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古代曆史上極為慘烈之戰,大家莫不想到戰國末年,秦趙兩大強國之間的生死對決“長平之役”。說到長平之戰,我們就不得不提及“紙上談兵”的名将趙括。
史書上記載趙括有一個非常能打仗的父親,趙國“馬服君”趙奢,他的弟弟趙牧也是趙國難得的将才,其實這趙氏一門後裔還出了不少帶兵良将。

而據說在當年長平之戰前夕,趙括的母親聽說趙孝成王要以趙括為帥,就急忙找到趙王對他說道:“妾身曾見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為将,都是和将士們同甘共苦,大王及宗室所賞賜的财物,他都分賜給了軍吏士卒,每次受命出征,義無反顧,從來不問家中之事,如今我兒趙括為将,在軍中東向而坐,威風十足,将士們沒有一人敢擡頭仰視他的,大王所賜的金帛,他都自己搬回了家中收藏,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買田置宅,他父子倆完全不是一條心,大王還認為他可以去長平做主帥嗎?”
趙王卻說他已經下達了任命,不能再更改了,趙母又說道:“大王終究要派他前往,如果戰敗,希望不要累及妾身與趙家其他子弟!”趙王欣然答允了。
後來趙括“紙上談兵”,被秦國戰神白起率大軍困圍在長平,最終被射成了刺猬,戰死沙場,而趙軍四十五萬降兵全被秦軍所坑殺,趙國精壯一戰喪盡,以緻邯鄲城中哭聲震天,趙孝成王不聽趙括母親所言,悔之無及。
然而王者無戲言,趙括之罪,罪不及家人,馬服君趙氏一脈方得以儲存,後來趙國亡于暴秦,趙奢之孫趙興也被遷徙入鹹陽,秦亡之後,這支趙氏為避禍害,以祖上封号馬服君的“馬”字為姓,後又徙居右扶風郡茂陵縣(陝西鹹陽興平)成為“扶風馬氏”。
長平之戰九百四十餘年後,這支馬氏居然生得一員堪比其祖上馬服君的“頂級”良将,為國“禦侮平叛,殄敵撫民”,一掃“紙上談兵”千年之恥,位列淩煙閣,成為春秋美談。然而凡人難免都受累于“巍巍盛名”,這位一代名将晚年也曾遭“敵國鐵粉”所惑,險些釀成了危國亡身的悲劇,還好老天眷顧,使他虛驚一場,化險為夷,終得榮寵終身,壽終正寝,這也真可謂命運使然!
其人出生于大唐開元十四年,家居河南汝州郏城(自扶風東遷),名叫馬燧,字洵美,他的老爸名叫馬季龍,曾經做過岚州刺史(山西呂梁)、幽州經略使,馬燧長得非常高大,少年時與他的幾個哥哥一起讀書,曾将書本扔在地上大叫道:“等到天下發生大事的時候,我就要去建功立業,橫掃四海,怎能坐在這裡成為一介碌碌文士呢?”于是他就開始專攻兵法,性格也變得越來越沉穩。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馬燧在光祿卿賈循府中做屬吏,當時賈循駐守範陽,馬燧對他說道:“阿祿山大(安祿山)辜負皇上的天恩發起叛亂,已經攻陷了東都洛陽,這也表明叛軍的氣焰已經達到了巅峰,強弩之末必當夷滅,恩相應當即早建功,誅殺範陽一帶的叛将,拔除祿山老巢的根基,等到叛軍西進關中受阻,就是他們無家可歸,腹背受敵,坐而待擒之時,天下就可安定了!”
賈循雖然認為這是妙計,卻猶豫不決,沒多久計策被洩漏出去,安祿山派部下韓朝陽前來召喚賈循。賈循吓得立馬出迎,卻不想為叛軍埋伏的刺客所擒,最後竟被他們用弓弦活活勒死。
馬燧仗着自己武藝高超,單身一人逃到了城外西山,被山中的隐士徐遇所藏匿,過了一個月,他準備前往平原郡。沒想到平原郡也被叛軍攻陷,他就改道去了魏郡。
唐代宗李豫寶應年間,馬燧在澤潞節度使李抱玉麾下做趙城都尉。當時唐玄宗、唐肅宗皆已駕崩,安祿山、史思明也都被殺,天下各大藩鎮擁兵自重。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西域回纥汗國大軍将要還國,他們據然仗着收複洛陽的功勞,對大唐朝廷十分強硬無禮,所過之處四處擄掠财物,殺害官吏百姓。
回纥軍經過李抱玉駐地時,要求當地供給各種物資,李抱玉不敢反抗,一一照辦,然而他的麾下官僚賓客卻沒有人敢替他接辦此事,這時馬燧自告奮勇,請求前往驿館與回纥大帥接洽。
馬燧到達回纥大帥住所,先拿出金銀和酒肉好好款待了回纥将帥們一番,接着當場立下法約,不許回纥軍隊劫掠唐朝百姓,回纥大帥當時被金銀美酒迷得心花怒放,立馬答應了馬燧的請求,并将自己的令旗交給他,說道:“我回纥軍中,敢犯馬将軍将令者,将軍可代本帥殺之!”
馬燧接過令旗,拜謝了一番,又命幾個仆從入宴侍奉回纥大帥,這時當中一個仆從打翻了案上酒盞,馬燧立馬拔刀将其砍殺,吓得回纥将帥們相顧失色,都說大唐這位馬将軍比起他們回纥勇士還要兇狠。原來被殺死的仆從,是馬燧事先帶來的獄中死囚。
可回纥大軍自今往後再不敢在澤潞兩州劫掠殺人了。馬燧回去複命之後,李抱玉感覺大為驚奇,殘暴不仁的回纥人居然就這樣被馬燧“征服”了。馬燧也是以成為了李抱玉所器重的屬下。
馬燧對李抱玉說道:“回纥今後再不敢在大帥境内造次,然而大帥應該憂慮的是朝中功勳仆固懷恩,懷恩和郭子儀、李光弼兩位大帥并駕齊驅,功高社稷,如今天下手握重兵的節度使中李懷仙、張忠志、薛嵩、田承嗣都曾是懷恩的部下,而懷恩的兒子仆固玚就像東漢末的飛将呂布一樣,骁勇卻不懷仁義,以我之見,懷恩必定會仗着自己的勢力在太原一帶作亂的,希望大帥要做好準備。”
沒多久,仆固懷恩果然與太原守将李竭誠串通準備造反,而太原大帥辛雲京發覺了他們的陰謀,先發制人,将李竭誠斬首,并關閉太原城門堅守待敵。仆固懷恩大怒,派出他的寶貝兒子仆固玚率兵圍攻太原。
而在回纥大軍北歸的時候,仆固懷恩就調遣他的部将安恪、石掌庭帶着數千兵馬駐守在河陽,把回纥搶奪而來,堆積在河陽的财物全部據為了己有。這時李抱玉立馬讓馬燧前往相州刺史薛嵩那進行遊說,最後薛嵩決定與仆固懷恩絕交,一心順從朝廷。這個薛嵩還是名将薛仁貴的孫子,這才使得仆固懷恩不敢肆無忌憚反叛。
不久,仆固懷恩叛亂被平定,馬燧因功被升任為左武衛兵曹,後來又做了太子通事舍人,沒過多長時間,又晉升為秘書少監兼殿中侍禦史、節度使判官,後又升遷為鄭州刺史,主政一方。
這時候,馬燧開始大展拳腳,勸慰當地百姓好好耕種養家,又對戶口進行了普查和統計,每年都能按時向朝廷繳納賦稅,而鄭州百姓卻沒有絲毫怨言,這在安史之亂平定不久,天下各州恢複民生民力,能做到如此的實屬罕見。
唐代宗大曆四年,馬燧又改任懷州刺史,在任期間,他又為一州百姓罷除了苛政煩令,并大施教化,懷州上下對他更是感恩戴德。後來他的老上司李抱玉被調到關中鳳翔做節度使時,居然想起了馬燧,竟奏請朝廷讓他去做隴州刺史并兼禦史中丞。
當時吐蕃在河西隴右頻繁入侵,行軍走的都是隴州以西的一條小山路,馬燧到任之後很快得知這個情況,立馬派人在山上多種樹木,将小路阻塞,另外又在山下設定兩道寨門,四周布下藩籬和橹樓,對吐蕃加強了戒備。後來吐蕃果然不敢輕易闖入隴州地界。
而李抱玉每次入長安面見皇帝述職,都會帶上馬燧同行,時間長了,唐代宗也知道李抱玉麾下的馬燧是個能人,于是又任命他為商州刺史、禦史中丞、防禦水陸轉運使,禦史中丞相當于副宰相級的秘書長,可以糾查各級不法官員,水陸轉運使相當于三軍的軍需和後勤部長了。馬燧獲得如此高位,可見唐代宗對他的能力和忠誠是相當認可的。
唐代宗大曆十年,河陽郡三城發生兵亂,皇帝立馬任命馬燧為檢校左散騎常侍、禦史大夫、河陽三城使前去平定叛亂。當時三城之中最兇狠的就是汴州守将李靈耀,他有一支八千人的精兵号稱為“餓狼軍”,遠近無不懼怕。而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之前是仆固懷恩的屬下,一直心懷不軌,這時竟也派出大軍支援李靈耀造反。
河南的唐軍居然被叛軍打得四下逃竄,馬燧到任之後,立馬糾集精兵,親自率軍反擊。一戰就把李靈耀的“餓狼軍”打得一敗塗地,後來又将河陽其他兩支叛軍全部擊敗,等到田承嗣的兩萬援軍來救李靈耀時,馬燧隻帶了四千兵馬迎擊田承嗣哥哥田悅的兩萬虎狼之師。
結果田悅慘敗于馬燧之手,竟一人騎馬逃走了。李靈耀聽說田悅都不是馬燧的對手,吓得連夜帶着一百名騎兵棄城而去,汴州就這樣被馬燧所收複。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馬燧被任命為檢校工部尚書、太原府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成為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他上任之後擔心太原一帶為兵家必争之地,而兵甲卻十分寡弱,于是召集了數千放牧的馬夫和身體粗壯的雜役,不久便将他們訓練成了極為罕見的兇狠鐵騎兵。
馬燧又命工匠大造鐵甲戰車,戰車上披上狻猊(獅子)和大象圖案的畫布,車内可載滿士兵,打仗的時候士兵可以從車中沖殺出來,紮營的時候,這些戰車又可以結陣抵擋敵軍騎兵的沖擊,他在太原呆了一年,居然訓練出了三萬精銳勁卒。
唐代宗駕崩之後,唐德宗李适即位,德宗建中二年,馬燧入京朝見,被加授檢校兵部尚書一職,但仍然駐守唐朝龍興之地北都太原。而這時,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死了,他的哥哥田悅繼任為統兵大帥,朝廷居然無法過問,馬燧則上書皇帝說田悅必定會造反,希望朝廷及早做準備。
當年,田悅果然拉攏淄、青、恒、冀等地大将一同串謀反叛。邢州、臨洺二城被田悅圍攻,唐德宗立馬派馬燧帶兵兩萬與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李抱玉的堂弟)、神策軍行營兵馬使李晟三路大軍合擊叛軍,以解臨洺之圍。
馬燧剛發兵的時候,知道大軍要過一處險道,就派特使送了一封親筆信給田悅,以叙舊情。田悅看了之後大笑,認為馬燧是害怕他強大的兵力。可等到馬燧大軍逼近河北邯鄲的時候,田悅也派出使者前來與馬燧問好,馬燧當衆将使者斬殺,并立馬率軍直攻田悅大營,一戰竟将田悅麾下猛将成炫之射殺,叛軍無不駭然。
接着馬燧又率李抱真、李晟兩路大軍強攻田軍壁壘,又對自己的心腹大将李自良、李奉國二人言道:“如果讓田悅大軍從你們眼皮底下過去,立斬不赦!”田悅于是被馬燧軍反複擊退,就是無法沖出去。
馬燧又派出精兵推“火車”焚毀了田悅的營栅,大軍沖入田營,斬殺了田軍大将楊朝光、盧子昌,殺死敵軍五千餘,活捉八百餘人。五天時間,就解了臨洺之圍,田悅怒火沖天,傾全部兵力來與馬燧決戰。
馬燧親率精銳千餘人守在險要之處,與田悅數十萬大軍大戰百餘回合,雙方反複沖殺,而馬燧軍人人奮勇決死,田悅大敗虧輸,馬燧軍斬首萬餘級,生擒九百多人,得到谷糧三十萬斛,器甲兵刃堆積如山。
田悅用手抹血塗得滿臉都是,才從死人堆裡逃了出來,就連快要攻下的邢州城都不敢要了,接連狂奔了五天五夜,跑死了三匹駿馬,才感覺逃脫了馬燧的追趕。從此再也不敢在馬燧面前托大了。
而唐德宗為了表彰馬燧戰功,加授他為右仆射,當皇帝得知為了一戰取勝,馬燧居然将家産全部分賞給三軍将士,是以感動得熱淚盈眶,于是下诏命度支尚書從府庫之中搬取五萬貫錢賞賜馬燧,并如數補償了馬燧所奉獻的家财。
不久之後,又加授馬燧為魏博招讨使,田悅聽說老對手獲得了這個專門對付他的名号,吓得不顧屎尿齊流之窘态,急忙向淄青、恒冀二鎮節度使求救,于是淄青李納出兵一萬,恒冀李惟嶽出兵三千,他自己又糾集殘兵二萬餘人,列陣于洹水,希望能憑險阻擋馬燧大軍。
馬燧則率諸軍屯兵于邺城,又奏請朝廷将河陽鎮的兵馬調來增援,不久之後,馬燧将要引兵渡河,可田悅大軍封死了對岸的舟橋渡口,馬燧軍無法渡河。馬燧一怒之下,命士兵将之前研制的戰車數百輛裝滿土石全部拉到河上流,将上流之水全部堵住,并用鐵鍊鈎鎖住戰車,于是中流斷水,馬燧又命大軍負沙背土,在河中水淺泥少處一邊填路一邊渡河,田悅軍見了目瞪口呆,馬燧軍就這樣全部渡河而來。
田悅吓得隻好讓全軍躲在壘壁之中不出戰,他希望馬燧軍吃完了糧食,自然就會退去。馬燧麾下諸将也提醒他軍中糧少,應該想辦法讓田悅出戰,不然糧少軍疲是很危險的。
馬燧卻一直冷笑,反而指令全軍放棄多餘的糧食,隻帶上十天的幹糧,準備與田悅決戰。李抱真和河陽節度使李芃被他這種“逆向操作”給吓得全身發抖,都大為不解來問他到底想怎樣?
馬燧又是冷笑道:“你們害怕糧少深入,犯兵家大忌對不對?糧少利于速戰,兵法當善于制人,而不是制于人,如今田悅計欲不戰,待我師老自退,此一役必使全軍人人死戰不退,以血肉克其堅城,方能壯氣而破之!”李抱真、李芃都被他這種超凡無畏的氣概所震懾,無不聽從其命。
馬燧于是日夜叫罵挑戰,田悅隻是一味不敢出戰。一天夜裡,馬燧命大軍半夜吃飽幹糧,在雞鳴之前擊鼓吹角,吓得田悅全軍無法入睡,一直戒備不敢松懈。而馬燧早已派遣一支精兵直攻田悅老巢魏州。
沒多久,田悅聽說有一支軍馬殺向魏州,氣得他趕緊率四萬大軍出營殺向馬燧大營,田悅又命人馬乘風縱火,将火把投入馬燧營中,馬燧麾下諸将都請出擊,馬燧卻安坐不動,并下令全軍不得妄動。急得諸将額頭直冒冷汗,等到田悅大軍沖進營寨,馬燧這才起身,率諸将出陣,一舉反擊,殺得田悅軍人仰馬翻,哭爹喊娘,四處逃竄。
田悅這才明白攻擊魏州的軍馬全是“假動作”,都是馬燧“老奸巨猾”刻意引他出戰來撲“空營”,實際馬燧全軍精銳都在營中等着他田悅“自投羅網”。田悅兵敗想要逃回河對岸,不想橋已被馬燧伏兵所毀,田悅軍隻好泅渡過河,馬燧大軍趕上,一陣沖殺,斬首二萬餘級,生擒三千餘人,溺死者不可勝數。田悅家底幾乎全部報帳,這一戰田軍死者相枕藉三十餘裡,馬燧也是以威震天下藩鎮。
田悅逃回魏州之後,一直心煩意亂,他的殘部敗将們早沒有了鬥志,部下符璘、 李瑤居然都出城投降了馬燧,沒多久,馬燧引兵來到魏州城下,命士兵将流入城中的河水給堵塞住,以緻城中斷水,一時間城内軍民慌恐不已。田悅隻好又派人往朱滔、王武俊兩家藩鎮求救。兩家也知“唇亡齒寒”,立馬出兵馳援。
田悅得到燕、趙兩家援兵,居然又開始有恃無恐,不把馬燧放在眼裡,竟敢在城下列陣兩萬以待馬燧攻城。不想馬燧一戰将其兩萬人馬全部殲滅。唐德宗得聞馬燧頻頻報捷,立馬加封他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于常務副宰相了。
田悅又害怕起來,于是又向朱滔和王武俊要來五萬援軍。朝廷諸軍見叛軍勢大,都勸馬燧見好退兵,馬燧死活不肯,一定要踏平魏州,擒殺“老夥計”田悅才肯罷休。唐德宗也為了鼓舞士氣,派出朔方節度使李懷光領精兵五萬前來增援。
然而這個李懷光有勇無謀,剛到魏州城下就想立功,于是堅持要領兵出戰,結果被叛軍打敗,而田悅也趁機引河水反灌馬燧軍。馬燧軍馬畢竟乏糧,最後隻好退守到魏縣休整。當月,唐德宗又下诏封馬燧為諸軍大都督府長史,兼魏、博、貝等四州節度、觀察、招讨使。
田悅也邀請朱滔、王武俊來到魏州,三路大軍齊出與馬燧軍對決,并當着馬燧面,三人同時稱王,朱滔為冀王,田悅為魏王,王武俊為趙王,又遣使拉上一個淄青李納奉為齊王,又共推淮西李希烈為建興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公然與大唐天子分庭抗禮。一時間五個反王并立,天下聞聲鼎沸,馬燧志在勤王,卻因為天下叛軍連成一片,聲勢浩大,他也無可奈何了。
到了建中四年,本要南下平叛的泾州士卒因為得不到相應的撫恤,發起兵變,吓得唐德宗逃到了唐高宗乾陵所在地奉天縣(陝西乾縣),馬燧得到消息也趕緊從魏州撤兵。當時人們都傳言說馬燧之是以攻不下魏州,是因為他搶過李抱真軍糧是以二人不和,延誤了戰機,才緻使三家叛王連結一線。
原來起初馬燧确實縱兵“搶過”李抱真軍糧應急,後來李抱真也因馬燧受困,勒兵不救“報複”了一番。後來為了共同對付反臣王武俊,馬燧對着李抱真當場發了脾氣,直罵李抱真小氣,大不自己一人戰死,讓他獨居大功!當時名将李晟在場為二人勸解,沒想到李抱真像他堂哥一樣,還真吃馬燧“直來直往”這一套,居然與馬燧成了好戰友。
後來攻下洺州,馬燧立馬奏請朝廷将洺州隸屬抱真,而李晟也将自己的士兵全部隸屬于抱真,抱真被二人義氣所打動,也奏請朝廷将自己的兵馬全部聽命于馬燧,唐德宗得知之後非常贊賞三人。
唐德宗貞元元年,馬燧被加封為檢校司徒,賜爵北平郡王。唐德宗回到長安,又加封他為奉誠軍及晉、 绛、慈、隰五鎮節度使,兼禦林軍行營副元帥。這時李懷光在河中叛變,唐德宗大怒,命馬燧與侍中渾瑊、鎮國軍節度使駱元光共同讨伐河中。
馬燧畢竟和李懷光還有舊交,就遣使勸他投降。李懷光的妹夫要廷珍、隰州部将、慈州守将都先後主動向馬燧歸降。就連“趙王”王武俊都自去“王号”,向馬燧示好。馬燧立馬向朝廷奏請诏命王武俊與李抱真共擊朱滔,隻是功成之後将深、趙二州劃給王武俊,以賂其心,并瓦解各方藩鎮。
而當時趙州刺史康日知一直在與王武俊作戰,後來馬燧擊退王武俊,晉、慈、隰三州不戰而向馬燧歸降,馬燧卻上表将收複這三州之功歸于日知。康日知得聞之後,喜出望外,非常感激馬燧,并誓死效忠朝廷。
後來馬燧又撲滅了好幾處叛亂,唐德宗貞元元年,蝗災旱災非常嚴重,軍隊十分乏糧,李懷光的叛亂卻愈發猖獗,而他唯獨害怕馬燧一人。馬燧為了不讓李懷光察覺,偷偷帶着一百騎兵從太原進入長安,皇帝見到他也很是意外,馬燧卻說道:“如果李懷光這小子知道我要來,他必定跑得無影無蹤,再捉他又難了,臣雖然不是一個好的武将,但隻要有一個月的軍糧,就足以替陛下平定河中!”皇帝非常高興,立馬答應他的請求。
馬燧便與渾瑊、駱元光、韓遊瑰四路大軍前往讨伐,李懷光麾下猛将徐廷光駐守長春宮,馬燧親到宮城之下呼喊徐廷光姓名,廷光素來忌憚馬燧威名,竟吓得就在城樓之上對馬燧下拜,馬燧趁機就對他喊道:“廷光!你們幾輩人都是替朝廷鎮守朔方的有功将士,阿祿山大造反以來,你們軍鎮是第一批擊賊的功臣,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功勞也是最高的!奈何要棄祖上先父的功勳,而悖逆君上,做出這種滅族之事呢?如今隻要跟從我馬某,我定當為你們免禍,富貴亦可圖也!”
馬燧又大叫道:“你們認為我的話不真誠,那我近前來,你們可以放箭将我射死!”說着将衣甲脫去,裂襟坦胸以對,這時候城頭哭聲大作,徐廷光與士卒感泣伏地,全部出城投降。馬燧隻帶着幾個騎兵進城納降,城中降兵見了莫不畏服。衆人都歡喜大叫道:“今從馬将軍,我等複為唐人矣!”
一向不服馬燧的唐朝名将渾瑊,也歎息道:“我一向認為馬公用兵與我相差不遠,前番累敗田悅,已叫我心驚,如今觀其行兵料敵,真天人也,我不如遠矣!”後來李懷光又被自己部将牛名俊所殺,部衆全部向馬燧投降。
馬燧從長安出兵到班師前後二十七天就平定了河中,唐高宗得聞捷報,驚歎道:“馬愛卿說一個月平定河中,果不其然,朕得此名将,夫複何憂!”後來又親筆寫下《宸扆》、《台衡》兩篇仿古銘文來贊頌馬燧的勤王之功,這在整個唐朝都是極為罕見的。
貞元二年,西南強邦吐蕃國最為多謀的名将尚結贊大舉進犯唐朝河西之地,唐德宗命馬燧為招讨使前往抵禦蕃兵。尚結贊一聽是馬燧挂帥,吓得趕緊遣使請和,但要求會盟,唐德宗卻說由于吐蕃經常背盟,當年“神聖”的赤嶺盟碑都被老太爺玄宗皇帝一怒之下命人都給砸了,是以不許再提會盟了。
尚結贊就派他的親信論頰熱帶着厚禮,卑躬屈膝來求馬燧。馬燧被這能說會道的吐蕃使臣拍馬屁拍得雲裡霧裡,都說什麼馬将軍比三國時的馬超還要厲害,當年西羌視馬超為天神,如今吐蕃人就是西羌後裔,視他馬燧就如同那時的馬超一樣,隻有跪拜臣服,絕無反抗不敬之心。
馬燧一時被自己在吐蕃人眼中這直上雲霄的威名所惑,居然在朝堂上頻頻為吐蕃人說好話,請求準許會盟。唐德宗在這事上卻沒有給馬燧一點面子,堅持不肯訂盟。後來馬燧索性把“巧嘴”論頰熱帶到長安宮中,當着唐德宗的面述說吐蕃的懇求。
不想論頰熱這張伶牙俐齒果然非同凡響,再加上馬燧的“神助攻”,執拗的唐德宗居然也被說動了,同意派出名将渾瑊前去與吐蕃會盟。當時宰相柳渾和另一位與馬燧、渾瑊齊名的朝中名将太尉李晟都反對會盟,可唐德宗還是經不起馬燧的勸說,和吐蕃說客的百般誘騙。
原來這個尚結贊深知唐朝經曆安史之亂後,四代皇帝苦戰,才勉強保住了千瘡百孔的大唐江山,而此時的大唐早已不如貞觀、開元之時那樣猛将如雲,唐德宗身邊也隻有李晟、馬燧、渾瑊這三位一流武将,隻要除去這三人,他就能替吐蕃曆代先王實作攻占長安,吃掉大唐整個西北隴右和西南蜀地的宏偉計劃。
于是他就想出這一招一石三鳥之計,說動馬燧勸皇帝派渾瑊會盟,李晟反對必然遭到罷黜,到時候光靠柳渾一個文人宰相,再如何賢明也保不住大唐江山了。後來果不其然,渾瑊跑到平涼去會盟,結果中了吐蕃大軍的埋伏,要不是他武藝高強,狼狽脫身,差點性命不保。唐德宗是以又怒又愧,早先就收回了李晟的兵權,如今渾瑊、馬燧都因為在吐蕃問題上失策,也都被削職奪權,趕回家中閉門思過去了。
幸好渾瑊活着回來了,要是被吐蕃擒殺,一向多疑的唐德宗難免就會像後來明朝的崇祯帝那樣,一怒之下将馬燧斬殺,同時他又羞見李晟,恐怕也不會再重用其才了。
尚結贊陰謀沒有得逞,後來他也想不開,活活給氣得一病不起,臨死前居然還将之前俘虜的馬燧侄子馬弇放了回來,并傳話說道:“我們吐蕃全靠河曲之地牧馬養牛為生,如果馬公揮兵渡河,使我失河曲之地,吐蕃将不得生矣!今釋弇以報也!”
到了貞元五年,唐德宗氣也消了,反複沉思之下,還是覺得馬燧這幾個老家夥都是大大的忠臣,也是國之良将,不能虧待了他們,于是将尚在的馬燧、李晟召入延英殿,當衆對他們的功勳大加贊賞,并将他們倆的畫像畫入淩煙閣,僅列于開國二十四功臣之後。馬燧、李晟受此殊榮,見到自己的畫像居然可以和李靖、秦叔寶這些傳奇名将放在一起,都差點暈了過去。
貞元九年,李晟去世,隻有馬燧一人得以朝見唐德宗,那時馬燧還有足疾,腿腳不便,入宮之後,唐德宗對他非常親切,免了他的禮數,還給他找來坐墊賜座。君臣坐定之後,唐德宗又對他說道:“以前都是你和李晟兩人同來,如今獨見愛卿一人,朕不覺悲恸!”馬燧聽這話,感動得老淚縱橫,哭得臉上一塌糊塗。
君臣聊完天,馬燧告退,卻因為坐太久,足疾發作,跌倒在地,唐德宗居然搶在左右太監的前面,親自将他扶起來,并送行至殿門外,又把馬燧感動得當場跪拜叩首,泣謝而退。
不久,他又上表請回老家養老,唐德宗卻沒有準許。貞元十一年八月,欽天監頻頻向皇帝奏報說熒惑太白多次犯太微星,沒多久,七十歲的馬燧就在這個月去世了。唐德宗悲痛地為他廢朝四天,并命吳王李獻為吊祭使主持喪儀,賜馬燧谥号為“莊武”,可謂哀榮至極。
而馬燧兒子馬暢曾經因煽惑人心,差點被有司處死,後來唐德宗念及馬燧的功勞,居然誅殺了十一個罪臣,唯獨對馬暢不予嚴懲,隻是在馬燧的再三要求下,才賜廷杖一柄“就第”三十杖了事(還是把廷杖拿回家打)。後來馬暢将其父的億萬家财全部敗光,等到他死後,馬燧諸孫居然到了無室可居,以至凍餒的地步,一代名将身後子孫如此,也着實可悲可歎!
往父陵之上瘋狂潑糞,又将新娘“入棺出嫁”迎娶進宮的荒唐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