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獨具特色的吉祥紋飾圖案符号背後是中華民族的向善向美

獨具特色的吉祥紋飾圖案符号背後是中華民族的向善向美

正在上海市曆史博物館展出的《福祿壽喜 美好生活——中華吉祥文化特展》選取自然、曆史、藝術等門類的展品近300件,闡釋吉祥文化數千年傳承發展演變,及其對百姓生活與中華文化的多層次影響。

在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吉祥文化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支流。先民們巧妙地運用人物、走獸、花鳥、文字等,通過借喻、比拟、雙關、諧音、象征等手法,來表達自己對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透過一個個紋飾、圖案、符号,可以看到中國人的生命意識、審美情趣、家國情懷和民族性格。

由上海市曆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曆史博物館)與浙江自然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福祿壽喜 美好生活——中華吉祥文化特展》日前在上海市曆史博物館拉開帷幕。這是三地三種不同類型文博機關的首次跨界合作,選取自然、曆史、藝術等門類的展品近300件,闡釋吉祥文化數千年傳承發展演變,及其對百姓生活與中華文化的多層次影響。

人們在對自然的觀察實踐中萌發了原始的吉祥觀念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說白了,吉祥就是人們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向善向美。”據上海市曆史博物館城市史研究部副主任陳漢鴻介紹,受制于生産力水準和認知世界的能力,先民對神秘莫測的宇宙萬象和諸多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動植物的特性充滿幻想與猜測。在與自然的共處中,先人們摸索着認識自然,嘗試着溝通天地,在觀察和實踐中萌發了原始的吉祥觀念。

比如,在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發現有烏龜、鳄魚、鳥、蟠蛇、鹿等動物紋樣。這種明确有意識的創作行為,應源于人們對自然的長期觀察。再比如,兩隻鳥共同環繞着太陽,構成了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蝶形器的主要紋飾。這也被視作一種早期的太陽崇拜。

逐漸地,人們将生活情感融入到對自然的觀察中,常因動植物的名字諧音或某種特殊習性而将美好寓意賦予它們。這個過程中,往往展現國人趨利避害、積極向上的觀念。

以虎為例,這是一種很兇悍的猛獸,但正因為它的威猛,在民間文化中,有驅疫辟邪之用,象征着震懾力;虎同“福”諧音,又寓意富貴盈門、家宅興旺。是以,傳統觀念中,中國人喜歡給嬰幼兒戴虎頭帽,寄托對下一代的殷切關愛。而不同地區虎頭帽的樣式特點也不盡相同。

中原地區的虎文化最為發達,常用虎本身的黃色和大紅大綠等對比鮮明較為顯眼的顔色作為主色,非常喜慶;北部和東北地區多用黑色、綠色和白色,風格粗犷敦實;江浙一帶的刺繡業發達,虎頭帽樣式風格細膩、精巧、雅緻、恬靜、色彩層次比較豐富,制作更加逼真。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文化無處不在

據記載,至秦漢時期,吉祥文化已經生長出初步的象征體系。隋唐以降,吉祥紋飾趨于世俗化,開始流行于各個階層之間,題材更加豐富,大量花草植物鳥禽圖樣被廣泛應用。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系統化程度。傳統吉祥圖案把自然物人格化、理想化,使天人關系成為審美的演繹,不同的自然意象被人為聯結與疊加,展現更濃烈與純粹的吉祥期冀。比如,遊魚嬉戲蓮間代表“連年有餘”,蜘蛛脫巢而降寓意“喜從天降”,猴子爬上馬背象征“馬上封侯”,漫天飛舞的紅色蝙蝠圖案寓意“洪福齊天”,帶冠的雄雞與雞冠花組合象征“冠上加冠”等。

古往今來,人們總是願意把千言萬語說不盡的美好祝福,提煉成為有趣、正能量、故事性的符号,進而幫助自己從心理層面、生活層面樹立信心,激勵奮進,用勤勞的雙手去創造更幸福美好的生活。無論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吉祥文化無處不在,伴随着每個人的出生、求學、成家、立業……成為中華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展廳内展陳了一幅富貴平安圖軸。它由平劇家梅蘭芳、荀慧生、黃桂秋、姜妙香、程硯秋和尚小雲等合作繪制,所畫梅、竹、牡丹、山茶、雙魚及博古架是一幅典型的案頭清供圖。畫作款識:富貴有餘竹報平安,梅蘭芳補墨梅并題,荀慧生畫牡丹,黃桂秋用雙勾法補竹,姜妙香畫瓶架,程硯秋畫紅山茶,尚小雲畫雙年魚,是非常難得的衆多戲曲名家之手迹。

“以福祿壽喜為代表的傳統吉祥圖案傳承至今,雖然内涵與功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如今的中國也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并沒有改變。”上海市曆史博物館館長胡江說,在國際形勢和全球疫情複雜多變的當下,當全人類成為命運共同體,吉祥文化也為世界送上國泰民安的美好祝願。

作者:李婷

編輯:範菁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