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軍也曾建立敵後根據地,可為何越打越弱、兵力持續減少?

談到抗戰曆史,人們一般會聯想到“兩大戰場”:由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以及由八路軍、新四軍主導的敵後戰場。“兩大戰場”的觀點基本正确,但又略顯籠統。實際上,八路軍、新四軍在戰争後期掌握主動權後,也曾發起正面攻勢,拔除日僞軍的據點;而國民黨軍隊在戰争初期遭受較大損失時,也曾采取過遊擊戰的形式,同日軍對抗。隻不過,國民黨的敵後遊擊戰,遠沒能取得八路軍、新四軍的那種戰果。

國軍也曾建立敵後根據地,可為何越打越弱、兵力持續減少?

抗戰初期,八路軍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通過敵後遊擊戰屢創戰果,引起了國民黨方面的注意。1937年底,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上,會上有人提出“遊擊戰重于正規戰”,但還沒引起廣泛的重視。1938年以後,随着日軍侵略的不斷擴大加深,“重視遊擊戰”的觀點,終于引起了國民黨高層的關注。1938年10~11月,國民黨相繼在南嶽、武漢召開進階将領會議。會議上,蔣介石提出:遊擊戰重于正規戰。

此後,蔣介石大刀闊斧,對軍事體系進行了一番局部改造,例如撤銷“軍團”、“兵團”等建制;重新劃分全國戰區,設立了若幹遊擊區;将三分之一的軍力置于敵後方。與此同時,為了适應敵後作戰的需要,蔣介石還采納朱德、葉劍英的建議,建立“遊擊幹部訓練班”。1939年1月,國民黨軍訓部又編寫《遊擊戰綱要》一書,下發至各戰區。可以看出,國民黨此時也比較重視敵後抗戰,尤其是敵後遊擊戰。

國軍也曾建立敵後根據地,可為何越打越弱、兵力持續減少?

但總體來看,國民黨的“敵後抗戰”,遠不及八路軍的戰果輝煌。縱觀抗戰曆史,八路軍的敵後根據地越來越大,兵力越來越多,政權越來越穩固。抗戰後期,八路軍甚至能在局部地區集結優勢兵力,對日軍形成反包圍。而國民黨的敵後根據地越來越小,兵力越來越少,投敵叛國、落草為寇的官兵不在少數。1945年抗戰結束時,國民黨大部分根據地已經消亡,剩下為數不多的,也隻是在苟延殘喘。

國民黨敵後抗戰“不給力”,其實也在情理之中,這主要由四個原因構成。第一個原因,指揮能力不足。國民黨軍官隊伍的綜合素質,整體上看是良莠不齊的。綜合素質的固有差距,直接拉低了指揮能力。八路軍的隊伍,即便化整為零、深入敵後作戰,也往往能與敵周旋、轉弱為強。而國民黨的軍隊與之相反,由于軍官指揮能力不足,國民黨軍經常在向後撤的過程中,把“撤退”演變成“潰退”,更遑論敵後作戰。

第二個原因,組織度差距。得益于老一輩軍事家的建設,八路軍從上到下軍令如山,統一性很高。與八路軍相反,國民黨軍隊内部則山頭林立、内讧嚴重。軍隊打仗,組織度是決定戰争勝負的一大重要因素。八路軍的部隊,即便被沖散了,也能迅速集結成更小的戰鬥隊伍,并伺機發展壯大。抗戰初期,八路軍多次分兵,但總兵力仍迅速增加。而國民黨就不一樣了,國民黨軍一旦被打散,就真的是“一盤散沙”了。

國軍也曾建立敵後根據地,可為何越打越弱、兵力持續減少?

第三個原因,戰略方針錯誤。部分國民黨軍轉入敵後戰場時,抗戰的整體形勢也發生了變化。八路軍、新四軍的日漸壯大, 讓國民黨政府産生了忌憚心理。1939年以後,國民黨指使其敵後武裝防範八路軍、新四軍。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的敵後部隊,屢次進攻八路軍、新四軍的根據地。抗戰後期,國民黨敵後軍隊甚至消極抗日,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對付新四軍等部隊。這樣一來,就形成嚴重的内耗。

第四個原因,失去了民心。衆所周知,敵後作戰,非常需要獲得當地群眾的支援。群眾可以為部隊提供糧草物資,可以掩護部隊行動,也可以參與根據地建設。國民黨軍隊在轉入敵後之後,因為派系林立、組織度低、指揮不足等問題,而難以同群眾建立起良好關系。更有甚者,一些國民黨部隊縱兵劫掠,導緻群眾将他們視為“遊吃隊”。得不到群眾的支援,國民黨的敵後政權及武裝,自然難以維持下去。

國軍也曾建立敵後根據地,可為何越打越弱、兵力持續減少?

不可否認,國民黨軍隊中有能征善戰的嫡系精銳,但同樣不可回避的是,國民黨軍隊中充斥着戰鬥力低下的“雜牌軍”。國民黨嫡系對雜牌軍的打壓、歧視,國民黨内部派系林立的現實,都無疑拉低了國軍的綜合實力。總體來看,國民黨軍隊的戰鬥水準,并不如八路軍、新四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