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彜文統一的曆史依據與現實發展需求

彜文統一的曆史依據與現實發展需求

作者:師有福

摘要:彜族文字起源于繪畫占蔔,在古代彜族地區是一種統一的文字元号體系,并且,彜文是與 甲骨文有淵源關系的遠古徽号文字的延續。由于曆史的變遷和語言的分化,彜族文字使用不統一, 不利于民族的發展繁榮。要實作彜文的統一,求大同存小異,把四川規範彜文和雲南規範彜文科學 的結合起來,實行表意表音相結合的方法,彜文就能真正實作統一。

關鍵詞:彜文統一;依據;發展需求

彜族有自己傳統的文字,明、清以來的漢文史籍中稱為“爨字”、“爨文”或“韪書”。雲南 有關爨文的記載,始于明代。《天啟滇志》說:“有彜經,皆爨文,狀類蝌蚪。精者能知天象、斷 陰晴。”彜文古籍中統稱為“尼頗蘇”。近代也有稱之為“尼蘇文”、“西頗文”、“貝瑪文”、 “白馬文”、“布慕文”、“倮文”、“羅羅文”、“畢摩文”等。一般通稱為“老彜文”。

一、古彜文是統一的文字型系

(一)彜文起源于繪畫占蔔

彜文的創造者由于各地的傳說不一,彜文古籍文獻中還未發現确實可靠的記載,尚難得出科學 的結論。四川一帶流傳着比西拉吉和神鳥阿鳳布濃寫彜文的傳說;在黔西北彜族地區傳說彜文是一 位名叫吉祿的老翁創制,開始時他刻劃了六種家畜和六種野獸的形象,并在樹上記年,到石上記月 日,逐漸成為十二地支等符号,形成了同漢文完全不一樣的獨特的文字。雲南彌勒彜區傳說彜文是 遠古時代的阿轲伏紫創造的。他用左手寫了彜文,右手寫了漢文。是以,彜文行文自創始到今都是 從左到右,漢文書寫從右到左。

貴州彜文文獻《西南彜志》記載,彜文是伊阿伍創造的。說他是“一個聰明無比的、能知天象 地理”的人物,創造了文字,并用文字寫了許多曆史書籍。在另一些篇章中,又說創造文字是恒本阿魯,他曾創造了供奉祖先,發現了天地根源,并創造了彜族的象形文字。

彜文統一的曆史依據與現實發展需求

雲南紅河縣彜文文獻《宿堵實堵及》(《文字的起源》)記載:很古的時候,有個叫尼時搓的 人,從小伶俐,幼時就遨遊太空,走遍大地,他栽了兩棵樹,“一棵是金樹,一棵是銀樹……春來 樹花開,金花一千五百朵,銀花一千五百朵,五彩放光芒。金銀花怒放,尼時喜開懷,邀約衆朋 友,來賞金銀花,東西南北中,各喊一個人,加上他自己,一共六個人……走到花樹旁,照花畫下 來。金花一千五百朵,畫成一千五百字;銀花一千五百朵,畫成一千五百字,共成字三千。從此以 後呃,才有了文字”。這六個人就是天師六畢摩。

《爨文叢刻》的譯者羅文筆先生在《人類曆史》一書前言中說:“從人類始祖希母遮之時,直 到撮侏渎之世,共有三十代人。此間無文字,不過以口授而已,傳于二十九代武老撮之時,承蒙上 帝差下祭司密阿疊者,他來興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設立科,文化初開,禮儀初備。”

漢文史志景泰《雲南志 · 曲靖民俗 · 馬龍州》并言有“爨字”。傳說這種爨字是彜族先民納垢 酋裔阿 田可 創造的。《滇系 · 雜載》和《開化府志》記載:“漢時有納垢酋之後阿 田可 者,為馬 龍州人,棄職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白四十有奇,号書祖。”貴州《大定 縣志》卷十三風土志亦記載:“安國享(明代人)所譯夷書九則,内載阿 田可 唐時納垢酋,居岩 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韪書,即今彜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 象形、會意諸義。”

1997 年 12 月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滇彜古史 · 文字篇》記載,天上尼戈上邊長出了一棵大 樹,出現清濁兩種花蕾,清花濁蕾經數千年後閃光發亮,清花變畫,濁蕾成字,開始由女巫布玉嫫 用來占蔔,特靈。蘇撒審玉嫫受女巫布玉嫫用花記數和占蔔的啟發,創造了圖像文字,用以代表一 定的意義。後來,男氏族徐朔用葫蘆作模特,并畫圖于其上,創造出了圖畫文字。記錄這一神話史 實的書叫做《妮成蘇》和《文字起源》。這一記錄,不僅與彜族清濁陰陽觀念相一緻,也道出了彜 文似蝌蚪之形的原因:女氏族發明文字、男氏族完善文字。

從傳說中看,彜文的産生也和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文字一樣,最初的産生過程是從圖畫開始 的。俗話說 “書畫同源”,從文字産生的角度看,應該是“字畫同源”。寫字如畫畫,在遠古時代 是一回事,後來才逐漸發展分工的。在古代,一種文字的符号體系,不可能由某個人創造出來,應該是由勞動人民創造了許多符号,然後由巫師收集加以整理,逐漸形成體系。荀子說得好:“好書 者衆矣!而倉颉獨傳者一也”(《荀子 · 解蔽篇》)彜文的起源和其它文字一樣,不可能由一兩個 人同時期創造,而是人民群衆在生産實踐中,在互相交流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為适應社會的發 展,根據應用的需要,逐漸孕育選煉、約定俗成而發展起來的。它是廣大人民群衆集體智慧的結 晶。但是,也不能否認個人在彜文發展的曆史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 地區,不同的曆史人物,都有可能對彜文進行加工整理。以上傳說和記載中的彜文創造者,若真有 其人其事的話,那也隻是對彜文做些規範工作而已。例如漢代的阿 田可 ,很可能是覺得當時的彜文 很不完善,就激奮而起,“棄官”而“隐居山谷”,撰寫書祖“韪書”,即“标準彜文”、“标準 彜書”。

彜文産生的年代,學術界有漢代起源說、隋唐起源說,還有的認為彜文與漢文同源,起源更 早。漢唐之說,主要是根據漢文史志《滇系》、《後漢書》和《華陽國志》裡的說法。彜文經典著作《說文 · 治國論》(羅文筆譯)中說,在漢光武帝時,世子俄羅基與左賢臣伊佩 徒忠義、右賢臣什一命在讨論治國安邦的道理時,伊佩徒忠義回答說“昔日明阿疊,治國安邦經, 他也略論”。又據彜族文獻《帝王世紀 · 人類曆史》中記述,人類已經經曆了一百二十餘代,造文 字是第二十九代時期。上述彜文古籍的記載與漢文史志的記載漢時阿 田可 撰寫夷經比較吻合。南部 方言彜文經典《封壽延年篇》記載,由于人類動物都不會死亡,人類用活猴祭喪跳舞,殺牛羊,鮮 血流成河。動物上天告狀,天神派使者下凡察看實情後,指使死神、病神、瘟神撒死亡病種。所有 動物基本死絕。後來,人類和動物又上天告狀,天神沒有辦法,叫人類三個人活 100 歲,平均 33.333333 歲。按照三個人活百歲的說法,漢朝時期,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就是 33 歲左右。是以, 彜文經書在漢朝時候就使用了。

(二)彜文與甲骨文有相同之處

自古以來,我國是由多民族組成的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字一直是全國統一 使用的文字,有悠久的曆史。郭沫若認為:“後人所謂‘六書’,從文字結構中所看出的六條構成 文字的原則,即所謂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不少的例子。文法也和後代的相同。故中國文字到了甲骨文時代,毫無疑問是經過了三千年的發展。”并且明确 指出,西安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劃符号,“可以肯定的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 原始文字的孓遺。”(《奴隸制時代 · 古代文字之辯證發展》)這些符号,也有人認為是當時人們 用來記事的一種符号。但是,直到現在,這種刻劃的意義還沒有搞清楚。從漢字的形、音、義角度 去探讨,也無人能夠釋讀或闡明其意義。

我們通過彜文與一千多個漢字相對應的甲骨文、銅器銘文和簡書刻辭比較後,綜合出以下三種 狀況:第一,彜文與甲骨文形、意相同,共二十五個字;第二,彜文是甲骨文的簡寫式,有三十五 個字;第三,彜文與甲骨文字形同、意不同,共一百五十個字(見《紅河州民族國文古籍研究》第 六期)。數千年的中國古老文字與今天的彜文,時間相隔長久,空間相距甚遠,還有那麼多相同之 處,這在文字史上是罕見的。

明清史志常把彜文說成“狀類蝌蚪”。而蝌蚪用于書體之名始于漢代。《春秋正義》引用《王 隐晉書束析傳》記:“蝌蚪文者,周時古文也。其頭粗尾細,似蝌蚪之蟲,故俗名之焉。”可見,明清以來漢學者對彜文的見解頗為深刻。《論衡 · 恢國》記載:“巴蜀、越嶲……周時被發椎髻,今 戴皮弁,周時重譯,今吟詩書。”這與考古相吻合,且與彜書《西南彜志》載武老撮興祭奠、立典 章于周厲王時期無異。

從考古學、文獻記錄和文字比較的結果來看,獨體單行的彜族文字與商代和西周出現的,由一 個單字組成的徽号文字有關。這種徽号文字是中國奴隸制時代比較盛行的文字型系之一,曆史變 遷、社會發展,漢書古文字裡隻保留有五百餘字,而在彜文中還較為詳細地儲存着原貌,并有所改 進和發展。

自秦始皇兼并天下統一六國文字以後,在中原,甲骨文字向表意的方向發展。漢許慎發明“六 書”後,漢字更加系統化,并根據六書創造了不少文字。如在《說文》裡,漢字隻有幾千字,以至 唐宋時的行文内有同音替代的“通假字”。經過不斷的發展創造,漢字竟有六萬之衆。彜族處在西 南一隅,秦統一文字後,徽号文字逐漸演變成音節文字型系。後來,漢習樓船,滇文化傾向于内 地,文字也逐漸從統治者内部的“立典章”向民間畢摩過渡。白狼王唐叢作“慕化歸義”詩三章, 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可以說,同一文字型系,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使用和發展都不同。其體系也随 着文字發展變遷,出現了不同的現象,乃至從直覺上難以看出内在的淵源關系。彜文和古代漢文,都是東方土生土長的最古老的文字,在發生學上與漢字有明顯的曆史淵源關 系。它是單音節表意表音相結合的字,其造字方法與漢文“六書”的造字方法相仿,有表示意義的 “主筆”(即部首),有平、上、去、入四聲等共同之處。是以,彜文和漢文是屬于同源異流。

(三)古彜文是統一的文字型系

彜文的筆畫少,平均每個字隻有五畫。基本筆畫有點、橫、豎、半圓、圓、橫折、豎折等。從 彜文的形狀看可以歸納為:“圓不圓,方不方,偏旁交叉難分家;粗不粗,細不細,拐拐彎彎自成 體系”。彜文獨體字多,合體字少。雖然少數字可以解剖為上下結構、左右結構、上中下結構,但這類 複合字所占的數量不多。引申字、假借字和重疊字在彜文中應用比較普遍,是以,彜文獨體字同音 通假的使用率比較高,字詞在一定的語句環境裡才能展現其意義。加之,由于語言分化,各支系方 言土語所使用的彜文,整體上形體相同,但所表達的意義有差別。基本筆畫是以陽體的點、橫、豎、勾等和陰體的半圓、圓形、弧形構成。這些基本筆畫構成了彜文頭粗尾細的蝌蚪形狀。

文字的産生是勞動創造的結果,它的出現和演變過程是:原始實物記事刻木結繩記事圖畫 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圖畫文字是原始的文字類型,産生于氏族時代。它是用圖 形來展現人們所需表達的思想内容,但沒有表達語言的功能。象形文字有很大的象形成分,它的特 點是見形知意。表意文字的特點則是意音相随,已經有了完整的詞的性質。表音文字有兩種:音素 表音文字和音節表音文字。音素表音文字是通過字母的組合來實作它的意義;而音節表音文字則是 一個獨體字代替一個音節,它的意義在構詞和文法形式中才能展現。

彜文在演變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圖畫文字階段,從繁到簡。在具體的運用中,依據彜語的語音 形式和構詞法的規律,具有引申的特點。引申義的大量出現,形成了彜文在詞中所充當詞根或詞素 的不同。彜語的基本詞,除了動詞以外,大多數是前加或字尾來構成的。如“火”字,漢語是一個 音節,而彜語則是“熱+燃”,兩個音節,是以動詞和形容詞來組合的;“樹”字,漢語是一個音 節,而彜語則是“柴+棵”,名詞加量詞,兩個音節。由于曆史的原因,彜文在彜族人民中走過了一條曲折漫長的發展道路。這種現象便是各地區、 各支系的彜民從自己的口語特點出發,根據古代彜文引申法進行借音表意(假借)。假借是音節文 字的萌芽,它的大量出現使彜文的原始字義進一步虛化,在行文中才能了解它的意義。彜文假借有 音節文字的特點,但不能以此而論定它就是音節文字。現在的彜文書裡,同音形異字是比較多的。

從彜文造字法的角度來看,象形、象意字屬于表意文字的範疇;象聲字屬于表音文字。增點、 專向、變形造出的字,有表音的也有表意的;依聲變體大多數是表音文字。在字的結構形式上,彜 文可以分析出意符和音符。有時意符和音符同時在一個主體結構上反映出來。在彜文體系中,以意 符為手段來造字的特點,大部分在象形、象意和單純變形裡反映;以音符手段來造字的特點,主要 是依聲變體和通過轉向形式展現出來。彜文的結構形式是以陽體點、橫、豎、勾、提、折和陰體圓、弧、半圓構成的。是以,彜文是 與甲骨文同源異流的一種具有陰陽結構形态的表意音節文字,在古代彜族社會中,它是一種統一的 符号體系,并由一些特權階層畢摩所掌握。

二、現代彜文必須統一

(一)現代彜文的含義

現代彜文是從古彜文的基礎上吸收歸類出來的,與畢摩經書中的古彜文是吸收與創新的關系。由于方言不同、行政區域不同,各地根據當地的傳統文字和方言歸類綜合出一套現代彜文,有些地 方條件好、學者多、上司支援、經費保障,就形成了規範,甚至得到認可準許,按法律規定,自治 州一級及其省上準許的叫試行文字,經過國務院準許的為推廣使用文字。

從彜文使用于會議布标、書名、門牌方面來看,現代彜文按時間順序有:石林彜族自治縣的彜 文,在東南部方言撒尼人中使用;雲南規範彜文,在雲南彜族各方言中使用,到目前為止,由于管 理和科學完善跟不上,這套彜文多數在無老文字的地方才有點市場;以大方、畢節、赫章為基礎的 貴州東部方言彜文,用于東部方言區;楚雄彜文,用于楚雄彜族自治州境内;四川規範彜文。能夠 擺在桌面上說的隻有以上 5 種。在紅河州彜族地區,公開的場合使用雲南規範彜文,多數情況下使 用老彜文。以上 5 種文字中,隻有四川彜族 819 個彜文是通過國務院準許的,具備法定的推廣使用資格。

雲南規範彜文是雲南省政府準許的,具備試用資格。楚雄彜文隻有在楚雄境内試用的權利,其他都 屬于自由使用的範疇。當然,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也有人設計出方言拼音文字,諸如西部方言拼音文字、阿細拼音 文字等等,都沒有形成氣候。主要原因是彜族有老文字。

(二)彜族文字的不統一與統治階級的壓迫有關

雖然文字是一種文化的記載符号、是文化的傳承符号,但是,文字一旦跟民族文化特點結合起 來,文字的民族性本身就顯得突出,文字的民族性使文字的命運與該民族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 可以說,彜族文字的發展分化史就是彜族曆史的寫照。從彜文文獻本身來看,滇、川、黔的老彜文 是相同的,年代越久遠的文獻,書寫風格和内容越相同。

自秦漢以來,由于曆代統治者對彜族實行“教化”政策,彜文的傳播在彜族内部較為艱難。《後漢書 · 西南夷列傳》載:“肅宗元和中,蜀郡王追為太守,教化尤異……始興學校,漸遷其 俗。”元、明時期,彜區已有了一定規模的官辦學校,傳教詩書禮樂。《元史 · 張立道傳》載:“先是雲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為先師。立道首建孔子廟,置學舍,勸士人子弟以學。”

統治階級極為重視教化問題。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說:“滇雲之壤,理學義節文章事功之 選,肩踵相望,天所佑也,漢肇之也。”統治階級中不少人把彜族看成是異族殊類,用強制的手段幹預彜族的習俗和語言文字。《後漢書 · 西南夷列傳》記載:“永平中,溢州刺史梁國朱輔,好立 功名,慷慨大略。在州數歲,宣示漢德,威懷遠夷。……輔上書曰‘遠夷之語,辭急難正。草木異 種,鳥獸殊類。……臣辄令訊其風俗,譯其辭語。’”王氏所行之法,更西南彜民之道,以附漢文 之本。

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知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由于種種原因,彜文在彜族各 支系方言中,沒有能像漢字那樣普及推廣。紅河州有十多個彜族支系,隻有尼蘇、阿哲、撒尼、斯 期這幾個支系使用彜文。居住在彌勒西山、東山等地的阿細和阿務這兩個支系的彜書,早在明朝以 前就被迫停用,但現在阿務頗還儲存着用彜文刻在牛骨上的占蔔用具,阿細頗居住的地區還保留有 彜文摩崖和畢摩習俗。

(三)彜語方言土語分化加快了彜文的不統一

從現存彜族文獻來看,年代越久遠的越相同,從書寫風格到經書内容。這說明,彜族文字是一 個統一的符号系統,由于曆史的發展,除了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分化瓦解以外,本民族語言的變 化、分化也是導緻彜文不統一的主要原因。從方言變為土語,土語變為次土語,彜文使用傳播者畢 摩隻能根據語言實際加以傳承和使用,在沒有政治保障的情況下,自覺傳播者的自悟性決定了傳播 内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是以,元朝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江,占領彜族地區,平章政事賽典赤把雲南作為中央的一個 省,叫雲南行中書省以來,到明朝在彜族地區設土司,土司的權利在中央皇朝的制約下,橫向交往 受到限制,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明末清國中央政府大量實行“與夷治夷”,征調土司鎮壓土司的 活動中,彜族的土司頭人更多是考慮自身的利益,積極地投入到封建統治階級鎮壓本民族土司的行 列中。這就導緻了除語言分化以外,民族内部的感情更加淡化,地區與地區之間,少數地方出現了 敵視化,我不承認你是彜族、你不承認我是彜族的現象。武定鳳氏土司、貴州安氏土司、紅河納樓 土司,自己組織畢摩學習會考,彜文書寫風格差別大就是這個道理。到了清朝同治年間,兵荒馬亂,風雨飄搖,土司也基本被改完了,剩下的也無心思組織了,方言土語的畢摩自己個體自覺傳 授,彜文使用的分化就越來越加大了。到目前為止,古彜文能在民間繼續流傳,主要是民俗信仰和祖先崇拜在起作用,老彜文多用于 祭祀、記史、刻碑文、寫靈台、續家譜、開财門等民俗活動。

從目前情況來看,老彜文有民族文化 背景作為傳播使用的市場。但是,由于城市文明對鄉村文化的沖擊,商業市場文化打破了單一文化 母體的彜族山鄉。科技水準不斷提高,老彜文又無人組織搶救開發和竑揚,加上民族文化與國際接 軌,彜文文獻流失嚴重。老彜文的使用範圍逐漸縮小,使用時間将逐漸縮短,而且變成無人能釋 讀,将成為令人永遠遺憾的考古對象。

三、現代彜文統一的步驟和方法

(一)文字統一是民族發展繁榮的科學選擇

在中國曆史上,有過文字統一的民族,思想就基本統一,就成為叱咤風雲的民族。回纥、契 丹、藏、滿、蒙古等,都是有統一的文字,民族才發展成熟壯大的。文字是語言的符号,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載體,文字可以超越時空,成為民族思想交流統 一的橋梁紐帶,是建構文化民族的最基本要素。文字不統一,文化難交流、傳統難繼承、思想難統 一,民族精神就不可能樹立,更談不上文化民族形象的建構。

在當代,民族的發展繁榮,不一定用本民族的文字,消失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照樣是在 發展繁榮。以色列猶太人使用英語、印度人使用英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獨立的非洲許多國家, 都使用英語,照樣發展。我們要明确一點的曆史事實是,以上這些國家、民族或地區是從幾百年殖 民文化裡面解放出來的。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曆史上,彜族雖然受到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大民 族的壓迫,以儒家為主的中國文化強調感化、教化和逐漸弱化、融化,彜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裡, 嚴格意義上來講,沒有受到過殖民文化的統治。是以,彜文經書儲存的那麼完整、經書使用面那麼 廣泛、六大方言的基本語詞還能相通,原因就是這個道理,也給我們規範今天的文字具備了很好的 曆史文化優勢。

(二)維護法律地位和點面兼顧

彜族文字要統一,首先要有科學的唯物主義曆史觀,科學就是面對現實,科學觀就是要講實事 求是。民族感情僅僅是熱愛民族文化的前提,不是科學态度,引領民族走向發展繁榮,才是對民族 負責的正确選擇。

一個民族文字的統一,是複雜的系統工程,他要具備民族曆史文化的感情基礎、民族文字使用 的群衆基礎。民族内部選擇文字作為基礎統一字,還要考慮民族文字改革規範使用的成熟度、民族 文字的地位和管理機制、民族文字與現代傳媒機制有機結合、民族文字的社會效果和在國内外的知 名度。

通過近 30 年的實踐推廣應用,四川規範彜文 819 個字,作為彜文統一的基礎文字地位,不能 動搖。因為他已經過國務院準許為推行文字,政治地位得到解決,法律地位日益鞏固,在北部方言區使用日臻完善,并已使用于手機短信。這就是我們要共同維護的問題,支援維護好,彜文的地位 就能保證了。各吹各的調是不行的。

但是,我們也要面對現實, 819 個文字是以北部方言為基礎語規範的,作為音節文字,超方言 内難以發揮作用。這就是存在文字的完善問題,文字是在不斷改革中加以完善,不斷完善中适合語 言實際,符合語言實際,群衆接受了,社會效益才能展現,文字的民族性才能真正實作。是以,彜 族文字的統一,要維護好文字已經有的地位,同時也要從完善的角度、服務于大衆的角度,點面兼 顧,點上的就是四川規範彜文,面上的就要考慮其他方言區。從目前的情況看,四川規範文字作為基礎文字,雲南規範文字補充完善字,不夠的用貴州、楚 雄的文字彌補。一個作為表音字,一個作為表意字,也符合彜族老文字的使用規律。

(三)彜文統一的具體方法步驟

彜文統一的原則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觀,方法就是“求大同,存小異”,讓彜族文 字在民族内部的大多數人中能“讀得通,看得懂”,真正實作“書同文”。具體方法步驟為:

第一、 統一思想,确定表音字和表意字的符号功能和含義。

國務院準許使用的四川彜文 819 個字,作為表音音節文字,它的功能,一是代表彜族語言中純 表音的音節符号,如詞頭“阿”和部分連詞、量詞、詞尾音辍符号等;二是彜族語言中的外來借 詞,這個方面包括範圍就廣了。

雲南規範彜文 2500 個字,作為表意字,它的功能,一是代表彜族語言中具有實在意義的詞 根,如“山、水、樹、木、石、草、人、父、母”等,二是代表數詞、方位、空間、形容等詞。

兩套文字結合,解決了以音用字,難以在全民族中使用的四川音節文字元号的局限性;同時也 解決了表意字和表音字在書寫形體上難以差別的混用問題。這兩套文字的科學結合,我們可以把它 說成雌雄合體、幹支互動、陰陽合用,符合彜族的哲學觀,四川 819 個音節文字作為雄、幹、陽, 變化多端,借詞音節用字廣泛;雲南 2500 個表意字作為雌、支、陰,固定字意,見字識義,跨方 言區可以通用。

這裡面存在一個解決思想統一問題,北部方言的同志可能認為字數**了,負擔增加了。不必擔 心,現在,彜族語言消失的相當快, 2500 個表意字,大多數情況下在文學語言中才展現,包括民 間故事文學,現代科學技術的東西都是 819 個字的使用頻率高,利用工具書逐漸走向統一了。其他 方言的同志可能認為四川規範文字是豎寫字,不協調、不好看,日本人把漢字與片假名結合,沒有 不協調的嘛,使用的時間長了,自然就習慣了,這是心理作用問題。

第二、 選準基礎标音點,編撰出版工具書。

基礎标音點就是用什麼方言作為大型工具書的彜族文字标音,使用北部方言作為彜族文字的注 音符号,這是毫無疑問的,其他方言區沒有條件來争,因為 819 個表音音節文字是以北部方言為基 礎确定的,也隻有北部方言的條件才成熟。其他方言區,待工具書出版後,再編撰方言通俗使用工 具書,通過教育訓練、辦刊,逐漸就走向統一了。

現在,對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了,紅河州民族研究所與雲南民族大學聯合用“形碼拆分,數字組 合”的方式,開發成功了雲南規範彜文和四川 819 個字,電腦軟體馬上可以使用,将加快彜族文字 的使用步驟和統一步驟。

第三、 加強組織,多方協調,穩步推進。

彜族分布範圍廣,語言差異大,要實作彜文的統一,隻是思想和技術層面問題,好解決。推廣 使用,在使用中完善,那就涉及到科學管理、合理調控問題。彜族文字除四川以外,其他地方沒有 使用地位,學校招生、公務員考試等等,是具體的問題。是以,要充分利用新社會組織這個優勢, 在廣大彜族中形成認可情況下,文字才會發揮作用的。同時,按照文字完善方案,根據文字管理規定,由四川逐級上報國家民委,得到承認。文字才 有政治地位。解決了文字的政治地位,自治州縣就好辦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