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中央電視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複類紀錄片,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複過程和修複者的生活故事。該片沒有闆起面孔說話,沒有像說明書一樣介紹與修複相關的專業知識,而是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複的曆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複活技術。《我在故宮修文物》非曆史題材的紀錄片,并不顯得那麼枯燥無味,而是正在進行時的故宮生活故事,團隊的主創以80後、90後為主,而且在創意、主題表達以及視聽元素的巧妙利用上明顯是更加具備時代感和流行元素。
首先,在創意方面,近幾年以故宮為主題和題材的紀錄片經久不衰,這些影片通過視覺包裝和精準的主題定位,赢得了觀衆的認可。從《故宮》、《台北故宮》、《當紫禁城遇見盧浮宮》到《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就是通過視覺媒介不斷傳遞出在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程序中,他們承接民族和曆史的同時更加國際化和開放性的新形象。但是,《我在故宮修文物》與以往的故宮題材紀錄片相比,這部紀錄片另辟蹊徑:《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複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态和收藏狀态,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複專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複的曆史源流。
更重要的是,《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以年輕化視角去看待故宮文物的修複過程和修複者的生活故事,在故宮西側辦公區内有幾個連在一起不起眼的小院子,這裡隐居着一群身懷絕技的文物修複大師,每日裡從事着世界上最昂貴的工作,在一些世界頂級文物見到觀衆之前,都要經過他們的清潔修複,别人隻能遠觀不可把玩的絕世珍寶,被他們的雙手日複一日地摩挲,也正是他們的辛苦工作,才使得寶貴的文物能夠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現給我們觀賞。還有,在視覺和主題上不再像之前的故宮題材的影片一樣,抛棄了氣勢恢宏的制作,也沒有去極力展示故宮輝煌瑰麗,而且把鏡頭對準了文物工作者,展現了一個年輕化的視角下故宮環境,尋求與觀衆的互動、交流,力求通過這些鏡頭的紀錄去表現人文情懷,與觀衆産生共鳴。
其次,在主題表達上,《我在故宮修文物》真正讓觀衆迷戀和感動的地方就是塑造了這麼一批掌握技術而又默默奉獻、淡泊名利的文物工作者,每天陪伴着最有價值的文物,内心卻心靜如水,年複一年的重複着自己手裡的工作。該片非常準确的把國寶文物背後的這些辛勤付出的勞動者生動的呈現出來,并用詩意的鏡頭語言把他們的平凡生活展現給觀衆,把豐富的人文情感傳達給觀衆,讓觀衆能夠深切的感受到紀錄片所表達給人們的内在情感。導演蕭寒也表示,相比關注故宮文物本身,修文物的人這個視角更鮮活,能夠引起觀衆強烈反應的也是裡頭的人物,他們特别受大家喜愛。修複師們看似在修補文物,實際上是在修補當代社會中人的浮躁心理,他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踏踏實實地幹好一件事,他們的精神是現代社會非常欠缺的,是值得欽佩的。
最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對視聽元素的巧妙利用,讓原來平淡無奇的叙事變得豐富和多彩,用豐富的視聽元素讓人們既感受到了故宮文物古老靜谧的神秘,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文物背後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詩意的鏡頭語言把故宮裡的平凡生活展現給觀衆。《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就多運用了全景鏡頭,特寫鏡頭以及大量的空鏡頭,既直覺了展現了故宮的環境,又能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和藝術感染力。其實,最有特點的就是很多的空鏡頭的展現,很多的空鏡頭傳達了一種故宮固有的靜谧的環境特點,也很多的表達了故宮這一主題。常常空鏡頭表現片中故宮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以及文物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氣勢恢宏的宮殿、一棵棵千年古樹、斑駁的深宮牆面好像在訴說着這一座充滿故事的宮殿的過去,這樣的畫面使用,其實沒有突兀感,也并沒有打亂叙事節奏,這樣的畫面介入一方面作為時空轉換的過度,另一方面也起到了調節叙事節奏的主要手段。
每一件文物都是跨越千年的時空來和我們對話的,也正是這些默默付出的文物修複者們帶給我們的體驗。《我在故宮修文物》展現了這些文物修複工作者的工作現場,讓我們以年輕化視角去看待故宮文物的修複過程和修複者的生活,并且在創意上下足功夫,在主題表達上也更加豐富,在視聽元素的利用上更加巧妙,讓我們身臨其境去感受他們的生活以及故宮修複工作的過程,讓我們明白,這些故宮的修複大師,用自己的雙手在創造這價值,在修複文物的同時,也是在修補現在我們的心靈。