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二战德国名帅龙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历史忽视的军界“老人家”

1944年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后,西线德军总司令连续三次易人,先后有龙德施泰特、克鲁格和莫德尔三位陆军元帅担任此职,结果后两位都以自杀收场,而唯独龙德施泰特活到了战后的1953年。包括隆美尔因为受“720事件”牵连而被逼自杀后,希特勒曾假惺惺公开予以“国葬”,而代表国防军出席葬礼并致辞的仍然是龙德施泰特,他照本宣科道:“隆美尔的心是属于元首的”。

二战德国名帅龙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历史忽视的军界“老人家”

龙德施泰特

这真是个莫大的讽刺,不仅仅因为隆美尔本来就死于希特勒之手,更关键的是,53岁的隆美尔到西线任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后,仗着自己得宠和兵权在握,对这位年届70的军界前辈并不太尊重,全然忘记了四年之前的1940年法国战役中,他不过是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下面一个小小的少将师长。

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西方军事文献经常译为“伦斯德元帅”,他1875年出身于普鲁士军人世家,据称其家族从军生涯多达850年,到1944年,其个人的服役时间也超过50年,是二战德军资格最老的将军之一,军中谓之“老人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晋升少校,1927年成为将军,而这会的希特勒刚刚出狱没多久,看见陆军将领腿都发软。

二战德国名帅龙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历史忽视的军界“老人家”

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的1932年,龙德施泰特已经是当时德国最大的军区(大柏林军区)上将司令官,属于国防军中坚将领,因此,老龙的门生旧部遍布德国军界,威望极高,这也是希特勒不得不重用他的主要原因。本来1938年龙帅已经因年龄原因退出现役,但波兰战役前夕仍然被重新招回,出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他的参谋长正是曼施坦因。

龙德施泰特是一个纯粹的职业军人,对政治基本不感兴趣,在军队建设和作战思想上既不勇于创新也不因循守旧,属于中规中矩的德国军官,比如对暗杀希特勒“720事件”,伦德施泰特就认为这是一种叛逆行为:“作为一个军人,要受宣誓效忠的约束。”普鲁士军官团的传统在他身上得到很好体现,生活严谨,执行命令,并且由于很早处于高位,具备相当的战略眼光,硬要评价的话,应该算是位一流的将军。

二战德国名帅龙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历史忽视的军界“老人家”

高举帅杖

首先,作为早期军界领袖,龙德施泰特是希特勒重新武装军队和扩军备战的重要帮手,这也是当时一批德军将领的普遍矛盾心态:既不想把德国拖入新的世界大战,却又对一战的失败耿耿于怀,希望德国军队恢复昔日的荣光,也因此被希特勒所利用。到二战爆发时,德军能够成为一支望而生畏的军事力量,包括龙德施泰特在内的一批人是出了力的,没有相当的水平显然不成。

其次,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中表现出较高的指挥水准和执行力。“黄色方案”实施时,南方集团军群没有完全按照最高统帅部的作战计划执行,而是根据实际战况,调动第10集团军至华沙以北兜截波军主力,从而围歼了波军大部。在“白色方案”行动中,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从阿登台地完成秘密突破,彻底击败英法联军,德军的质量优势固然存在,集团军群总司令的指挥也占很大因素,大兵团的组织、开进和作战本身就是复杂的,遂因此于1940年7月封帅。

二战德国名帅龙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历史忽视的军界“老人家”

合影

再次,麾下名将辈出也证明了龙德施泰特的能力不俗,我们所熟知的德军元帅如曼施坦因、克莱斯特、隆美尔、李斯特、莱茵哈特都出自龙德施泰特的所属部队,还包括未能封帅的古德里安和霍特。有人认为他不算一流的将军,源于经常性地将指挥权交与自己的部下,也有人说他这是普鲁士军官的典型风范,即不过多地干涉下属的指挥,其实无需争论,一个水平低下的高级将领,是不可能带出如此一大票名将的,这是常识。

最后,他曾经极力反对与苏联开战,在巴巴罗萨方案的制定阶段,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个知情人,龙德施泰特就明确表示东方作战不可取,一方面是一战的经历使其对两线作战有本能的恐惧感,一方面是对苏联军事力量充满未知的眩晕感,说明老龙在战略上的眼光还是较为专业的。当然,最终他还是服从命令出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并取得了基辅战役的大胜,至于1941年底的罗斯托夫失利不代表什么,当时德军是全线受挫。

二战德国名帅龙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历史忽视的军界“老人家”

跟隆美尔在一起

面对希特勒关于撤出罗斯托夫的咆哮,他选择主动提出辞职相挟,结果后者顺杆就爬予以批准,而他的继任者赖歇瑙也只能继续撤退。1942年3月起复为西线德军总司令,因为希特勒仍要利用他的资历和声望,不过1943年以后龙德施泰特已非常消级,每天以看小说和逗爱犬打发时光,原因是他预感到德国必然战败,而没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是得不出这种判断的。

龙德施泰特此时对希特勒则是既敬畏又不满:“不经希特勒的同意,我连前门的卫兵都不能调到后门去”。

二战德国名帅龙德施泰特:地位超然,被历史忽视的军界“老人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