢下,美軍不顧李承晚的一再求援,而選擇了“隔岸觀火”,最終導緻了整個南韓軍隊的崩潰,這才出來收拾殘局,為李承晚儲存了最後的顔面。
在中美雙方看來,金城戰役本就是場“不該發生的戰役”,其之是以發生,隻源于李承晚的狂妄自大和自以為是。
北韓戰争自1950年10月25日爆發到金城戰役發生前,已經超過了兩年半,在此期間内,我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簡陋的裝備,匮乏的後勤和世界上裝備最先進,後勤最完善的聯合國軍,經曆了數次生死搏鬥。
美軍指揮官從麥克阿瑟換成了李奇微、克拉克,他們面對缺衣少食,裝備簡陋到極點的人民志願軍,清楚地知道,除了動用原子彈,再無戰勝我軍的可能。
而美國白宮方面為了這次戰争,僅美國軍隊就投入了近50萬人,兩年多時間,消耗的戰争物資超過了300億美金,而這個消耗,比我國當年全民生産總值都要高。
消耗如此巨大,而戰争勝利的希望卻遙遙無期,美國國内群眾的反戰的情緒越來越大,他們早已下定決心,早點結束這場“得不償失”的戰争,但由于斯大林在“交換戰俘”上的不讓步,使得美國不得不硬着頭皮,把這場仗打下去。
其中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再一次重新整理了美國人的認知,他們怎麼也想不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會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将他們擊敗。美軍在上甘嶺戰役的失利,更是讓他們明白了,打敗中國人民志願軍,用武力一統半島,純屬白日做夢。
經過幾次鏖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聯合國軍”的戰線基本上已經穩定在了“三八線”附近,南北雙方誰都不能向前推動一步,戰争的遙遙無期,緻使美國國内的群眾對白宮方面極其失望,他們停戰的呼聲越來越高。
鑒于這種情況,美國白宮方面需要考慮的則是“如何體面的結束戰争”,随着斯大林的去世,再打下去已毫無意義,中美蘇三方都清楚,和平的曙光已經到來。可是這時候,誰也沒有想到李承晚會在這時候跳出來,甚至以不惜和美國“翻臉”的态度,來阻止停戰。
停戰的最後的絆腳石——李承晚
在斯大林去世後的三個月内,中、美、蘇、朝經曆了數次商談,終于在1950年6月中旬前後達成共識,隻要雙方代表在協定上簽字,北韓戰争基本上就可以在六月底以前結束了。
當停戰的消息傳來,正當人們準備慶祝和平的時候,李承晚作為跳梁小醜卻冒了出來,拒絕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更不惜和他的背景美國人翻臉,妄圖以一己之力将整個戰争推動下去。
1953年6月17日,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接到了李承晚的來電,對方明确告訴他,不希望結束戰争,艾森豪威爾當時就拒絕了李承晚的要求,見美國方面心意已決,李承晚當夜就跑到戰俘營,強迫将兩萬七千戰俘整編成軍。
美軍方面得知李承晚的所作所為,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等人非常生氣,他們直接打電話給李承晚,可是此時的李承晚連電話也不接,直接讓助手白善烨回複美國人,他隔日會召開新聞釋出會來說明此事。
我們都知道,如果離開了美國人,李承晚的南韓政府,分分鐘都會垮台,那麼他為什麼冒着如此大的風險來得罪美國人呢?
果不其然,第二天,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又接到了李承晚的電話,這次李承晚以“停戰就意味着自由世界的失敗”為由,勸說美國不要停戰,與此同時,李承晚和他的同黨們煽動群眾,舉行大規模遊行,抗議此次的停戰協定,在集會現場李承晚熱情激昂的演講,他号召群眾繼續戰鬥下去,即使沒有了美國人,他李承晚也會戰鬥到底。
對于李承晚這種瘋狂的行為,美國人雖然惱火不已,卻又左右為難,如果任由李承晚這樣胡鬧下去,後果不堪設想,以南韓的軍事實力,一個北北韓都對付不了,何況還有中國人民志願軍和蘇聯;如果美國人撂挑子不幹了,那麼這三年來所有的付出,不就打了水漂嗎?美國不僅不能給盟友交代,更難以平息國内群眾的怒火,是以他們決不能放手不管,但也不能讓李承晚牽着鼻子走。
白宮方面清楚地知道,戰争到了眼前的地步,美國已經撐不下去了,停戰是必須的,于是艾森豪威爾準備先穩住李承晚,再想對策應付。艾森豪威爾直接讓李承晚開條件,隻要答應和談,其他都好說,見到白宮方面主意已定,李承晚便獅子大張口,提出了自己的條件。
美國必須和南韓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必須把空軍和海軍力量留在南韓,并且即使戰争結束,美國曾答應南韓的各項援助不能減少,并且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一些。
為了安撫住李承晚,艾森豪威爾咬牙同意了韓方的所有無理要求,李承晚從美國敲詐出這麼多好處,卻仍不滿足,他還想要更多。
忍無可忍,美國陰了李承晚一把
李承晚的最終目的是不停戰,用美國人的血成就自己的“輝煌偉業”,他得寸進尺向美國提出了五點要求,而正是這些要求,徹底的激怒了美國人。這些要求包括,解除北北韓武裝,志願軍撤出半島,各國停止對北北韓援助;北韓半島上,聯合國隻承認南韓一個政權。
當艾森豪威爾聽到李承晚這幾點要求時,直接驚掉了下巴,曾經唯唯諾諾的“小弟”,竟然在關鍵時刻給自己來了這麼一出,同時他也明白了,李承晚自以為抓住美國人的軟肋,而不想和談,是以才提出這些各方都無法同意的要求。
英國首相丘吉爾見李承晚如此不識相,直接建議艾森豪威爾,除掉李承晚,換一下聽話的上台。可是艾森豪威爾卻知道,目前還是以穩定為主,一旦操作稍微出現意外,半島的平衡被打破,不知還會翻起什麼風浪呢?
當李承晚和艾森豪威爾正在扯皮的時候,中國志願軍代表早就按捺不住,在談判桌上質問“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聯合國軍”總部到底能不能管住李承晚?”
滿臉尴尬的克拉克,隻得委婉地暗示美國對南韓的态度,以及想要停戰的決心。遠在北京的毛主席,對北韓半島的局勢以及美韓之間的龌龊早已洞若觀火,于是決定給李承晚一個深刻教訓,直接把他的脊梁打斷,讓他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于是“金城戰役”開始了。
1953年7月13日,人民志願軍集中了各式火炮1094門,還有2個喀秋莎炮兵師,130餘萬發炮彈,兩個小時内向韓軍陣地抛灑了1900多噸炮彈,用“彈雨”将韓軍的四個主力師直接被打懵,前沿陣地幾乎被全部摧毀。在中美“心照不宣”的配合下,僅僅不到10個小時,志願軍就發射了16萬發炮彈,自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以來,一直都是火力不足的一方,從來沒有這樣“富裕”過,可以說金城戰役是志願軍火力最強之戰。
炮擊過後,中國志願軍各方面參戰部隊一個小時内就攻破了韓方陣地,李承晚苦心經營的四個師,精銳盡數被打殘。戰後,李承晚在公開場合指出,是美軍“出賣”了他們,而美軍直接嘲笑南韓軍是“飯桶”,真實的情況大家都明白。此次戰役,志願軍不僅教訓了李承晚,同時也讓他認清了自己的位置。
金城戰役雖然最終以較為滿意的結局落幕,但這本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戰鬥”,本可以享受和平的5萬多南韓将士,卻因一個隻顧自身私利的政客,在疆場上将生命葬送,對他們來說,無疑太過殘酷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