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這種思維談戀愛的人,隻會談一次就被傷一次,很難修成正果

之前和閨蜜聊天,談到我們很少有真正的愛情教育。

那些口耳相傳的愛情“聖經”,大多是人們從影視,言情小說,廣告裡面看來的。

然而,這些經過藝術加工或資本裝潢的作品,對男女分門别類的愛情熏陶,并不能教會我們真正意義上的親密與聯結。

起初,大家帶着憧憬步入現實,然後發現那些憧憬絕大部分不符合現實。

不斷碰壁到最後,甚至開始怨憎,最後退縮,選擇所謂的絕對安全。

閨蜜說:“那些生活一團亂麻的人,都苦苦念叨愛情。

他們寄希望于從天而降的拯救,卻不願意真正直面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如果他們正視了,就會發現改變的決定權在我們自己身上。”

她歎口氣:“其實我也一樣,我害怕真正意義上的自立。

我總是想,如果連情感也要自立了,那我該有多麼孤獨啊。”

閨蜜很沖突,她選擇了按部就班地直面生活,帶着痛苦與清醒看待現實,尋找答案。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依附理論”的說法。

是指一個人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尋求、親近另一個人的心理傾向。

對于這個人而言,當另一個人在場時,他會感到安全,不在場時,就會感到焦慮。

我更傾向于把另一個人用“理想愛情對象”代指,或者了解為“真愛”。

大部分希求愛情的人,内心都有關于理想對象的模闆,也或許有原型,甚至完全虛拟的拆解組合。

有這麼一類人,依附與寄生傾向都很嚴重。

甚至可能談了戀愛,還會渴求對象完美滿足自己的期待,嚴絲合縫于自己的愛情模闆。

重疊了會感到滿足,不符合了會感覺分外焦慮。

其實,這種在愛情中依附、寄生的思維,很容易毀滅親密關系。

毀滅之後,破壞者甚至會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

如果破壞者一直沒有自我覺察或者内省,那這類人以後仍舊會重演劇本。

要知道,無論對任何人而言,沒有正确看到愛情,就不能夠真正意義上享受愛情。

如果這類人想要自救,需要從以下3個方面重塑自己的思維。

用這種思維談戀愛的人,隻會談一次就被傷一次,很難修成正果

01

感覺到自己的戀愛投射

你有清醒地覺察到自己的戀愛需求麼?

比如以前,我是個沉迷于暗戀的人。

我并不想真正進入一段戀愛關系,我隻是享受喜歡一個人的那種戀愛的感覺。

當然,對方也并沒有喜歡我。

但後來我發現我在掩飾,我也想要情感上能有人依賴,也想要情感上的回饋。

假如明确表達了自己的喜愛,就會有被拒絕的風險。

而被拒絕在我内心中等于不被喜愛,我會感覺受到了威脅。

美國作家芭芭拉·安吉麗絲曾說過:

我們被灌輸了對于理想伴侶既定的想法或者叫做幻想,然後就開始了投射。

就像那時的我經常做夢,夢見一個完美的對象,會滿足我的全部幻想。

他不會否定我,會鼓勵認可我。

潛意識裡,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是以我讨厭别人的拒絕,因為那會讓我自慚形穢,甚至怒火中燒。

後來,談了一段戀愛,可他完全不符合我的理想标準。

相處的過程中,我愈加喪氣,最後選擇了分手。

剛剛分手的那段時間,我會把原因歸咎于我的運氣不好,不足以讓我遇到一個完美對象。

後來,我更加努力,以期待讓自己更快地能夠遇到真愛,能夠有人完美地按照我希望的樣子愛我。

然而,越努力越覺得空虛,越覺得現在的自己不值得被愛,一度又陷入了自怨自艾和自我貶低。

在《圓桌派》裡,窦文濤關于愛情有一種說法:

愛情是一朵花,嬌滴滴的,同時很脆弱,什麼考驗也經不住,也不要輕易考驗它。

相反要呵護它,别讓它受到疾風驟雨的破壞。

這個說法和弗洛姆有關愛的能力的知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的确,與其幻想被拯救,被别人治愈,依附在愛的對象身上,不如讓自己内心的愛充實、熱情、流動起來。

用這種思維談戀愛的人,隻會談一次就被傷一次,很難修成正果

02

重視自己在面對愛情時的擔憂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一句名言:

幸運的人一生都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們總是癡迷于用外在的東西填補内心情感的匮乏與缺失。

但對于一些心理上複雜的問題,幻想用“真愛”來解決未必是種輕松的解決方式。

内心匮乏的人,無法做出給予愛的行為。

因為幼時他們根本沒有感受到很多愛,長大之後也喪失了感受愛的能力。

愛的給予和得到的标準,在他們的内心世界裡極其動蕩。

嫉恨、怨怼、逃避等次生負面情緒,使他們的内心孤單以及錯亂。

親密關系會讓他們感覺窒息,不配得感會帶來很多痛苦和壓力。

偶爾壓力瀕臨峰值,更會讓他們感覺不受控制。

甚至會想要傷害他人和自我,破壞和毀滅親近的人和事物。

但,放輕松。

這些都沒關系,孤單和錯亂甚至是好事,同時也是覺察自己的時機。

試着放下讨厭自己的心情,回應自己的内心。

要知道,那些不好的經曆,都不是你的錯。

讓思維平靜下來,集中注意,重視當下的情緒和感受。

失控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仍有很多選擇。

你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去做決定,直面困境,你反而能感覺到身體和大腦逐漸回歸的控制感。

另外一個很小的建議是,不要輕易選擇擔憂。

就像臨床心理學家珍妮·西格爾說的那樣:

擔憂就是在錯誤的地點尋求答案和保護,且會妨礙我們讓他人感覺到被愛。

多關注自己的感受,不要過度思考與評判,然後把你感受到的愛與溫暖傳遞出去。

不過,有些擔憂是必要的,是警醒你暫停的信号。

比如人生低谷時,千萬不要因為擔憂,而抱着找救命稻草的心情進入一段戀愛關系。

因為那樣一定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暴露更多的問題。

無論任何時候,認清當下的困境和亟需解決的主要沖突都是必要且緊急的事情。

用這種思維談戀愛的人,隻會談一次就被傷一次,很難修成正果

03

了解自己在愛情中的創造力和積極性

榮格曾說:當你沒有意識到你的潛意識的時候,它就是你的命運。

寄生式愛情,是把自我價值寄托維系在一種關系中,通過剝奪耗竭“母體”資源,進而滿足單方面的匮乏的一種情況。

然而它是強壓之下個體尋求的一種情感寄托,并不是真正的愛情。

容易發展寄生式愛情的人,經常是不懂得如何自愛的人。

在親密關系中,長久的幸福和諧是需要方法的,首當其沖是要懂得給予愛、關心、責任。

自愛的人面對親密關系,不會使用剝削或者損害的方式。

自愛的人,更懂得“超限效應”,當遇到了不合适的人,不會苦苦索求感動自己。

而是會明白感情無法勉強,及時放下,并且尊重對方的拒絕。

因為他們認可感情和關系的自由,且兼具感性和理性,懂得付出的分寸,也懂得回饋的溫柔。

自愛很容易被錯誤地等同于自私,然而兩者并不一緻。

自愛是圓滿尋求豐富,是我愛你是以我需要你。

自私是匮乏追逐滿足,是我需要你是以我愛你。

自愛是忠于自我,在人際互動中逐漸尋找答案,完善自我。

自私的人會把依賴當成愛,一旦無法依賴就會沮喪痛苦。

他們有時會是剝削的姿态,有時會是讨好的姿态。

但本質上,都是一種過分的索求,即借助于某種方式來索求另一個人本來不想給的東西。

他們擅長依賴且依附于關系,别人經常是他們實作自我目的或者滿足欲望的工具。

希冀愛與尊重的夥伴們,請記得,我們永遠有無限可能性。

要想别人愛你,可以先試着讓别人感覺到被愛。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愛的人獲得的,永遠要比自私的人獲得的更加豐滿充實。

願大家,都能成為幸福且自愛的人。

作者|王京 小說創作者,古典文學沉迷者。涉獵中外哲學,相信但不迷信。喜歡鑽研個體心理學,堅信個體具有主動創造性,任何事情都有三種及三種以上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