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許世友上将解甲歸田後發一個大脾氣,遲浩田上将忙了大半年!

衆所周知,遲浩田上将曾是27軍的小兵,也是許世友上将的部下。50年代末,許世友在南京軍區當司令員時,有人要将遲浩田調出27軍,遲浩田不願走,結果許世友親自發話,誰也不準調走遲浩田!人稱許世友在關鍵時刻幫了遲浩田一個大忙,也成就27軍出了兩個上将。

時至1985年初,許世友已經解甲歸田好幾年,算是在家賦閑養老。一次,某機關要在青島召開座談會,許世友覺得應當參加會議,于是決定離開南京遠行一次。

為什麼要去,青島是他戰鬥過的老地方,此外,他還有一個心願:在路過濟南時,去向濟南戰役中犧牲的九縱烈士們敬獻花圈,以表心中懷念之情。

遲浩田時任濟南軍區政委。

許世友上将解甲歸田後發一個大脾氣,遲浩田上将忙了大半年!

臨行前,許世友親自給遲浩田打電話,說:

“我最近路過濟南,想為解放濟南的烈士,特别是九縱烈士墓地敬獻花圈,請做好準備。”

許世友說的九縱,就是27軍的前身。

遲浩田接到電話後,立即派人安排,不料問題來了,在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各個縱隊的烈士都有,唯獨沒有找到九縱的烈士。

結果,許世友乘坐火車到了濟南,說:“通知小遲到車上彙報情況。”

遲浩田趕過去,把上面的情況向許世友作了彙報,然後說:“請老司令下車吃餐便飯。”

許世友一聽九縱的烈士墓沒有,就發脾氣了,說:

“既然九縱的烈士墓尚未找到,我就不在濟南下車了。”

他停了一下,忍不住又說道:

“毛主席點名讓我打濟南,原定要打幾個月,結果我們8天8夜就打下來了,勝利來之不易,這是用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我們不能忘記他們。他們是我們的戰友,是解放濟南的英雄,我們今天的好日子是他們用命換來的。解放濟南九縱犧牲了1000多人,怎麼就找不到墓地呢?埋到哪裡去了?你繼續查找。找到後告訴我一聲,不然我們對不起犧牲的烈士,對他們的親人也無法交代。我們九縱不是有一個好傳統:戰鬥中不準丢一名傷員和烈士嗎?是以,戰士奮勇殺敵,知道傷了有人救、犧牲了有人管。是以,他們跟随我們南征北戰,跟随共産黨為窮人打天下。”

許世友上将解甲歸田後發一個大脾氣,遲浩田上将忙了大半年!

許世友發了脾氣,濟南沒下火車,當天也沒吃中飯,隻是要遲浩田代他本人向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的紀念碑獻上一個花圈

這一下令遲浩田着慌了。他回去後立即給27軍政委打電話:“盡快找到九縱烈士墓地,落實許司令的訓示。”

他要求27軍根據所存烈士資料盡快來濟南尋找九縱烈士墓地。随後27軍軍部召集三名機關幹部組成了尋墓小組,即刻趕往濟南尋找烈士墓地。

尋墓小組到了濟南後,遲浩田親自來飯店看望他們,說:“濟南軍區一定大力支援尋墓工作,我已向山東省委反映了情況。”

尋墓小組也決心很大,表态努力尋找,一定落實好老司令的訓示。

随後,尋墓小組到山東省查閱資料得知,九縱打濟南時是從城東邊進攻,而濟南外城東邊屬于曆城縣,是以九縱的烈士沒有安葬在濟南市英雄山,極有可能埋葬在曆城縣,于是立即趕往濟南城東的集中和散葬的三個陵園,逐一檢視。

在曆城縣烈士陵園,從業人員告訴他們,這裡有1100多個墳,大多數是九縱的。當初修建墓地時沒有立碑,隻在墳頭邊插了木牌。後來九縱一路南下作戰,離開了濟南,時間久了,木牌朽爛,無法分辨木牌上的字迹,人名和墓地已經對不上号,是以都作無名烈士安葬了。

尋墓小組又了解到,在距孫村鎮10多公裡的荒山裡有70多個墳墓,其中九縱有46名烈士,但這個陵園長期無人管理,長滿了荒草。這些墳墓沒有立碑,但當地老百姓在每個墳頭豎立了一個小石碑,雕刻了烈士的姓名和職别,是以得以保留下來。

尋墓小組立即趕過去,逐一對烈士墓地石碑拍照。

許世友上将解甲歸田後發一個大脾氣,遲浩田上将忙了大半年!

巧合的是,九縱下屬的三個師及直屬部隊均有烈士安葬于此。可是,他們回去一查,27軍烈士登記表上卻并沒有這46名烈士的名字。後來,他們才從老百姓口中了解到,解放濟南時九縱醫療隊住在孫村鎮,這裡收治的都是重傷員,很多重傷員犧牲了,就安葬在這裡。而他們沒有被登記在冊,隻是作為失蹤人員進行統計的。

墓地找到後,尋墓小組與濟南市民政部門商議,把46位烈士墳墓遷到濟南市英雄山烈士陵園,但國家民政部有規定,土葬墳墓一律不準搬遷,特殊情況要經民政部準許。遲浩田說:“那就請示濟南市委。”

濟南市委答複:九縱為解放濟南做出了突出貢獻,是第一個攻入濟南城的英雄部隊,又是幾個縱隊中傷亡人數最多的,而濟南市英雄山烈士陵園沒有一個有名有姓的九縱烈士陵墓,這46人有特殊的代表意義,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同意遷到英雄山烈士陵園。”

遷墳時,27軍已赴老山前線作戰。遲浩田又決定:由濟南軍區協助烈士陵園承辦,墓地樣式與濟南英雄山烈士陵保持一緻,采用青石建造墓前立碑。

遷墳工作完成後,尋墓小組進一步核實九縱烈士的情況,得出了一個完整的數字:九縱參加濟南戰役犧牲幹部149人,戰士1317人,共計1466人,連同負傷的共計萬餘人——許世友說的數字,沒錯兒。

27軍副軍長楊學林聽了彙報後說:“我們有1466個烈士,陵園裡隻安葬了46個,我們要建個烈士紀念碑,把所有烈士的名字都刻在紀念碑上,永留英名。”

濟南市民政部門同意了。

于是,尋墓小組請專家設計了烈士紀念碑,并決定以濟南市民政部門為主修建,預算15萬元,位址選在了解放閣。遲浩田又親自與山東省委聯系,商定由省市出資修建紀念碑。

就在這時,1985年10月,許世友在南京去世了。他沒等到紀念碑修好的這一天。

但是,有人說:“許司令發了一個脾氣,遲政委忙了大半年,為烈士們做了一件好事。”

1987年,烈士紀念碑開工時,遲浩田已調任解放軍總參謀長。建碑又遇到了一些問題。27軍的同志前往北京,找到遲浩田,反映了修建紀念碑存在的困難,遲浩田又與山東省委商議,不久,烈士紀念碑修建落成——改為了濟南戰役犧牲的烈士(非僅僅九縱烈士)紀念碑,将九縱的烈士排在最前面。

27軍走出的兩名上将,共同為1466名烈士們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