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湘顯山露水之前,熊克武已經成名很久,川軍的曆史,也正要從這個人開始講起。
熊克武名字中的“武”字,無意中透露出的,是一個古老民族無比焦躁的情緒:它曾經以文明著稱,但在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下,也不得不走上以武自強的道路。
辛醜條約簽定後,中國民間出現了一幅著名漫畫,畫上豺狼虎豹全都撲了過來,偌大的東方國度眼看将被撕扯到四分五裂。此時就連最保守的人都意識到,不改變不行了,于是變革大潮洶湧而至,很快就将包括熊克武在内的無數年輕人卷入其中。

熊家曾經寄望于熊克武的,是子承父業,做一個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中醫,但熊克武顯然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醫人不如醫國,談文不如論武,隻有投筆從戎,用外國先進的軍事技術來武裝自己,才能抵禦入侵。
方向已經定位,年輕人需要的是一個東渡日本學習軍事的機會。
說起來,中日兩國其實最早都是以歐美為師,隻是兩個學生在成績上的差距越來越大,到了甲午戰争,曾經不顯眼的日本竟然後來居上,一舉反超了曾經很輝煌的中國。傷你最深的人也許就是那個最有本事的人,中國人非常想知道的是,這個東瀛小國究竟有着什麼樣的成功秘訣。為了尋找答案,日本從此正式替代歐美,成為中國海外取經的第一标杆。
留學日本有公費和自費兩種方式。公費當然是好,可問題是設有門檻非得在國内就是優等生不可,熊克武達不到這個标準,是以留給他的隻有自費。可是自費又需要很多錢,如果以此劃線,經濟狀況一般的熊家就隻好幹瞪眼了,幸虧熊克武的叔父經商有道,每年都能賺取數百兩銀子,足夠供給侄子學費。
在叔父的支援下,1903年冬天,熊克武啟程赴日。人生的樯帆已經揚起,實作“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美好理想也似乎指日可待,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它的軌迹卻在中途發生了變化。
熊克武要學的是武,但按照清政府規定,隻有公費生才能被保送進入日本官辦軍校,也就是廣為人知的振武學校。熊克武的運氣還不錯,當他來到日本時,已經有了新的選擇,那就是就讀于日本私立軍校東斌學堂。
當時在國内尚無立足之地的革命黨正在日本積極活動,經過革命黨人的宣傳和動員,革命思潮在留日學生中迅速得以蔓延。某日,熊克武聽到了一個令他激動不已的消息:革命黨領袖孫中山來到了東京。
太好了!熊克武到處打聽,找到了孫中山的臨時住所。
革命黨(1)連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