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微生物科學資料中心

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

談及它們,你定會避之不及。但是,你知道嗎?在地球生物圈,它們占據着重要位置——環境、食品、醫藥、健康、工業、農業、化學化工、材料、生物安全,與人類存續相關的所有環節,幾乎都與它們有關。其家族成員還包括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螺旋體……它們,都是微生物。

微生物研究,是科技界持續關注的熱點,也正是以,微生物科學資料成為一種重要戰略資源。

國家微生物科學資料中心

2019年6月,作為我國首批啟動的20個國家科學資料中心之一,依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與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機網絡資訊中心等機關共建的國家微生物科學資料中心,開始承擔起儲存、整合、挖掘、利用微生物科學資料的重大使命。

模式微生物、基因序列、标本、菌種……從開始的自有資料共享,到如今,國家科技計劃彙交資料、期刊資料、華大基因等測序公司資料源源不斷地彙集,你能想象嗎?這裡,已彙集資料條數超過40億、3PB;這裡,已成為我國最重要、在世界上有極大影響力的微生物科學資料中心。

不僅如此,國家微生物科學資料中心還制定了第一個微生物資料領域的國際ISO資料标準,覆寫資源、物種、組學、功能等方面的資料管理與釋出。他們還在此基礎上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資料管理平台,在國内外上百家機關使用。

國家微生物科學資料中心

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馬俊才時常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國際上已經有GENBANK、GISAID等比較知名的微生物資料庫,如果科學是無國界的,為什麼我們還要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馬俊才的回答總是耐心而堅定——

“國家微生物科學資料中心與這些資料庫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它的建立,既是為了保障國家微生物資料主權,也是為了依法依規推動資料共享和國際交流。”

馬俊才說,目前幾家比較大的資料庫均在國外,資料收錄和公布的流程比較複雜、時間比較長,有些資料庫的下載下傳還要收費。

“我們國家财政支援的科研所産生的資料,中國科學家使用還得給别人交錢,這合理嗎?”

好消息來了!馬俊才說,作為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中心資料資源全部免費共享,“這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我國科學家不能使用我國資料的窘境”。

有了科學資料,還要讓資料“活”起來——

國家微生物科學資料中心在資料的加工整理和分析挖掘上下了大功夫。馬俊才說,他們以國家微生物科學資料中心為依托,與國家食品安全領域開展合作,建立了國家食源性緻病微生物全基因組資料庫及溯源網絡,對31個省區市的60種食品基質、9000株細菌、500株真菌、500株病毒的菌種進行測序,并建立了相應的大資料平台和應用系統,保障國家食品安全。

接下來的目标是什麼?馬俊才說:“我們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建立更多資料标準、牽頭國際重大合作計劃,争取吸引更多國内、國際科學家把科學資料提供給我們,建立更多具有國際權威的微生物資料庫。”

(本報記者 齊芳)

來源:《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4日 01版)

責編:張永群

編輯:常瑩 朱曉帆 孫小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