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你渴望的愛情,其實是童年時期與母親關系的投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你在戀愛的時候會依賴你的對象嗎?會依賴到什麼程度呢?随着人們思想的開化,姐弟戀也成為了一種很正常的現象,而男性比女性大上5歲到10歲的情況,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

實際上,很多人的擇偶标準之中,都會帶有一點自己母親的影子,無論男女,尋找配偶,其實就是在尋找能扮演母親角色的人。而你渴望的愛情,其實是童年時期與母親關系的投射。

心理學:你渴望的愛情,其實是童年時期與母親關系的投射

上述所提的,并不是說找一個長得像自己媽媽的人,也不是找一個脾氣秉性與自己母親相似的人,而是說在這樣一段戀愛關系之中,對方能夠扮演一個類似于自己母親角色的人。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Winnett首先提出:“成為一個優秀的母親,給予孩子最好的撫養”的理論和方法。

溫尼特經過大量的研究後發現,在孩子出生并成長到6個月的時候,最需要來自于母親的關愛,并且是十足的關愛,在這個階段,母親能夠發現一些孩子細微的需求。

在這段時間内,母親的關心和不斷地給予,會使孩子與母親之間建立起不同程度的依戀關系。

心理學:你渴望的愛情,其實是童年時期與母親關系的投射

所謂的依戀關系,指的是一種能夠誘發正向情緒的社會聯結。與母親之間建立起來的依戀關系是個體生命之中建立起的第一個社會關系,而這種社會關系會輻射到孩子以後的交友方式,即這個人今後社會關系所選用的模式。

依戀能夠讓孩子從正常的情緒到達愉悅的情緒,也能夠安慰孩子的負面情緒,達到一種情緒的中和。

除此之外,所有人在嬰兒期的依戀模式,都會直接影響到這個人成年之後與他人之間交往的模式和傾向。

溫尼特指出,大部分人在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式都可以劃分為以下這四種:

心理學:你渴望的愛情,其實是童年時期與母親關系的投射

安全依戀模式(Secure attachment model):積極健康,互相信任

回避依戀模式(Avoidance attachment model):疏遠、冷淡,表現出回避

沖突依戀模式(Paradoxical attachment model):排斥靠近又害怕疏遠

混亂依戀模式(Chaotic attachment model):依賴需求極為不穩定

這些關系的培養與建立,大部分由母親來完成,在嬰兒與父親關系的研究結果中顯示,個體在3歲之前,通常與父親的關系比較普通,父親通常作為母親的附屬品出現,是以,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會對父親有敵對情緒。

心理學:你渴望的愛情,其實是童年時期與母親關系的投射

例如男孩們在小的時候大多數都有過想要打敗自己的父親,獨占自己的母親的想法,很多小男孩甚至會有“長大後,我要娶媽媽”的想法。而與母親相似的人也是很多男孩最早的擇偶标準。

是以,在與母親關系中的這個“我和你”的概念,會影響到孩子在以後的戀愛關系中“我和你”的概念。

每個人都無限憧憬着有一段親密的關系,希望對方能夠與自己無限契合,而當對方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也難免會感到憤怒、失望和沮喪。

心理學:你渴望的愛情,其實是童年時期與母親關系的投射

嬰兒時期與母親形成什麼樣的依戀類型,長大之後就會找到什麼樣的配偶。例如安全依戀型的人,大多會選擇與積極陽光、舉止得體、人格完善、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他們喜歡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生活中也會與人為善,與他人的相處也會比較融洽。

而在童年時期形成了不健康依戀類型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在戀愛的時候,也總是覺得自己的對象無法給予自己足夠的安全感。

更有甚者會被渣男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害。因為人們會在戀愛的時候本能選擇早已存在,并且自己比較熟悉的依戀模式。

心理學:你渴望的愛情,其實是童年時期與母親關系的投射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曾經提到過,個體的一切行為舉止當中,都能夠找到童年時期的影子。

戀愛,就是對于個體幼兒時期依戀關系的一種修正,在那個期間,人們越是缺乏什麼東西,就越是會去追求什麼東西,越是看重什麼東西。

綜上所述,很多人在戀愛中都顯得比較幼稚,會向伴侶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甚至會故意制造一些不必要的沖突。

心理學:你渴望的愛情,其實是童年時期與母親關系的投射

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是因為一個原因,那就是每個人都在戀愛的時候,尋找那個可以扮演母親角色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