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小南:略談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中原文化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播

鄧小南:略談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中原文化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播
鄧小南:略談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中原文化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播

海上絲綢之路其實跟陸地絲綢之路并不是一個替代的關系。因為從海外貿易這個角度來講,實際上我們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從事外貿的海上船隊,海路的對外貿易早就出現了。

——鄧小南

另外,也有一些東西是通過絲綢之路從東向西傳播的,中原文化對于西域和南亞也産生了影響。貞觀四年,玄奘到了那蘭陀寺,當時的天竺國王戒日王就問他:“聽說你們國内有《秦王破陣樂》,這個秦王是個什麼人呢?”“秦王”指的是李世民,《秦王破陣樂》是宮廷裡的一首很雄壯的歌舞之曲。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時候,古印度地區的人對中國内地發生的一些事情,一些重大事件,甚至于一些樂曲,都已經有所了解。中原的一些文化已經傳播到了這些地方。

最近這些年的一些考古發現告訴我們,漢文的典籍,包括漢地翻譯的佛經,儒家經典《史記》《漢書》,中原内地的禅宗經典《神會語錄》等,在西域的吐魯番地區都有所發現,甚至于更西邊的地方都有所發現。

七世紀時,亞洲腹地的政治格局已經在發生變化,到了公元八世紀,這種變化的趨勢就更加明顯。安史之亂是公元八世紀的中期。而在安史之亂之前,其實當時的唐朝軍隊,已經在西域的地方同大食的軍隊(阿拉伯軍隊)有過正面的沖突。而在此時的正面沖突中,唐朝軍隊已經不占優勢。是以在那個時候,大食人就阻斷了唐朝軍隊繼續向西邊擴充的步伐。

鄧小南:略談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中原文化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播

我們會看到,那時唐朝的領土,基本上是東西兩個大塊,這兩個大塊之間由一個狹長的地帶連接配接起來,而這個“狹長地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河西走廊”。比如敦煌這個地方,現在我們去那裡也不容易。為什麼東西文化荟萃的寶庫,會荟萃到那麼遠的地方呢?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扼守着河西走廊的咽喉,所有東來西往的都要從這裡走。

那時唐朝的軍隊被大食的軍隊阻擊,唐朝的軍隊被打敗之後,很多士兵被迫作了俘虜,被大食人帶到了當時的撒馬兒幹城(當時的康國)。唐朝俘虜被帶到那裡之後,有很多士兵過去在老家的時候會各種各樣的技術,比如有的人會絲織,有的人會造紙,有的人會做金銀,有的人會畫畫,是以他們就變成了當地的一批技術工匠。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唐朝的造紙技術就傳到了阿拉伯地區,後又通過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

鄧小南:略談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中原文化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播

是以我們會看到,雖然造紙術在中國出現得很早,至少兩漢之交的時候就有了,蔡倫時的技術已經得到完善,但是造紙術真正傳出去,其實是在唐朝中期。是以這個也讓我們看到,文化交流裡的另外一面,和平的年代肯定是有文化交流的,戰争的狀态也會有文化的交流。但是這個文化的交流也是有一種選擇的,也是有取舍的。比如說像雕版印刷,這個技術在唐代也很完備了,但是這個技術長期不被阿拉伯世界所接受。因為他們覺得像《可蘭經》這樣的東西就應該是手抄的,不應該用雕版印刷。是以文化的傳播,有一個傳出去的問題,還有一個接受史的問題,就是說,當地的文化會接受什麼樣的内容。

是以李約瑟說:“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裡面,中國的發明曾經為歐洲的文藝複興鋪平了道路。”這當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造紙術也是其中之一。

鄧小南:略談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中原文化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播

曆史學家張廣達先生曾說過,西域(中國古代的新疆地區)的文化,是由漢文化、北方遊牧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荟萃而成的,在這個多元文化的彙聚和交流方面,西域所具有的魅力和地中海世界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接下來,我們來講一下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其實跟陸地絲綢之路并不是一個替代的關系。因為從海外貿易這個角度來講,實際上我們國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有了從事外貿的海上船隊,海路的對外貿易早就出現了。

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一些海上的對外貿易。實際上在那之前,可能那種小股的帆船貿易就已經存在了。到了唐代的時候,其實一方面有陸地上的絲綢之路,另一方面也有海上的貿易。但是不管怎麼樣,當西北的大片領土不為唐朝政府掌握的時候,那麼陸地上的絲綢之路也就不再被中原王朝有效地控制了。不過,這也不是說陸上絲綢之路就沒人走了,而是說陸上絲綢之路不被中原王朝控制了。是以在這種情況下,中原王朝該怎麼發展自己的對外貿易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替代方式就是走海路。

鄧小南:略談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中原文化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播

是以在唐朝的中後期,海上的貿易就比前期有了明顯的發展。到了宋代以後,這種發展的勢頭更加突出。是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時期,應該是到了南宋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基本上是兩個走向,一個走向是往東北,通往北韓半島到日本列島。另一個走向是往南邊,經過東南亞各國,經過南亞,然後到達阿拉伯地區,接着繼續向西。實際上我們會看到,海上絲綢之路上面行駛的商船,更多的是從中國内陸運出去的物品,但是很多商船都是阿拉伯的船隊。

1998年的時候,印尼有一個養海參的漁民,他在撈海參的過程中偶然發現海底有一些陶瓷器,就撈了上來。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後,荷蘭、德國的打撈隊便紛紛來到這個地區打撈。随後人們在印度尼西亞的海域範圍内,發現了一艘沉船,這艘沉船是在一個黑色的大石頭邊上發現的,是以人們就把這艘船命名為“黑石号”。這艘船其實是一艘阿拉伯的商船,商船上面運載的物資都是從中國大陸運出去的。這上面有大宗的瓷器、金銀器,也有一些日常用品,還有一些佛教的羅漢像,銅鏡等物品。于是,人們根據這些物品上面記載的年代,大體上可以确定,這艘船是唐代後期的。

導師

鄧小南:略談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中原文化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播

北京大學曆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是宋史、唐宋婦女史、官僚制度史。主要學術成果包括《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課績·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唐宋女性與社會》等。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請務必聯系;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編輯:牛亞傑

稽核:高巧燕

宮玉振 |曾國藩“暇、裕、強”的職場方略

李伯謙 |中國古代文明由王國向帝國階段的演進

張國剛 |唐玄宗:盛極而衰

鄧小南:略談曆史上的絲綢之路——中原文化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播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秉承傳統 契合當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