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漢末年,曹操不稱帝,是因為這些原因。

東漢末年,各路英雄逐鹿中原,天下局勢動蕩,漢室王朝衰微,戰火不斷,民不聊生。魏、蜀三國政權并肩而立。在這樣的大征之勢将相雲集的時代,備受關注的還屬曹操、曹孟德是最受關注。上千年年來,大家一直對他也是褒貶不一,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是一個充滿沖突的人物。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集機智與豪爽、殘酷于一身。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厚育人才,然而,他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之舉,甯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那麼曹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而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描術未免有失公允,因為這本書中有一個典型的捧劉貶曹的情況。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假,但直到他去世都沒敢稱帝,那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曹操為何沒有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呢?

東漢末年,曹操不稱帝,是因為這些原因。

首先,曹操雖然為人殺伐果斷,但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聲,不想背負亂臣賊子的名聲遺臭萬年,再加上袁術的前車之鑒,自秦朝爆發的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草根出生的漢高祖劉邦做了皇帝後,更是讓一些底層出生的人有了敢做皇帝的夢,在當時的東漢末年時期,天下大亂,諸侯們割據封地,都想将漢室取而代之,袁術便是第一個敢冒險的人,當時袁紹本想擁立劉協為帝,可袁術根本看不上他,建安二年便在壽春稱帝,建号仲氏,不久便遭到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袁術戰敗後本想投奔袁紹,被曹操半路攔截嘔血鬥餘而亡。

東漢末年,曹操不稱帝,是因為這些原因。

其次 ,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的勢力和根基都在北方,再加上蜀地有劉備、東吳有孫權、東北有公孫氏,都是虎視耽眈不到萬事具備的絕佳時機,如果貿然稱帝,那必定會引起各路諸侯的聯兵讨伐,是以當時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昔日的董卓和袁術,無一不是最好的先例。

東漢末年,曹操不稱帝,是因為這些原因。

最後,漢朝雖然名存實亡,但漢朝的獻帝仍坐擁皇位,曹操是一個懂得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有長遠格局和眼光的人,再加上曹魏群臣人心不齊,很多人投靠曹操,完全是看在漢獻帝劉協的面子上,典型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果這時稱帝,這些人勢必會投靠其他諸侯攻打曹操或帶着漢帝劉協另立朝廷,是以他不會為了一時之快而毀一世之功,他重視的是實際的權利,而不是這些浮于表面的東西,在當時而言曹操在百姓和軍中的威望早已是無人能及的了,他的地位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更高一些,既然擁有了無上的權利,皇帝這個稱謂也是可有可無的,聰明的曹操懂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曹操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這種性格也是成就偉業所必需的品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