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甫泛舟清溪,吟誦了一七律,很接地氣,更顯輕松惬意

杜甫的詩歌深受讀者喜愛,一方面是因為詩聖的作品沉郁頓挫,非常善于在詩行中融入個人的愛國情感,讓人們可以感受大唐王朝繁榮和衰落的曆史,得到很多啟迪。另一方面也因為作者的文學造詣非凡,後世的詩歌愛好者可以從中學到很多寫作技巧。

比如北宋的黃庭堅和南宋的楊萬裡,都曾從杜詩中汲取營養,繼承并發揚了其現實主義的風格,最後才成為詩壇的大家。不過老杜的作品風格也不是一成不變,下面介紹的是杜甫泛舟清溪,吟誦了一七律,很接地氣,更顯輕松惬意。

杜甫泛舟清溪,吟誦了一七律,很接地氣,更顯輕松惬意

進艇

唐代:杜甫

南京久客耕南畝,北望傷神坐北窗。

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飛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雙。

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罂無謝玉為缸。

杜甫泛舟清溪,吟誦了一七律,很接地氣,更顯輕松惬意

唐肅宗上元二年,杜甫終于暫時結束漂泊多年的流浪生涯,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成都的一個草堂。此時的詩聖已經人到暮年,歲月滄桑,當年胸懷大志的少年,早已嘗遍了世間的冷暖,如今終于願意放下得失與困擾,在浣花溪邊上與妻兒一起安享晚年。

詩人開始學習種菜養花,釣魚捕蝦,還不時地在溪流上進艇(劃船)。這首詩就是描寫作者在草堂生活的感受,彰顯出一種恬淡閑适的心境。

杜甫泛舟清溪,吟誦了一七律,很接地氣,更顯輕松惬意

詩聖向來憂國憂民,即使暫時安頓下來,依然不忘國事。老杜身在南京(指成都),卻心情不定,他望眼欲穿,而朝堂和國君卻如此遙遠。詩人想象那些宮阙亭台,在經曆過叛軍踐踏之後,應該早已滿目瘡痍,不僅昔日繁華蕩然無存,而且還顯得搖搖欲墜,也令人黯然神傷。

“久客”,表達了詩人安居之久,也說明了他離開京城已有很長時間,是以心中十分牽挂。而“傷神”,則暗示出詩人一直坐卧不甯,惦記着蒼生和社稷。

杜甫泛舟清溪,吟誦了一七律,很接地氣,更顯輕松惬意

不過詩人轉念又一想,自己在此空自挂念,既無人知曉,也不起任何作用,身體反而變得越來越憔悴,不如和家人一起出遊散心。于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他身着布衣,牽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清溪上鼓棹飄蕩。不遠處的水面上,還遇見一些孩子在無憂無慮地嬉戲。

老杜記不得多久沒有如此放松了,也期待着以後的日子能夠越來越好。波光雲影,令人心胸開闊;稚子浴江,讓他愉悅舒暢。身邊還有糟糠之妻,一起攜手變老,共同享受鄉野中的甯靜悠閑,即使神仙生活也不過如此。

杜甫泛舟清溪,吟誦了一七律,很接地氣,更顯輕松惬意

詩人正沉浸在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中,忽然看見溪岸邊的蝴蝶翩翩雙飛,你追我逐,顯得如此纏綿和溫情;水面上的荷花也似雙栖鴛鴦,并蒂挺立,令人無限惬意。

人生苦短,情誼深長,蛱蝶和芙蓉尚且如此缱绻,老杜也忽然覺得自己虧欠妻子的實在太多。這些年來,他獨自東奔西走,妻兒在家卻缺吃少穿,可是老妻卻默默地用自己柔弱的身體扛起家庭重擔,更無怨無悔地相伴他多年。

杜甫泛舟清溪,吟誦了一七律,很接地氣,更顯輕松惬意

詩人想到這裡,覺得自己今天一定要悉心照顧好老妻,于是他趕緊把煮好的茶湯和榨好的甘蔗漿,用瓷壇來盛裝,雖然不比玉缸精緻,但放在艇上,卻可以随取随飲。謝,這裡指不亞于。

尾聯寓意深刻,“茗飲”,味道有些澀苦,代表着過往的艱難和窘迫;“蔗漿”,入口甘甜,象征着未來的幸福生活。“瓷罂”,意味着樸實平淡的日子;“玉缸”,傳達出奢華腐朽的人生。此時杜甫已經超凡脫俗,根本不在意物質條件的豐富,隻喜歡恬靜閑适地觀賞夕陽西下、晚霞逸秀。

杜甫泛舟清溪,吟誦了一七律,很接地氣,更顯輕松惬意

縱覽杜甫的這首七律,刻畫細膩,寄寓深遠。首聯描寫詩人避亂日久、北窗獨坐,極目北望中頓生一種悲怆的情緒。颔聯展現出在晴朗的日子裡,詩人與老妻幼子暢遊清江,極富情趣。

頸聯描繪出浣花溪畔“俱飛蛱蝶”和“并蒂芙蓉”的美景,表達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也象征着夫妻雙宿雙飛、永不離分。最後詩人與家人一起享用茶漿,雖然容器簡陋,但在漂泊中暫得團圓安穩,既是人生之幸,也顯得恬淡閑适。這樣的詩作更接地氣,也讓讀者讀起來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