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彝文统一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发展需求

彝文统一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发展需求

作者:师有福

摘要:彝族文字起源于绘画占卜,在古代彝族地区是一种统一的文字符号体系,并且,彝文是与 甲骨文有渊源关系的远古徽号文字的延续。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语言的分化,彝族文字使用不统一, 不利于民族的发展繁荣。要实现彝文的统一,求大同存小异,把四川规范彝文和云南规范彝文科学 的结合起来,实行表意表音相结合的方法,彝文就能真正实现统一。

关键词:彝文统一;依据;发展需求

彝族有自己传统的文字,明、清以来的汉文史籍中称为“爨字”、“爨文”或“韪书”。云南 有关爨文的记载,始于明代。《天启滇志》说:“有彝经,皆爨文,状类蝌蚪。精者能知天象、断 阴晴。”彝文古籍中统称为“尼颇苏”。近代也有称之为“尼苏文”、“西颇文”、“贝玛文”、 “白马文”、“布慕文”、“倮文”、“罗罗文”、“毕摩文”等。一般通称为“老彝文”。

一、古彝文是统一的文字体系

(一)彝文起源于绘画占卜

彝文的创造者由于各地的传说不一,彝文古籍文献中还未发现确实可靠的记载,尚难得出科学 的结论。四川一带流传着比西拉吉和神鸟阿凤布浓写彝文的传说;在黔西北彝族地区传说彝文是一 位名叫吉禄的老翁创制,开始时他刻划了六种家畜和六种野兽的形象,并在树上记年,到石上记月 日,逐渐成为十二地支等符号,形成了同汉文完全不一样的独特的文字。云南弥勒彝区传说彝文是 远古时代的阿轲伏紫创造的。他用左手写了彝文,右手写了汉文。因此,彝文行文自创始到今都是 从左到右,汉文书写从右到左。

贵州彝文文献《西南彝志》记载,彝文是伊阿伍创造的。说他是“一个聪明无比的、能知天象 地理”的人物,创造了文字,并用文字写了许多历史书籍。在另一些篇章中,又说创造文字是恒本阿鲁,他曾创造了供奉祖先,发现了天地根源,并创造了彝族的象形文字。

彝文统一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发展需求

云南红河县彝文文献《宿堵实堵及》(《文字的起源》)记载:很古的时候,有个叫尼时搓的 人,从小伶俐,幼时就遨游太空,走遍大地,他栽了两棵树,“一棵是金树,一棵是银树……春来 树花开,金花一千五百朵,银花一千五百朵,五彩放光芒。金银花怒放,尼时喜开怀,邀约众朋 友,来赏金银花,东西南北中,各喊一个人,加上他自己,一共六个人……走到花树旁,照花画下 来。金花一千五百朵,画成一千五百字;银花一千五百朵,画成一千五百字,共成字三千。从此以 后呃,才有了文字”。这六个人就是天师六毕摩。

《爨文丛刻》的译者罗文笔先生在《人类历史》一书前言中说:“从人类始祖希母遮之时,直 到撮侏渎之世,共有三十代人。此间无文字,不过以口授而已,传于二十九代武老撮之时,承蒙上 帝差下祭司密阿叠者,他来兴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设立科,文化初开,礼仪初备。”

汉文史志景泰《云南志 · 曲靖民俗 · 马龙州》并言有“爨字”。传说这种爨字是彝族先民纳垢 酋裔阿 田可 创造的。《滇系 · 杂载》和《开化府志》记载:“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 田可 者,为马 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白四十有奇,号书祖。”贵州《大定 县志》卷十三风土志亦记载:“安国享(明代人)所译夷书九则,内载阿 田可 唐时纳垢酋,居岩 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韪书,即今彝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 象形、会意诸义。”

1997 年 12 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滇彝古史 · 文字篇》记载,天上尼戈上边长出了一棵大 树,出现清浊两种花蕾,清花浊蕾经数千年后闪光发亮,清花变画,浊蕾成字,开始由女巫布玉嫫 用来占卜,特灵。苏撒审玉嫫受女巫布玉嫫用花记数和占卜的启发,创造了图像文字,用以代表一 定的意义。后来,男氏族徐朔用葫芦作模特,并画图于其上,创造出了图画文字。记录这一神话史 实的书叫做《妮成苏》和《文字起源》。这一记录,不仅与彝族清浊阴阳观念相一致,也道出了彝 文似蝌蚪之形的原因:女氏族发明文字、男氏族完善文字。

从传说中看,彝文的产生也和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文字一样,最初的产生过程是从图画开始 的。俗话说 “书画同源”,从文字产生的角度看,应该是“字画同源”。写字如画画,在远古时代 是一回事,后来才逐渐发展分工的。在古代,一种文字的符号体系,不可能由某个人创造出来,应该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符号,然后由巫师收集加以整理,逐步形成体系。荀子说得好:“好书 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荀子 · 解蔽篇》)彝文的起源和其它文字一样,不可能由一两个 人同时期创造,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在互相交流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适应社会的发 展,根据应用的需要,逐步孕育选炼、约定俗成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 晶。但是,也不能否认个人在彝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 地区,不同的历史人物,都有可能对彝文进行加工整理。以上传说和记载中的彝文创造者,若真有 其人其事的话,那也只是对彝文做些规范工作而已。例如汉代的阿 田可 ,很可能是觉得当时的彝文 很不完善,就激奋而起,“弃官”而“隐居山谷”,撰写书祖“韪书”,即“标准彝文”、“标准 彝书”。

彝文产生的年代,学术界有汉代起源说、隋唐起源说,还有的认为彝文与汉文同源,起源更 早。汉唐之说,主要是根据汉文史志《滇系》、《后汉书》和《华阳国志》里的说法。彝文经典著作《说文 · 治国论》(罗文笔译)中说,在汉光武帝时,世子俄罗基与左贤臣伊佩 徒忠义、右贤臣什一命在讨论治国安邦的道理时,伊佩徒忠义回答说“昔日明阿叠,治国安邦经, 他也略论”。又据彝族文献《帝王世纪 · 人类历史》中记述,人类已经经历了一百二十余代,造文 字是第二十九代时期。上述彝文古籍的记载与汉文史志的记载汉时阿 田可 撰写夷经比较吻合。南部 方言彝文经典《封寿延年篇》记载,由于人类动物都不会死亡,人类用活猴祭丧跳舞,杀牛羊,鲜 血流成河。动物上天告状,天神派使者下凡察看实情后,指使死神、病神、瘟神撒死亡病种。所有 动物基本死绝。后来,人类和动物又上天告状,天神没有办法,叫人类三个人活 100 岁,平均 33.333333 岁。按照三个人活百岁的说法,汉朝时期,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就是 33 岁左右。所以, 彝文经书在汉朝时候就使用了。

(二)彝文与甲骨文有相同之处

自古以来,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字一直是全国统一 使用的文字,有悠久的历史。郭沫若认为:“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 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不少的例子。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是经过了三千年的发展。”并且明确 指出,西安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可以肯定的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 原始文字的孓遗。”(《奴隶制时代 · 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这些符号,也有人认为是当时人们 用来记事的一种符号。但是,直到现在,这种刻划的意义还没有搞清楚。从汉字的形、音、义角度 去探讨,也无人能够释读或阐明其意义。

我们通过彝文与一千多个汉字相对应的甲骨文、铜器铭文和简书刻辞比较后,综合出以下三种 状况:第一,彝文与甲骨文形、意相同,共二十五个字;第二,彝文是甲骨文的简写式,有三十五 个字;第三,彝文与甲骨文字形同、意不同,共一百五十个字(见《红河州民族语文古籍研究》第 六期)。数千年的中国古老文字与今天的彝文,时间相隔长久,空间相距甚远,还有那么多相同之 处,这在文字史上是罕见的。

明清史志常把彝文说成“状类蝌蚪”。而蝌蚪用于书体之名始于汉代。《春秋正义》引用《王 隐晋书束析传》记:“蝌蚪文者,周时古文也。其头粗尾细,似蝌蚪之虫,故俗名之焉。”可见,明清以来汉学者对彝文的见解颇为深刻。《论衡 · 恢国》记载:“巴蜀、越嶲……周时被发椎髻,今 戴皮弁,周时重译,今吟诗书。”这与考古相吻合,且与彝书《西南彝志》载武老撮兴祭奠、立典 章于周厉王时期无异。

从考古学、文献记录和文字比较的结果来看,独体单行的彝族文字与商代和西周出现的,由一 个单字组成的徽号文字有关。这种徽号文字是中国奴隶制时代比较盛行的文字体系之一,历史变 迁、社会发展,汉书古文字里只保留有五百余字,而在彝文中还较为详细地保存着原貌,并有所改 进和发展。

自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六国文字以后,在中原,甲骨文字向表意的方向发展。汉许慎发明“六 书”后,汉字更加系统化,并根据六书创造了不少文字。如在《说文》里,汉字只有几千字,以至 唐宋时的行文内有同音替代的“通假字”。经过不断的发展创造,汉字竟有六万之众。彝族处在西 南一隅,秦统一文字后,徽号文字逐渐演变成音节文字体系。后来,汉习楼船,滇文化倾向于内 地,文字也逐步从统治者内部的“立典章”向民间毕摩过渡。白狼王唐丛作“慕化归义”诗三章, 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可以说,同一文字体系,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和发展都不同。其体系也随 着文字发展变迁,出现了不同的现象,乃至从直观上难以看出内在的渊源关系。彝文和古代汉文,都是东方土生土长的最古老的文字,在发生学上与汉字有明显的历史渊源关 系。它是单音节表意表音相结合的字,其造字方法与汉文“六书”的造字方法相仿,有表示意义的 “主笔”(即部首),有平、上、去、入四声等共同之处。因此,彝文和汉文是属于同源异流。

(三)古彝文是统一的文字体系

彝文的笔画少,平均每个字只有五画。基本笔画有点、横、竖、半圆、圆、横折、竖折等。从 彝文的形状看可以归纳为:“圆不圆,方不方,偏旁交叉难分家;粗不粗,细不细,拐拐弯弯自成 体系”。彝文独体字多,合体字少。虽然少数字可以解剖为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但这类 复合字所占的数量不多。引申字、假借字和重叠字在彝文中应用比较普遍,因此,彝文独体字同音 通假的使用率比较高,字词在一定的语句环境里才能体现其意义。加之,由于语言分化,各支系方 言土语所使用的彝文,整体上形体相同,但所表达的意义有区别。基本笔画是以阳体的点、横、竖、勾等和阴体的半圆、圆形、弧形构成。这些基本笔画构成了彝文头粗尾细的蝌蚪形状。

文字的产生是劳动创造的结果,它的出现和演变过程是:原始实物记事刻木结绳记事图画 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图画文字是原始的文字类型,产生于氏族时代。它是用图 形来体现人们所需表达的思想内容,但没有表达语言的功能。象形文字有很大的象形成分,它的特 点是见形知意。表意文字的特点则是意音相随,已经有了完整的词的性质。表音文字有两种:音素 表音文字和音节表音文字。音素表音文字是通过字母的组合来实现它的意义;而音节表音文字则是 一个独体字代替一个音节,它的意义在构词和语法形式中才能体现。

彝文在演变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图画文字阶段,从繁到简。在具体的运用中,依据彝语的语音 形式和构词法的规律,具有引申的特点。引申义的大量出现,形成了彝文在词中所充当词根或词素 的不同。彝语的基本词,除了动词以外,大多数是前加或后缀来构成的。如“火”字,汉语是一个 音节,而彝语则是“热+燃”,两个音节,是以动词和形容词来组合的;“树”字,汉语是一个音 节,而彝语则是“柴+棵”,名词加量词,两个音节。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文在彝族人民中走过了一条曲折漫长的发展道路。这种现象便是各地区、 各支系的彝民从自己的口语特点出发,根据古代彝文引申法进行借音表意(假借)。假借是音节文 字的萌芽,它的大量出现使彝文的原始字义进一步虚化,在行文中才能了解它的意义。彝文假借有 音节文字的特点,但不能以此而论定它就是音节文字。现在的彝文书里,同音形异字是比较多的。

从彝文造字法的角度来看,象形、象意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范畴;象声字属于表音文字。增点、 专向、变形造出的字,有表音的也有表意的;依声变体大多数是表音文字。在字的结构形式上,彝 文可以分析出意符和音符。有时意符和音符同时在一个主体结构上反映出来。在彝文体系中,以意 符为手段来造字的特点,大部分在象形、象意和单纯变形里反映;以音符手段来造字的特点,主要 是依声变体和通过转向形式体现出来。彝文的结构形式是以阳体点、横、竖、勾、提、折和阴体圆、弧、半圆构成的。因此,彝文是 与甲骨文同源异流的一种具有阴阳结构形态的表意音节文字,在古代彝族社会中,它是一种统一的 符号体系,并由一些特权阶层毕摩所掌握。

二、现代彝文必须统一

(一)现代彝文的含义

现代彝文是从古彝文的基础上吸收归类出来的,与毕摩经书中的古彝文是吸收与创新的关系。由于方言不同、行政区域不同,各地根据当地的传统文字和方言归类综合出一套现代彝文,有些地 方条件好、学者多、领导支持、经费保障,就形成了规范,甚至得到认可批准,按法律规定,自治 州一级及其省上批准的叫试行文字,经过国务院批准的为推广使用文字。

从彝文使用于会议布标、书名、门牌方面来看,现代彝文按时间顺序有: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彝 文,在东南部方言撒尼人中使用;云南规范彝文,在云南彝族各方言中使用,到目前为止,由于管 理和科学完善跟不上,这套彝文多数在无老文字的地方才有点市场;以大方、毕节、赫章为基础的 贵州东部方言彝文,用于东部方言区;楚雄彝文,用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四川规范彝文。能够 摆在桌面上说的只有以上 5 种。在红河州彝族地区,公开的场合使用云南规范彝文,多数情况下使 用老彝文。以上 5 种文字中,只有四川彝族 819 个彝文是通过国务院批准的,具备法定的推广使用资格。

云南规范彝文是云南省政府批准的,具备试用资格。楚雄彝文只有在楚雄境内试用的权利,其他都 属于自由使用的范畴。当然,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也有人设计出方言拼音文字,诸如西部方言拼音文字、阿细拼音 文字等等,都没有形成气候。主要原因是彝族有老文字。

(二)彝族文字的不统一与统治阶级的压迫有关

虽然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记载符号、是文化的传承符号,但是,文字一旦跟民族文化特点结合起 来,文字的民族性本身就显得突出,文字的民族性使文字的命运与该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可以说,彝族文字的发展分化史就是彝族历史的写照。从彝文文献本身来看,滇、川、黔的老彝文 是相同的,年代越久远的文献,书写风格和内容越相同。

自秦汉以来,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彝族实行“教化”政策,彝文的传播在彝族内部较为艰难。《后汉书 · 西南夷列传》载:“肃宗元和中,蜀郡王追为太守,教化尤异……始兴学校,渐迁其 俗。”元、明时期,彝区已有了一定规模的官办学校,传教诗书礼乐。《元史 · 张立道传》载:“先是云南未知尊孔子,祀王逸少为先师。立道首建孔子庙,置学舍,劝士人子弟以学。”

统治阶级极为重视教化问题。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滇云之壤,理学义节文章事功之 选,肩踵相望,天所佑也,汉肇之也。”统治阶级中不少人把彝族看成是异族殊类,用强制的手段干预彝族的习俗和语言文字。《后汉书 · 西南夷列传》记载:“永平中,溢州刺史梁国朱辅,好立 功名,慷慨大略。在州数岁,宣示汉德,威怀远夷。……辅上书曰‘远夷之语,辞急难正。草木异 种,鸟兽殊类。……臣辄令讯其风俗,译其辞语。’”王氏所行之法,更西南彝民之道,以附汉文 之本。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知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由于种种原因,彝文在彝族各 支系方言中,没有能像汉字那样普及推广。红河州有十多个彝族支系,只有尼苏、阿哲、撒尼、斯 期这几个支系使用彝文。居住在弥勒西山、东山等地的阿细和阿务这两个支系的彝书,早在明朝以 前就被迫停用,但现在阿务颇还保存着用彝文刻在牛骨上的占卜用具,阿细颇居住的地区还保留有 彝文摩崖和毕摩习俗。

(三)彝语方言土语分化加快了彝文的不统一

从现存彝族文献来看,年代越久远的越相同,从书写风格到经书内容。这说明,彝族文字是一 个统一的符号系统,由于历史的发展,除了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分化瓦解以外,本民族语言的变 化、分化也是导致彝文不统一的主要原因。从方言变为土语,土语变为次土语,彝文使用传播者毕 摩只能根据语言实际加以传承和使用,在没有政治保障的情况下,自觉传播者的自悟性决定了传播 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因此,元朝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江,占领彝族地区,平章政事赛典赤把云南作为中央的一个 省,叫云南行中书省以来,到明朝在彝族地区设土司,土司的权利在中央皇朝的制约下,横向交往 受到限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明末清初中央政府大量实行“与夷治夷”,征调土司镇压土司的 活动中,彝族的土司头人更多是考虑自身的利益,积极地投入到封建统治阶级镇压本民族土司的行 列中。这就导致了除语言分化以外,民族内部的感情更加淡化,地区与地区之间,少数地方出现了 敌视化,我不承认你是彝族、你不承认我是彝族的现象。武定凤氏土司、贵州安氏土司、红河纳楼 土司,自己组织毕摩学习会考,彝文书写风格区别大就是这个道理。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兵荒马乱,风雨飘摇,土司也基本被改完了,剩下的也无心思组织了,方言土语的毕摩自己个体自觉传 授,彝文使用的分化就越来越加大了。到目前为止,古彝文能在民间继续流传,主要是民俗信仰和祖先崇拜在起作用,老彝文多用于 祭祀、记史、刻碑文、写灵台、续家谱、开财门等民俗活动。

从目前情况来看,老彝文有民族文化 背景作为传播使用的市场。但是,由于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商业市场文化打破了单一文化 母体的彝族山乡。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老彝文又无人组织抢救开发和竑扬,加上民族文化与国际接 轨,彝文文献流失严重。老彝文的使用范围逐步缩小,使用时间将逐步缩短,而且变成无人能释 读,将成为令人永远遗憾的考古对象。

三、现代彝文统一的步骤和方法

(一)文字统一是民族发展繁荣的科学选择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文字统一的民族,思想就基本统一,就成为叱咤风云的民族。回纥、契 丹、藏、满、蒙古等,都是有统一的文字,民族才发展成熟壮大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载体,文字可以超越时空,成为民族思想交流统 一的桥梁纽带,是构建文化民族的最基本要素。文字不统一,文化难交流、传统难继承、思想难统 一,民族精神就不可能树立,更谈不上文化民族形象的构建。

在当代,民族的发展繁荣,不一定用本民族的文字,消失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照样是在 发展繁荣。以色列犹太人使用英语、印度人使用英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独立的非洲许多国家, 都使用英语,照样发展。我们要明确一点的历史事实是,以上这些国家、民族或地区是从几百年殖 民文化里面解放出来的。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彝族虽然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大民 族的压迫,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文化强调感化、教化和逐步弱化、融化,彝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 严格意义上来讲,没有受到过殖民文化的统治。因此,彝文经书保存的那么完整、经书使用面那么 广泛、六大方言的基本语词还能相通,原因就是这个道理,也给我们规范今天的文字具备了很好的 历史文化优势。

(二)维护法律地位和点面兼顾

彝族文字要统一,首先要有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就是面对现实,科学观就是要讲实事 求是。民族感情仅仅是热爱民族文化的前提,不是科学态度,引领民族走向发展繁荣,才是对民族 负责的正确选择。

一个民族文字的统一,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他要具备民族历史文化的感情基础、民族文字使用 的群众基础。民族内部选择文字作为基础统一字,还要考虑民族文字改革规范使用的成熟度、民族 文字的地位和管理机制、民族文字与现代传媒机制有机结合、民族文字的社会效果和在国内外的知 名度。

通过近 30 年的实践推广应用,四川规范彝文 819 个字,作为彝文统一的基础文字地位,不能 动摇。因为他已经过国务院批准为推行文字,政治地位得到解决,法律地位日益巩固,在北部方言区使用日臻完善,并已使用于手机短信。这就是我们要共同维护的问题,支持维护好,彝文的地位 就能保证了。各吹各的调是不行的。

但是,我们也要面对现实, 819 个文字是以北部方言为基础语规范的,作为音节文字,超方言 内难以发挥作用。这就是存在文字的完善问题,文字是在不断改革中加以完善,不断完善中适合语 言实际,符合语言实际,群众接受了,社会效益才能体现,文字的民族性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彝 族文字的统一,要维护好文字已经有的地位,同时也要从完善的角度、服务于大众的角度,点面兼 顾,点上的就是四川规范彝文,面上的就要考虑其他方言区。从目前的情况看,四川规范文字作为基础文字,云南规范文字补充完善字,不够的用贵州、楚 雄的文字弥补。一个作为表音字,一个作为表意字,也符合彝族老文字的使用规律。

(三)彝文统一的具体方法步骤

彝文统一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方法就是“求大同,存小异”,让彝族文 字在民族内部的大多数人中能“读得通,看得懂”,真正实现“书同文”。具体方法步骤为:

第一、 统一思想,确定表音字和表意字的符号功能和含义。

国务院批准使用的四川彝文 819 个字,作为表音音节文字,它的功能,一是代表彝族语言中纯 表音的音节符号,如词头“阿”和部分连词、量词、词尾音辍符号等;二是彝族语言中的外来借 词,这个方面包括范围就广了。

云南规范彝文 2500 个字,作为表意字,它的功能,一是代表彝族语言中具有实在意义的词 根,如“山、水、树、木、石、草、人、父、母”等,二是代表数词、方位、空间、形容等词。

两套文字结合,解决了以音用字,难以在全民族中使用的四川音节文字符号的局限性;同时也 解决了表意字和表音字在书写形体上难以区别的混用问题。这两套文字的科学结合,我们可以把它 说成雌雄合体、干支互动、阴阳合用,符合彝族的哲学观,四川 819 个音节文字作为雄、干、阳, 变化多端,借词音节用字广泛;云南 2500 个表意字作为雌、支、阴,固定字意,见字识义,跨方 言区可以通用。

这里面存在一个解决思想统一问题,北部方言的同志可能认为字数**了,负担增加了。不必担 心,现在,彝族语言消失的相当快, 2500 个表意字,大多数情况下在文学语言中才体现,包括民 间故事文学,现代科学技术的东西都是 819 个字的使用频率高,利用工具书逐步走向统一了。其他 方言的同志可能认为四川规范文字是竖写字,不协调、不好看,日本人把汉字与片假名结合,没有 不协调的嘛,使用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习惯了,这是心理作用问题。

第二、 选准基础标音点,编撰出版工具书。

基础标音点就是用什么方言作为大型工具书的彝族文字标音,使用北部方言作为彝族文字的注 音符号,这是毫无疑问的,其他方言区没有条件来争,因为 819 个表音音节文字是以北部方言为基 础确定的,也只有北部方言的条件才成熟。其他方言区,待工具书出版后,再编撰方言通俗使用工 具书,通过培训、办刊,逐步就走向统一了。

现在,对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了,红河州民族研究所与云南民族大学联合用“形码拆分,数字组 合”的方式,开发成功了云南规范彝文和四川 819 个字,电脑软件马上可以使用,将加快彝族文字 的使用步骤和统一步骤。

第三、 加强组织,多方协调,稳步推进。

彝族分布范围广,语言差异大,要实现彝文的统一,只是思想和技术层面问题,好解决。推广 使用,在使用中完善,那就涉及到科学管理、合理调控问题。彝族文字除四川以外,其他地方没有 使用地位,学校招生、公务员考试等等,是具体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新社会组织这个优势, 在广大彝族中形成认可情况下,文字才会发挥作用的。同时,按照文字完善方案,根据文字管理规定,由四川逐级上报国家民委,得到承认。文字才 有政治地位。解决了文字的政治地位,自治州县就好办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