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善守名将傅作義,他設計的這種工事連日軍都佩服,認為無可挑剔

傅作義并不是天生就特别能挺能熬。換言之,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打仗,都是從打中學,學中打,有的越打越爛,有的卻越打越能打,最後就真的登上了名将殿堂。傅作義無疑屬于後者。

長城抗戰以來,雖然尚未與對手進行過面對面的直接交鋒,但傅作義對日軍火炮和坦克的威力早有耳聞。顯然,要克敵,就必須先克敵之火炮及坦克。

來到順義後,傅作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着手下的參謀和工兵,到牛欄山前線視察地形。

善守名将傅作義,他設計的這種工事連日軍都佩服,認為無可挑剔

牛欄山既不高也不險,從布陣的角度來講,絕對算不上是一個有利地形。不過高手與庸手的差別就在于,高手往往可以化腐朽化神奇,而庸手,你就是給他再好的牌,他都可能輸得一塌糊塗。

傅作義雖然不會近景魔術,但他的防守要訣比魔術還神奇,叫做“七分用土,三分用槍”。圍繞這一要訣,傅作義讓人把他腦子裡勾畫出來的掩樣和戰壕樣式,逐一繪制成圖,然後下發各連隊,并發動順義當地的上萬群眾,軍民協手,搶築出了一個相當複雜而又極其實用的工事建築。

在牛欄山之戰還沒開始前,第八師團曾派出飛機進行試探性轟炸,但對工事的損壞極小,守軍傷亡更是微乎其微。牛欄山之戰結束後,日軍為此特地組團對這些工事進行了參觀,結果令他們十分吃驚。

善守名将傅作義,他設計的這種工事連日軍都佩服,認為無可挑剔

眼前的牛欄山和長城一帶的山地沒有什麼不同,也是石頭山,而且一塊塊石頭都非常堅硬,但傅作義一手打造的工事卻愣是做到了幾乎無可挑剔,具有“相當之價值”,實為“最新式之堅固陣地”。

看到這裡,我們也感到奇怪,這傅作義究竟是何方神人,他是怎樣用他的金鋼鑽,在這片石頭縫裡挖出如此“良好之戰壕”的呢?那萬名當地勞力當然功不可沒。在南天門那一帶,恐怕一下子也找不到這麼多人,但到了北京郊區,人口密集之所在,可以做到一呼百應。

最主要的還得歸功于傅作義“七分用土”的水準。他在陣地前面先挖了兩道外壕,外壕外面埋了地雷。地雷是幹什麼用的?防坦克。鬼子的坦克不是很厲害嗎,我先讓你嘗一下鐵家夥的味道。

如果地雷還不過瘾,扒不下你的皮來,那咱再試試外壕。需要說明的是,這兩道外壕不是普通的壕溝,裡面是不放人的,為侍候鬼子坦克之專用——每道外壕寬深各四米!就算你躲過了地雷,可是外壕你能跨得過來嗎?除非是接兩塊鋼闆出來。

善守名将傅作義,他設計的這種工事連日軍都佩服,認為無可挑剔

長城抗戰之牛欄山(1)連載,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