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有着數千年的漫長曆史,曆史中也發生了許多改變世界的大事,有些對我們有利,有些卻讓我國損失慘重。我們需要從這些事情中總結經驗教訓。

中原大地人傑地靈,數千年來誕生了無數的珍貴寶物,随着漢朝絲綢之路的拓展,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交流日漸密切,當時許多國家都向大漢朝貢。在古代有了溝通途徑以物易物自然也是必不可少,他們拿着世界上稀奇古怪的寶物前來交流,而我國出于好客之道當然來者不拒,同時也會拿出許多中原寶物回饋給他們,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絲綢。
在那個時代,絲綢十分值錢,很多國家都想擷取中國的絲綢技術,當年就有一位外國人為此偷走了我國一根竹竿,躲過層層關卡帶回國内,緻使我國損失慘重,這是怎麼回事呢?
絲綢對于當時的漢人來說已經是一種奢侈品,一般隻有高官或者富豪才能随身穿着,在國内尚且如此,對于西方國家來說絲綢更代表着無盡的财富。他們提出了許多交易方案希望能夠換取絲綢制作技術,可是全都被大漢給拒絕了,時間一長,其他國家便想到了用偷竊的方法擷取該技術。
當時我國與羅馬來往密切,羅馬的皇帝凱撒就曾經身着絲綢制品出席各種會議,在羅馬貴族圈裡引起轟動。彼時的西方國家各方面都較為落後,他們對于絲綢這種華麗的材料十分向往,後來知曉這種材料來自中國便紛紛花費重金購買。
據史料統計,當時羅馬人一年便要花四十萬金采購絲綢,這筆數字不可謂不瘋狂,羅馬皇帝看到如此巨額的财富流向國外十分不悅,下令強行禁止絲綢交易,可是為時已晚。
大量地下交易依然在暗中進行,有需求便有市場,許多羅馬人看到這種情況紛紛動起了小心思:既然正規交易價格太高,而羅馬人又非常喜愛這種面料,那麼何不偷渡前往東方并且偷回制作方法呢,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國内資金穩定,還可以自己制作絲綢賣給周邊國家,于是他們将這種想法彙報給了羅馬皇帝,皇帝聞訊後也預設了這個方式,于是一輪偷渡便開始。
當時的絲綢制作技術還十分機密,羅馬人一開始完全不明白其原理,連偷都不知道該怎麼偷,後來經過反複打聽,他們了解到這種絲綢的原材料是由一種名叫蠶的蟲子吐出來的。于是他們開始籌劃前往中國盜取一些蠶拿回國内培養,不過這種方式的難度非常高,因為蠶雖然在中國很常見,但是儲存十分不易,那個時代各方面技術都不發達,絲綢之路更是關卡密布,想要把蠶帶回去更是難于登天。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羅馬人經過一段時間讨論後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他們先是安排人員在中國找到一些竹子,然後把竹子中間全部打通做成拐杖的形狀,再将一些偷來的蠶和桑葉放在竹子中間,如此一來蠶既有吃的,竹子又可以保證通風,漫長旅途也不會導緻其死亡。
這個方法在今天看起來自然很簡陋,不過那個時代并沒有高端的檢測方法,關卡檢查大多也是肉眼檢視,是以羅馬人真的靠這個方式成功把蠶帶回了國内。後來又經過漫長時間的研究,他們終于掌握了絲綢的制作方法,不過由于地域化不同,他們的絲綢和漢朝的絲綢有着本質上的不同,品質上便相差甚遠。
但是最大的好處便是羅馬再也不用高價從中國采購了,他們有了自己的技術工廠,這樣一來中國一年便平白無故損失了數十萬金,換算到今天可以說損失了上千億人民币。而羅馬人學會這種制作方法後馬上大量開設廠房,他們将成品販賣到歐洲各地,建立了龐大的絲綢帝國。
如果絲綢這種技術一直由我國壟斷,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有着巨大的商業價值,可是當一個技術全球公開之後,便再難達到昔日輝煌。而羅馬人用這種不齒的方式學到了絲綢技術,也确确實實為西方國家節約了大量金錢,造福自己的後代。
從這件事情中我們需要吸取一些經驗教訓,以當今世界科技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例,他們有許多高端發達的技術專利,同時也運用這些技術從全世界攫取利益,同時建立了技術壁壘,其他國家幾乎沒有學到這些技術的可能性。
我們應有自己的創新精神,如果一味去模仿學習他人的技術,那麼終究隻能跟在身後,無法實作最終超越,國家隻有不斷培養創新型人才,同時保護這些技術專利,才能在國際舞台上越走越遠。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也是一樣,每個人都要富有創新精神,揚長避短,才能在生活中一帆風順。
參考資料:
《舊唐書·魏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