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破虜将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

《三國演義》稱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綽号“小霸王”。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孫策因受人暗算而早早謝世,臨終前,他将印绶交到了弟弟孫權手裡,并囑咐孫權:要選賢舉能,讓大臣們各安其職,才能永保東吳太平。在這方面,孫策是不如孫權的。
而孫權,也沒有辜負兄長的重托,不僅沒有失去半寸東吳領土,而且,在位期間還不斷的開疆擴土。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孫權能夠做成這樣也是很難得的,他也算得上是一個優秀的守成之君。是以,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孫權描述道:“忍辱負重任用有才之人,有越王勾踐的本事,是個傑出的人才。”
在陳壽看來,孫權和勾踐一樣,都是能夠忍辱負重、知人善用的英雄。除此之外,他們還都有“誅殺功臣”的舉動,使用過“美人計”等計謀。是以,大家普遍認同陳壽的觀點,認為這兩個人确實有些相似。但是,如果把這兩個人重新放入到曆史當中再客觀得對比一次,那麼,我們就知道,他們在“忍辱負重”和“知人善用”方面,隻是小範圍的一緻,其實,他們還是很不一樣的,兩人有着本質的差別。
勾踐可是古代“忍辱負重”的典型代表:越王勾踐曾被吳王夫差的軍隊打敗,将他們的兵馬圍困在會稽山上。此時,勾踐真的是走投無路了,所有,隻能向吳王投降,他派出了大臣文種向吳王遞上書信,說明自己願意為臣服侍吳王,而自己的妻子也願意成為吳王的妃子。除此之外,勾踐還向吳王承諾:越國的女子可以按照“門當戶對”的原則嫁給相對應的吳國男子,終身服侍他們。
當然,這種屈辱不僅僅是越王感受到了,連越國的臣民都感受到了。吳王聽從了大臣們的意見,答應了越王的投降條件。而勾踐果真帶着臣民來到了吳國,成為了他們國家的奴隸。勾踐為吳王牽馬、養馬,俨然成為了夫差的馬夫。但是,更加屈辱的是,當吳王生病之時,勾踐甚至願意親自品嘗其糞便來為他診斷病情。可見,勾踐真的是忍常人所不能忍。
說到孫權的忍辱負重,應該指的是:他屈身于曹操和曹丕。
建安二十二年,孫權想要奪取荊州,又害怕腹背受敵,他隻能先與曹軍修好。之後,讓都尉向曹軍請降,重新和好,甚至,互相聯姻。當然,這種書信的請降,隻是表面上的臣服,曹軍還是不能幹預東吳内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而孫權依然享有東吳的統治權。
建安二十四年,東吳因荊州事宜而殺害了關羽,對此,孫權更加的害怕起來,于是,他重新向曹軍抛出了橄榄枝,以求曹軍的庇護。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自立,成為了真正的帝王。孫權得知這個消息後,急忙派人前去奉上貢品,還向曹丕表示祝賀。
第二年,孫權再次派人前去魏國,奉上貢品,還送還了很多被擄走的魏國将士。
但是,曹丕卻并不認可孫權的這種行為,雖然,他年年進貢,但是,魏國還是幹預不了東吳的政權。于是,曹丕要求孫權送自己的兒子到許昌成為人質。而孫權,這下就不答應了,他不願意将自己的兒子送去魏國冒險,可是,又怕得罪魏國,是以,他隻能一直拖着,不理會曹丕的這道指令。
到了第三年,曹丕終于忍無可忍,開始派出大軍征繳東吳。而此時的東吳,已經大破劉備的蜀軍,将蜀軍徹底趕出了東吳。現在,西邊的威脅沒有了,既然曹丕想要一戰,那麼,孫權就奉陪到底。不久,孫權發動了防禦戰争,兩個國家的關系自此走向了破裂。
孫權比與勾踐,看起來好像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關系,是以,孫權跟勾踐相比,看上去隻是“忍辱”的程度不同,即:勾踐受到的屈辱比孫權重多了。其實,并不是這樣。曹操打着大漢天子的旗号,使他的一切都變得名正言順。而孫權依附魏國,其實,也就是地方政權服從于中央,算不上什麼屈辱。
但是,如果将孫權看做是一位躍躍欲試的英雄,甘心屈服于天下的漢賊,這确實是很丢臉的事情。
前面所說的“善于用人”,指的不僅僅是重用人才,還有就是“如何與這些人才搞好關系”。
勾踐在困難的時候能夠重用人才,當他重回巅峰之時,卻無視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複國的人。勾踐能夠複國,消滅吳國,靠的是文種和範蠡,但是,到他重新登上王位之時,他再也不能跟他們共享太平,而是将他們兩人逼走,甚至,将其中一個活活逼死。
勾踐消滅吳國後,範蠡知道很難與君王共享富貴,于是,很明智的離開了越國,并改名換姓逃到了齊國,在那裡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到達齊國之後,範蠡便寫信勸告文種,說:“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文種在收到信後,開始稱病不理朝政,但是,即使這樣他也沒能逃過勾踐的殺害。可見,勾踐是真的不能與他們共富貴。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五十·吳書》、《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三國志·吳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