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德國名帥龍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曆史忽視的軍界“老人家”

1944年盟軍實施諾曼底登陸後,西線德軍總司令連續三次易人,先後有龍德施泰特、克魯格和莫德爾三位陸軍元帥擔任此職,結果後兩位都以自殺收場,而唯獨龍德施泰特活到了戰後的1953年。包括隆美爾因為受“720事件”牽連而被逼自殺後,希特勒曾假惺惺公開予以“國葬”,而代表國防軍出席葬禮并緻辭的仍然是龍德施泰特,他照本宣科道:“隆美爾的心是屬于元首的”。

二戰德國名帥龍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曆史忽視的軍界“老人家”

龍德施泰特

這真是個莫大的諷刺,不僅僅因為隆美爾本來就死于希特勒之手,更關鍵的是,53歲的隆美爾到西線任職“B集團軍群”總司令後,仗着自己得寵和兵權在握,對這位年屆70的軍界前輩并不太尊重,全然忘記了四年之前的1940年法國戰役中,他不過是集團軍群總司令龍德施泰特下面一個小小的少将師長。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西方軍事文獻經常譯為“倫斯德元帥”,他1875年出身于普魯士軍人世家,據稱其家族從軍生涯多達850年,到1944年,其個人的服役時間也超過50年,是二戰德軍資格最老的将軍之一,軍中謂之“老人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晉升少校,1927年成為将軍,而這會的希特勒剛剛出獄沒多久,看見陸軍将領腿都發軟。

二戰德國名帥龍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曆史忽視的軍界“老人家”

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的1932年,龍德施泰特已經是當時德國最大的軍區(大柏林軍區)上将司令官,屬于國防軍中堅将領,是以,老龍的門生舊部遍布德國軍界,威望極高,這也是希特勒不得不重用他的主要原因。本來1938年龍帥已經因年齡原因退出現役,但波蘭戰役前夕仍然被重新招回,出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他的參謀長正是曼施坦因。

龍德施泰特是一個純粹的職業軍人,對政治基本不感興趣,在軍隊建設和作戰思想上既不勇于創新也不因循守舊,屬于中規中矩的德國軍官,比如對暗殺希特勒“720事件”,倫德施泰特就認為這是一種叛逆行為:“作為一個軍人,要受宣誓效忠的限制。”普魯士軍官團的傳統在他身上得到很好展現,生活嚴謹,執行指令,并且由于很早處于高位,具備相當的戰略眼光,硬要評價的話,應該算是位一流的将軍。

二戰德國名帥龍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曆史忽視的軍界“老人家”

高舉帥杖

首先,作為早期軍界領袖,龍德施泰特是希特勒重新武裝軍隊和擴軍備戰的重要幫手,這也是當時一批德軍将領的普遍沖突心态:既不想把德國拖入新的世界大戰,卻又對一戰的失敗耿耿于懷,希望德國軍隊恢複昔日的榮光,也是以被希特勒所利用。到二戰爆發時,德軍能夠成為一支望而生畏的軍事力量,包括龍德施泰特在内的一批人是出了力的,沒有相當的水準顯然不成。

其次,在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中表現出較高的指揮水準和執行力。“黃色方案”實施時,南方集團軍群沒有完全按照最高統帥部的作戰計劃執行,而是根據實際戰況,調動第10集團軍至華沙以北兜截波軍主力,進而圍殲了波軍大部。在“白色方案”行動中,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從阿登台地完成秘密突破,徹底擊敗英法聯軍,德軍的品質優勢固然存在,集團軍群總司令的指揮也占很大因素,大兵團的組織、開進和作戰本身就是複雜的,遂是以于1940年7月封帥。

二戰德國名帥龍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曆史忽視的軍界“老人家”

合影

再次,麾下名将輩出也證明了龍德施泰特的能力不俗,我們所熟知的德軍元帥如曼施坦因、克萊斯特、隆美爾、李斯特、萊茵哈特都出自龍德施泰特的所屬部隊,還包括未能封帥的古德裡安和霍特。有人認為他不算一流的将軍,源于經常性地将指揮權交與自己的部下,也有人說他這是普魯士軍官的典型風範,即不過多地幹涉下屬的指揮,其實無需争論,一個水準低下的進階将領,是不可能帶出如此一大票名将的,這是常識。

最後,他曾經極力反對與蘇聯開戰,在巴巴羅薩方案的制定階段,作為為數不多的幾個知情人,龍德施泰特就明确表示東方作戰不可取,一方面是一戰的經曆使其對兩線作戰有本能的恐懼感,一方面是對蘇聯軍事力量充滿未知的眩暈感,說明老龍在戰略上的眼光還是較為專業的。當然,最終他還是服從指令出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并取得了基輔戰役的大勝,至于1941年底的羅斯托夫失利不代表什麼,當時德軍是全線受挫。

二戰德國名帥龍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曆史忽視的軍界“老人家”

跟隆美爾在一起

面對希特勒關于撤出羅斯托夫的咆哮,他選擇主動提出辭職相挾,結果後者順杆就爬予以準許,而他的繼任者賴歇瑙也隻能繼續撤退。1942年3月起複為西線德軍總司令,因為希特勒仍要利用他的資曆和聲望,不過1943年以後龍德施泰特已非常消級,每天以看小說和逗愛犬打發時光,原因是他預感到德國必然戰敗,而沒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是得不出這種判斷的。

龍德施泰特此時對希特勒則是既敬畏又不滿:“不經希特勒的同意,我連前門的衛兵都不能調到後門去”。

二戰德國名帥龍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曆史忽視的軍界“老人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