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今天:1851年地球自轉被法國實體學家傅科證明。
一句話:白天黑夜,晝夜輪回,24小時的周而複始,是地球自轉送給我們的禮物。
以洛陽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兩漢時期,洛陽曾為陪都和都城,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而這裡發現大量漢墓壁畫遺迹也不足為怪,這些壁畫儲存完好,色彩鮮豔,洋洋大觀。
一般認為,西漢壁畫上承春秋末年楚宗廟壁畫,下接魏晉南北朝初期墓壁畫,在繪畫藝術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不過,一直以來,在對西漢壁畫的研究中,我國一直缺乏實物資料。直到1957年,在洛陽老城,考古工作者才發掘出一座西漢壁畫墓,将其命名為燒溝西漢六十一号墓,讓我們對西漢時期的繪畫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這是一座用空心磚和小磚混合修築的磚室墓。墓内壁畫筆法流暢,人物栩栩如生,算得上漢代藝術中珍品。
進入墓門,門額上、主室中部的支柱、梁額、隔壁和後壁上,與主室頂脊磚上均繪有壁畫。
其中,墓門内門額上的壁畫,右半邊已經腐蝕嚴重,早已看不清楚;左半邊則是一棵桃樹,枝頭開有桃花,燕子在樹幹間穿梭。樹下則是一位少女,将長發卷在樹幹上,還将一條對折的紅巾挂在樹枝。她美眸緊閉,臉略帶憂傷,右手張開并向上舉起。一隻帶翅膀的老虎,正一口咬在她的左肩上,右前爪壓在她頭上。
至于繪畫的含義,自發現後很久都沒人知道。後來,郭沫若進行考證後,認為畫面暗含“苛政猛于虎”之事。
他是這麼認為的,首先老虎帶翅膀,暗含不是現實中的虎,而是指現實中的苛政。其次,虎咬女人肩膀而前爪又壓在她頭上,暗含女子受到老虎的雙重威脅。再次,女子把頭發被卷在樹上,象征女子即使受苛政之患也不願離開故鄉。
接着,是壁畫墓主室西面隔牆梁額上上的一幅壁畫。畫中計有十三個人物,内容是東周齊景公用晏嬰的計謀“二桃殺三士”的故事。畫面右邊有三個武士,最右按劍的是古冶子,中間自殺的為公孫接,左邊放桃的為田開疆,三人形态不一;中間有五人,居中者為面貌威嚴的齊景公,兩側分别站着兩個侍衛;畫面左邊有五個人,最左邊的那二人已腐蝕嚴重,看不清楚,右側有三人,居中矮小的為晏嬰,其他兩個人是陪襯。可見,壁畫的手法非常寫實,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而主室後壁上方,也有一幅呈梯形的壁畫,内容為“鴻門宴”。畫中計有八人。最右二人,一人跽坐,用長戟挑一大塊肉放在火上烤,另一人手持木杖,身向前傾,雙目直視火爐。
火爐左邊有二人席地坐下,對飲,右側穿藍衣的,比較肥胖一點的是項羽,左側較斯文應該是劉邦,
劉邦的左後方站着二人,一穿紫衣,年齡小,腰懸寶劍,面帶焦慮,應該是張良,另一人穿黃衣,年齡大,應該是範曾。
最左邊的為一武士,怒目圓睜,右手拔劍欲刺,應該是項莊。
整幅畫面布局合理緊湊,形象生動。
在主室頂脊磚上,還有十二幅,分别有太陽、月亮、蟾蜍、金烏、玉兔、流雲,畫面生動傳神。
此外,主室隔牆上部的山牆上也有壁畫。山牆中間右邊為一男子,腳踩圓璧,左邊為一女子,雙手捧圓璧,陪襯的動物有熊、豹、猿等。
據推測,圓璧應該象征目月,男女象征陰陽,可見這裡的壁畫應該表示的是宇宙。在山牆後則畫有一大門,梁上有透雕窗,窗上有五枚玉璧,或許是象征天門,五枚玉璧代表金、木、水、火、土。
這些漢墓壁畫,結構充滿動感,色彩燦爛輝煌,不但是寶貴的藝術遺産,而且還是研究兩漢社會曆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