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桓公第一信臣:并非管仲與鮑叔牙,而是高姓始祖

談及齊桓公,我們都會想到管仲與鮑叔牙這一“管鮑之交”,鮑叔牙擁立齊桓公繼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治國,之後才有齊桓公号令諸侯,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齊桓公能夠繼位的最大功臣并非鮑叔牙,治國之後最信任的大臣也并非管仲,而是高姓始祖——高傒。

齊桓公第一信臣:并非管仲與鮑叔牙,而是高姓始祖

齊國奸臣弑君,諸子争奪君位

春秋中期,齊國迎來一場内亂,源頭始于齊襄公。

齊襄公是一個荒淫無道、胡作非為、言而無信之人,與異母妹妹文姜亂倫,為了與文姜私通而殺死妹夫魯桓公,還為了年少時的私怨而在兩國盟會上殺死鄭國國君鄭子亹(wěi)等,這讓齊襄公國際風評很差。當然,齊襄公最大的錯誤是對下屬言而無信,他派連稱、管至父到葵丘駐守,約定瓜熟時節前往,明年瓜熟時節派人替換他們,結果到期之後齊襄公翻臉不認賬,于是連稱、管至父怒而策劃叛亂,勾結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殺死了齊襄公。

當時,最有資格繼位的是三個人,即齊襄公之子齊季、齊襄公二弟公子糾、齊襄公三弟公子小白,但齊襄公被殺後齊季非常危險,就主動逃亡到了楚國,而公子糾與公子小白一直是齊襄公要除掉的目标,很早的時候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是以,齊襄公被殺之後,公孫無知沒有競争者,于是非常輕松地自立為國君。

公孫無知繼位之初,對大夫雍廪很不禮貌,《左傳》中說“公孫無知虐于雍廪”,導緻雍廪懷恨在心,第二年趁公孫無知外出遊玩之際,雍廪派人殺死了他。

這時,齊國國内沒有适合的繼承者,公子糾與公子小白誰先到達齊國,誰就能在君位争奪戰中占據顯著優勢。在這一場賽跑中,公子小白看似隻有50%的機會,但實際上他有一個強大的助力——齊國上卿(猶如後世宰相)高傒。

齊桓公第一信臣:并非管仲與鮑叔牙,而是高姓始祖

高傒精心謀劃,公子小白繼位

公孫無知死後,高傒立即傳出消息,暗中從莒國召回公子小白,魯國獲悉之後也派人護送公子糾回國,并讓管仲帶人襲擊公子小白,阻止後者回國。接下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管仲射出一箭,公子小白假裝中箭死去,進而蒙騙了管仲與公子糾,之後公子糾慢悠悠地回國,而公子小白立即快馬加鞭,很快就與前來接應的高傒會合。公子小白進入齊都之後,高傒立即擁立他為齊國國君。

六天後,公子糾來到齊國邊境時,被高傒毫不客氣地擋了回去。之後,魯國惱羞成怒,派兵攻打政局不穩的齊國,由于齊國剛立新君,上下意見不一,有的說迎戰,有的說議和,還有的說遷都,高傒力主抗戰,指揮齊軍一舉大敗魯軍。高傒的這一場勝利,不僅讓剛立新君的齊國度過危險期,而且還逼迫魯莊公交出公子糾、管仲等人,消除了内亂的後患。

可以說,在公子小白登基前後,高傒至關重要,沒有他就很難有齊桓公。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由于齊襄公沒有指定繼承人,公孫無知弑君又被殺,那麼公子糾是齊僖公次子,公子小白是三子,按照周朝繼承法裡的長幼有序的規則,君位應該是公子糾的。是以,擁立齊桓公之功,最大的不是鮑叔牙,而是高傒。

齊桓公第一信臣:并非管仲與鮑叔牙,而是高姓始祖

齊桓公霸業史,高傒厥功至偉

齊桓公在位時,任用了一批人才,最廣為人知的是管仲、鮑叔牙、隰(xí)朋等人,但實際上高傒也是齊桓公稱霸、管仲改革的關鍵人物之一。

當時,高傒是齊國上卿,掌握着齊國的軍政大權,是以齊國大部分重要決策與執行,都很難繞過高傒。與清朝皇帝幾乎可以插手任何事情不同,中國大部分時間内對皇權是有制約的,在春秋時期君權受到制約更為明顯,什麼職位做什麼事,國君不能随便幹涉,最典型的是晉國卿位家族,幾乎架空了晉國國君權力,是以後來才有三家分晉。遇到強勢君王,上卿權力會被侵蝕,但從史書記載來看,齊桓公對高傒一直信任有加。

齊桓公第一信臣:并非管仲與鮑叔牙,而是高姓始祖

管仲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是“三其國,五其鄙”,即“制國以為二三分國都,五分鄙野”。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齊桓公帥五鄉,國子帥五鄉,高子(高傒)帥五鄉。

魯國毗鄰齊國,兩國曆史上沖突很多,但齊桓公想要稱霸諸侯,處理好與魯國的關系很關鍵。當時,魯國慶父弑君,導緻魯國大亂,即“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齊國出手幫助了魯國穩定局勢,之後齊國不僅沒有落井下石,反而派高傒與魯國簽訂盟約,後來高傒親率大軍幫助魯僖公繼位,最終修複了兩國關系。典故“猶望高子”,即是魯人對高傒的感激。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即得管仲,與鮑叔牙、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漁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司馬遷的這段記載,說明了高傒在管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但司馬遷将鮑叔牙、隰朋排在高傒之前,可能不太符合曆史,實際上高傒身為上卿,又的确有所作為,理應排在鮑叔牙、隰朋之前。

齊桓公第一信臣:并非管仲與鮑叔牙,而是高姓始祖

高傒耄耋之齡,再度力挽狂瀾

齊桓公晚年,在對繼承人的安排上,就更能展現出他最信任的人是誰了。

齊桓公有六個兒子,但他選擇的繼承人是第三子公子昭,并将公子昭托付給了高傒,同時在确立齊國霸主地位的葵丘會盟上,齊桓公确立了公子昭的繼承人地位,并與宋襄公有過約定,即誰的國家發生叛亂可以互相幫忙鎮壓。當時,管仲、鮑叔牙、隰朋等都還沒有去世,齊桓公卻偏偏将公子昭托付給了70多歲的高傒,其中意義不言自明。

我們都知道,齊桓公晚年寵信奸臣豎刁和易牙,導緻他被活活餓死,然後豎刁和易牙迎立公子無虧(齊桓公長子)為國君。對此,85歲的高傒帶頭反對,其他群臣也紛紛響應,豎刁和易牙惱羞成怒,直接實行兵變,殺了不少反對的大臣,由于高傒威望太高,判軍不敢殺他。這時,高傒眼看暫時很難平定叛亂,于是就開始謀劃:首先,他安排公子昭立即出城向宋國求助,自己則在齊國做内應;其次,挑撥齊桓公其他兒子,激發他們的野心,讓他們與公子無虧争奪君位,導緻齊國國君遲遲沒能正式确立。

齊桓公第一信臣:并非管仲與鮑叔牙,而是高姓始祖

等到公子無虧勝出成為國君之時,公子昭已經召來了救兵,之後高傒設計殺死了豎刁,召集其他大臣攻打王宮,裡應外合把公子昭迎進城,随後公子昭成為齊國國君,史稱“齊孝公”。這是高傒最後一次在齊國發揮他的影響力,時年86歲。之後,高傒基本告别政壇,但一直活到公元前637年,91歲時才去世,堪稱春秋版郭子儀。

齊國與宋國并不接壤,為何他會與宋襄公有此約定?原因在于宋襄公是一位迂腐、守信之人,典故“宋襄之仁”中就展現了他的性格,是以齊桓公與他有此約定,基本可以确定未來宋襄公可以踐約。但高傒性格與宋襄公不太相同,為何齊桓公将公子昭托付給他?原因很簡單,高傒才是齊桓公最為信任之人,不托付給他托付給誰?由此也可以看到,盡管齊桓公死得恥辱,但他對輔佐繼承人的安排卻非常成功——宋襄公與高傒都忠于約定。

齊桓公第一信臣:并非管仲與鮑叔牙,而是高姓始祖

那麼,作為齊桓公霸業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個人,高傒到底有何來曆呢?

其實,高傒是齊國公族之人,姜姓呂氏,齊孝公的曾孫。齊孝公将一個兒子封在了高邑,即如今的山東禹城縣,因而此人被稱為“公子高”或“呂高”。呂高孫子叫呂傒,後來就以封地名稱為氏,被稱之為“高傒”。《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齊國公子高之孫,開始以“高”為氏,即高傒為高姓之祖。高傒特殊的身份,也是齊桓公對他信任有加的原因之一。

可惜的是,談及齊桓公的霸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管仲與鮑叔牙,而一代名臣高傒卻被人遺忘了。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